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笆蔷圩宥樱篮笸搴显嵩谝黄穑得髟谏檀倒叵怠⒆谧迮Υ故鞘智苛业模谏缁嵘钪衅鹱攀种卮蟮淖饔谩
至于奴隶则是无所谓墓葬的,他们生前像牛马一样被奴隶主奴役,而最后或被当作殉葬人,或被作为人牲杀死,或死后被随意抛置。除上述在贵族墓葬中发现的殉葬人或被杀祭的人牲以外,在考古工作中经常发现的被弃置于垃圾坑中的、甚至是被肢解了的人骨,正是奴隶悲惨命运的写照。
第八节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商代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达数百年之久了,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作为典型代表。甲骨文是1898年在安阳殷墟首次被发现的,迄今已经出土了10余万片。其中1936年发掘的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甲骨17096片,是殷墟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尤其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土甲骨7000余片,其中刻有卜辞的有4589片,而且地层关系明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91年又在花园庄东发现了一坑(H3)甲骨,共计1583片,其中完整的有卜辞的龟甲近300版,一版多者达200余字,是一次重要的发现。
甲骨文又称为卜辞,主要是商代晚期占卜以后刻在乌龟腹甲、背甲或牛的肩胛骨等上面的文字,也有少量记事刻辞。甲骨文的单字约有4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还不到1/3。甲骨文中不仅已经有了象形、会意、指事等文字,而且形声字已占了不少的比重,说明甲骨文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关于农业生产受年(祈求丰年)等的记载,有关于日食、月食等天文历象的记录,有关于征伐土方、人方等方国的记载,有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有商王祭祀祖先之时杀戮人牲的记载,又有关于田猎、疾病等等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指出的是,甲骨文的出现也与青铜工具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青铜钻,呈菱形柱状,下端为圆弧形刃,长5。5厘米,刃宽0。8厘米,与同出的牛卜骨上的圆钻孔正好相合,说明这是用于钻凿卜骨的工具。
除了甲骨文以外,前面已经谈到,在商代青铜器上也铸有文字,我们称之为青铜器铭文,简称金文,其基本结构与甲骨文是一致的。到了商代末期有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了长达50字的记事性铭文,同样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在玉器、石器或陶器上,也发现了少量的刻画或书写的文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器、石器等上面曾发现墨书或朱书的文字,而且笔锋清晰,这是当时已经使用毛笔书写的有力证明。
第三章 西周的青铜文化
商代末年,居住在渭水流域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由于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十分荒淫暴虐,引起广大平民及奴隶的强烈不满,纣又连年征伐东夷,首都空虚。公元前1045年3月,周武王乘机率领庸、蜀、羌、髳〔mao矛〕、微、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甲子日两军在牧野对阵,商军“前徒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周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朝。 自周武王建国至周幽王灭亡(公元前1045年—前771年),因为其首都在镐京(今陕西长安)等地,史称西周。
周朝建立以后,除对反叛的商人旧部及东方与国等进行征伐以外,还大规模地分封同姓及异姓诸侯,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封康叔于卫、封太公于齐等,建立了较商代版图更为广大的国家。并“制礼作乐”,加强宗法等级制度,使西周的统治得到迅速的巩固,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西周时期出现了用鼎(列鼎)制度,奴隶主贵族的墓葬等级分明。此时青铜酒器大为减少,出现了簠〔fu府〕、盨〔xu许〕、匜〔yi夷〕及钟等青铜礼器。青铜器铭文有了高度发展,长篇铭文大量出现,为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大造舆论。并且,青铜礼器的器形与纹饰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质朴粗放的新的风格与面貌。此外,青铜武器与车马器也有了新的发展;丝织业与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节 庄严稳重的西周青铜礼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冶铸业较商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北窑发掘的西周初、中期的铸铜遗址,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发现有用块状土坯砌成的大型熔铜竖炉,直径已达1。6—1。7米。还发现有陶质鼓风嘴,可能此时已用皮制的橐〔tuo驼〕进行鼓风。经过对炉壁熔点进行测定分析,炉温已达1200℃—1250℃。
