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闹的鞭炮和喧天的锣鼓一同响起,好闻的硝烟味飘散开来,从淡淡云彩中透出的点点阳光,映照着身着新衣服的农户们,那张张喜气洋溢生气勃勃的脸。
卓那希东张西望,这些汉民族的习俗,每一处都让她感觉惊奇。尤其是那些农户喜悦欢快的眼神,卓那希以前从未在自家的包衣阿哈处见过。
李长材首先摆开一张桌案,请李啸为这个新成立的村寨命名。
李啸想了想,在展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了龙飞凤舞的“兴和村”三字。
看着李啸铁划银勾的字迹,卓那希望向他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李长材掂须笑道:“好个兴和村,兴旺和睦,李大人真真好寓意。我明天便去安东卫城刻成石牌,立于村前。”
众人皆大笑,李长材随即宣布,春耕仪式开始。
锣鼓与鞭炮立刻高声大起,浓烈的硝烟薰得卓那希几乎难以呼吸,看着周围拥挤的人流,她下意识地抓紧了李啸的衣摆。
李啸看到,众农户们在震耳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抬出一只硕大的纸糊耕牛,然后将几把黄米、黄豆等粮食抛向纸牛,表示新的一年风雨调和,五谷丰登。
按李长材悄悄对李啸说过的仪式要求,李啸率众人来到田中,焚香祷祝,祀奠皇天厚土,他领头三叩三拜,众农户们则跟随在后依礼参拜。
李啸望向天空,高悬的太阳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与他对视。
祭奠完皇天厚土后,李啸又率众三叩三拜东南西北四方土地神灵,随后李啸亲自扶犁,套上耕牛犁田,一声悦耳的扬鞭后,耕牛奋蹄前行,大团大团地掀起沉睡一冬的泥块,犁出了一道深深的泥沟。
李啸的这个动作,象征着春耕正式开始。
李啸卸下犁钯,看着农户抬着纸牛围着田土转了几圈,然后放在田地的中央点火烧掉。至此,春耕仪式正式结束。
李啸带着卓那希离开之际,犹能听到快乐开耕的农人们在放声高歌:““秋耕深,春耕浅。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李啸悄悄地看了看身后的卓那希,发现这个女真族的女子同样在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听农夫的歌谣,脸上似有莫名的沉醉向往之色。
李啸心下暗暗想道,卓那希,你可知道,这些汉族千年传唱的春耕民谣,乃是我们大汉民族代代传续永恒不灭的精神之魂。。。。。。
第一百三十六章谁说盐碱地无用
回到马耆山后,心情大好的李啸随即下令,让李忠文与刘扬壮前往雄唐所其他各散落村庄,给当地的村民百姓登记户口散发腰牌。
这些1253名散居的百姓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因为田亩产出极低,连基本的生存都相当困难,差不多是人人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李啸决定,不收这些穷苦百姓的粮税,相反的,以后有条件了,还要尽心改善他们的生活。
而付铁与刘一显则去给渔民们上户口,发腰牌,李啸曾一度考虑要不要让这些渔民交税,后来还是感觉暂时不收为好,毕竟他们户数太少,而且是靠海吃饭,没有占用土地。
李啸随后听从李忠文建议,在军中下发通知,告诉全体人员,如果有什么合适的增加雄唐所经济收入的措施,皆可提出来,如被采纳,定有奖励。
又是一天晚饭时间到了,训练完毕的辅兵们开始进餐,而辅兵郑如宝却没有食欲。
坐在一个角落里的他,一手拿着一只热乎乎的面馍,一手捏着一只蒸得红通通的诱人海虾,望着旁边吃得狼吞虎咽的队友,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郑如宝永远记得那一天,登州孙喬镇那个严寒的冬日,处于冻死边缘的单身流民郑如宝,被突骑队长上官云杰选中,带回了李啸军,从而幸运逃脱了冻毙街头的命运。
随着在李啸军中呆的时间越长,郑如宝就越后悔自已加入李啸军太晚。
他是李啸军准备离开登州前才加入的,当时李啸军在登州的大仗都已打完,挑选流民完全是为了将来而作的人员贮备。而郑如宝因为身体素质一般,没有入选战兵,从登州到安东卫。一直都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辅兵。
其实郑如宝很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天他从李长材手里接过属于自已的户口本,戴上刻了自已名字的腰牌时,郑如宝越发切实地感觉自已与李啸军血肉相联,密不可分。
不过,珍惜现在的生活与向往更美好的未来并不矛盾。
辅兵阵中的郑如宝,曾眼热地看着那些有军功的战兵领取的赏银。也颇怀羡慕地看过那些分得田土的家属前往兴和村定居耕作。
郑如宝在心中隐隐地感觉,自已其实也可以做一番大事业的,只不过,暂时没机会。
他看到李啸在全军兵营张贴的那份有奖告示,能感觉自已的心在砰砰地跳。
他知道,自已的机会,来临了。
只是,从三品的同知大人李啸,会在乎自已这样一名小小辅兵的建议吗?