在青铜冶铸业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西周的青铜器,尤其是礼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礼器的种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来说,西周初期周王鉴于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曾严厉禁酒。如《尚书·酒诰》所说:“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因此,青铜酒器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减少,尤其是饮酒器爵、角、斝、觚、觯及盛酒器尊、卣、方彝等大为减少,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已很少见。此时青铜礼器以鼎最为重要,在西周时期出现了用鼎制度,一般称为列鼎制度,用以表示使用者的身分等级。列鼎就是奴隶主贵族在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形制和纹饰相同,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或相同的成组的奇数的鼎。据《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汉代人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如《仪礼·聘礼》等所记,九鼎的第一个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各鼎依次为羊、豕、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和鲜腊。七鼎所盛是去掉末尾的鲜鱼和鲜腊,亦属于太牢。五鼎,其第一鼎盛羊,称为少牢。以下依次为豕、鱼、腊、肠胃(或肤)。三鼎所盛为豕、鱼、腊或羊、豕、鱼,称为“牲”。据《仪礼·士冠礼》所记,一鼎盛豚,为士一级所用,称为“特”。并且,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奇数的鼎还要用偶数的簋来配合使用。即九鼎用八簋相配,七鼎用六簋相配,五鼎用四簋相配,三鼎用二簋相配。这种九、七、五、三、一鼎称为正鼎,此外又有羞鼎(陪鼎)。羞鼎内盛用牛、羊、豕肉加菜并用芡调和的有滋味的羹。从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时期的王陵尚未发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的西周中晚期小克鼎一套大小七件,克的官职为膳夫,被周王派遣“舍命于成周”,其地位约当周王之卿,正合七鼎之制。陕西宝鸡茹家庄M1甲西周穆王时期'弓鱼'〔yu鱼〕伯后妻(儿)墓出土五件列鼎及四件簋。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穆王时期长甶〔si思〕墓出土四件圆鼎,为牲三鼎及羞一鼎,同出还有簋二件。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中期五号墓出土铜鼎一件及簋一件。这些都是西周时期出现列鼎制度的证明。这种列鼎制度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礼制的最突出的代表。
此外,在西周中晚期还出现了新的盛黍稷稻梁的青铜食器簠与盨。簠,古代文献称为瑚〔hu胡〕。长方体,其特点是盖与器的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并且大都有双耳及矩形足。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盨,体为长方形圆角,敛口,鼓腹,双耳,圈足或四足,有盖。使用时间不长,春秋初期已较少见。再有,西周中晚期又出现了新的水器匜,形状似觥,椭圆形腹,前有流,后有鋬,下有四足或三足。用来代替盉,盥洗时用来浇水,与盘配合使用。匜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下有圈足或无足。
在西周时期,青铜乐器有了飞跃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开始出现了钟(图13)。这是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与音乐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钟是悬挂起来、用木槌(或木棒)敲(或撞)击的乐器,是中国古代金石之乐的主体。从形制上来说,钟顶上有圆柱状的甬的称为甬钟,用来侧悬;钟顶有半环形钮的称为钮钟,用来直悬;钟顶为扁平兽形钮、下端为平口的称为镈〔bo博〕,亦为直悬。甬钟各部分皆有专名。甬顶称为衡,甬中下部外弧有钮之处称为旋,钮称为斡。钟体顶部称为舞,上部谓之钲〔zheng征〕,下部谓之鼓。钲部的钟乳称为枚,枚端称为景。钟乳之间的花纹带称为篆。钲部正中部位亦称为钲,经常铸有铭文。鼓部下端两角称为铣,中部称为于。鼓内部为调音而制出的凹槽称为隧。单独一个悬挂使用的钟称为特钟;大小相次、成组悬挂使用的称为编钟。例如1954年在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中期长甶墓出土了三件一组的编钟;1960年扶风齐家村出土的西周晚期的柞钟八件一组。一般每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乐音,鼓部正中发一个音(正鼓音),侧(右)鼓部又发一个音(侧鼓音),大多高于正鼓音二度,即其音程关系以小三度居多。例如柞钟第三件,正鼓音为角(e),侧鼓音为徵(g)。钟出现以后,一直盛行到战国时期,“钟鸣鼎食”就成为奴隶主贵族奢侈生活的写照。
图13 西周青铜甬钟各部分名称图
西周初期,青铜礼器的形制、纹饰基本上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到了西周中、晚期,发展形成了周人青铜礼器的特有风格。从造型上看,稳重谨严。例如鼎多为直耳、深腹、蹄足,簋多为带盖、敛口、矮扁腹、圈足下面附有三个短足。纹饰上变化更大,一改商代晚期神秘繁缛的风格,变为素朴粗放;通体装饰花纹以及主纹突出于地纹之上者已较少见;纹饰的母题不再是神秘的兽面纹与夔纹等,而是由粗宽带组成的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与鳞纹等,而且一般没有地纹。虽然这些纹饰是由神秘的动物纹发展而来,但神秘的意味已大为减弱。这些纹饰一直延续使用到春秋初期,个别更晚。具体来讲,窃曲纹,大多由双线构成S形或C形图案,中间常有目形纹。环带纹,中间为波浪起伏的宽带,上下填以角形或口形纹。重环纹,由一端圆弧的长方形组成两重或三重的环形图案,大多左右排列成行。鳞纹,形似鱼鳞,大多上下重迭组成图案。
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最大变化是铭文有了高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鼎盛时期。长篇铭文大量出现,目前已发现的最长的铭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长达499字。究其原因,是因周人以小邦周克大邑商,为了巩固统治,就必须大造舆论,必须借助于礼器上的铭文来宣扬周王的善德天命、文治武功以及臣下所受到的恩宠与封赏,并传之久远,“子子孙孙永宝用”,作为其世官世禄的凭证与护身符。反过来,丰富的青铜器铭文又大大加强了青铜礼器维护礼制、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作用。
西周青铜器铭文内容十分丰富而广泛,包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诸侯分封、赏赐采邑或田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