想到这一点。郑如宝又开始犹豫,到现在为止,郑如宝已想了两天。
最终他下定了决心,快速吃完分给自已的那只海虾与面馍后,郑如宝鼓足勇气将自已的想法禀告给发放腰牌回来的军前赞画李忠文。
郑如宝没想到,李忠文听完他建议后,大喜过望,连忙带他去见李啸。
李啸正在自已的房间中准备休息。听得外面李忠文叫喊,连忙让他们进来。
李忠文刚跨入房门。便一脸喜色地对李啸说道:“大人,这位郑如宝军士刚刚向学生建言,倒有个极好的法子为我军增加经济收入。”
李啸顿时来了兴趣,让两人就座详谈。
郑如宝心下拘谨,在一个凳子上斜签着坐下。
“郑如宝,你有何好建议。请一一告诉本官。”李啸和颜悦色地说道。
郑如宝听得李啸言语亲切,心头一暖,忙说道:“李大人,在下认为,我雄唐所内。大量的盐碱城弃置不用,实为可惜。”
李啸叹道:“这盐碱非是本官不想利用,只是上面庄稼难种,没什么好办法,难只能暂时闲置。”
郑如宝忙说道:“大人,这些盐碱地,经改良后,其盐碱程度会减弱很多,虽然还不能用于种粮食,却可以用来种桑树。因为桑树为耐弱盐碱、耐低温干旱之树木,完全可以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种植。桑树若能种植,便可以养蚕缫丝,此为可为我军一大财源。小人家乡登州,以前在家里时,也在盐碱地种过桑树,若大人信得过我,小人愿为大人改造盐碱地种桑。”
郑如宝的这番话,让李啸不觉心头大喜。
他看过明史资料,知道养蚕缫丝的利润乃是极高,若能改良盐碱地,用来种桑养蚕,却是最好不过。
李啸心下决定,为加快速度,充分利用时间,这一次整治盐碱地,先以一千亩盐碱地为试验。
明末松江府的相关资料中记载,当时每亩桑田可产桑叶1600斤,可养蚕虫10斤,生茧100斤,缫丝10斤。而生丝在明朝国内的价格,大约是每斤6~7钱银子,每担60~72两这样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李啸能有1000亩田拿来种桑缫丝的话,每年可获生丝一万斤,售出可得银子5000~6000两。
而且,生丝这种东西,若只在国内销售的话,价格不算太高,真正利润大的,乃是对外出口贸易。明末海外贸易资料显示,当时许多洋商从广州购买生丝贩回欧洲各国,或者转运美洲墨西哥等地纺织,其进货价约在每担160~180两之间,为国内市场价的三倍!如果是质量好,品相佳,份量充足没有弄虚作假的优质生丝,更可高达每担300~400两之多!
李啸不觉想起前世的历史书所记录的,大海商兼大海寇郑芝龙,把福建生产的生丝贩运到日本后,每担的出手价更高达600两,达到国内市场价格的十倍!实在是完完全全的暴利。生丝贸易因此成为郑芝龙迅速崛起的重要财源。甚至,在福建因此有了一船细丝朝东去,一船花银往家来这样的的儿童民谣。
李啸算得清楚,哪怕自已只开了一千亩桑田,每年只产这一百担生丝,卖到海外的话,就有4~6万两银子啊!
李啸不由得心下大喜,忙说道:“郑如宝,你之建议甚好。这样吧,我将你从辅兵队中调出,担任桑蚕课课长,今后专管桑蚕之事。”
郑如宝顿时一脸喜色,他连忙说道:“小的定为大人尽心效力。”
李啸转头对李忠文说道:“赏给郑如宝献策赏银20两,并在全军张贴布告,以彰其功。忠文,这桑蚕之事,就暂由你协助郑如宝,所需资金人力一概优先,务必早日改造好土地,植桑养蚕。”
李忠文拱手而道:“大人请放心,学生定会尽力协助郑课长。”
第一百三十七章事在人为
第二天上午,郑如宝带着李啸与李忠文等人,一起来到马耆山下一块盐碱地处。
郑如宝指着盐碱地上的白色霜晶说道:“大人请看,这些白色之物,便是盐碱,此土俗称烧土,其意为能烧死树苗与种子之土。此土肥力极差,易于板结硬化,连野草亦难生长。定需彻底改良方可使用。”
李忠文在旁边说道:“既如此,该如何着手呢?”
郑如宝连忙说道:“一般来说,治盐碱地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便是去盐。”
李啸点头道:“如宝,你详细说来。”
郑如宝说道:“所谓去盐,便是将盐碱地表面结晶盐土彻底铲去,现在已是初春,土地皆已解冻,可先派人手将此项工作完成。”
李忠文哦了一声,又忙问道:“是否这样一来,就完成了去盐的工作?”
郑如宝摇摇头:“没这么容易,这只是除去表面的盐皮。在铲去表面结晶盐皮后,需得挖掘引水沟,引来活水漫洗,将土壤中的盐份溶化,这样一来,土中盐份溶于水中,一可通过排水沟排出,二可因此随水渗透至土地下层。按我原来的经验,大概要两天一灌一排,连灌三次后,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去盐的工作。”
李啸笑道:“如宝到底是懂行的人,说得很有条理。那接下来第二步要如何呢?”
郑如宝也笑了,他挠了挠头说道:“在下不敢说懂行,一点经验而已。这第二步,就是翻耕。”
李忠文插言道:“这个我倒能想到,应该是将土地彻底翻过来耕作之意吧?”
郑如宝点点头:“正是此意。在下观察过,盐碱在土层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经过去盐后的表层土壤中所残留的盐碱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碱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还能疏松土层,减弱土壤水份散失,可有效地防止土壤重返盐碱状态。在山东,春季与秋季是返盐较重的季节,此时开始翻耕最为有利。”
李忠文掂须而道:“原来如此。”
郑如宝笑了笑,又说道:“最后一步,则是上肥。要注意,不可上带盐碱之类肥料。如草木灰之类常用农肥,皆不可用。要直接淋人畜粪便之类。这样土中的盐碱反会减少,又可有效增加土壤肥力。”
郑如宝说完,李啸沉吟了一下,他知道,郑如宝之所以要只淋人畜粪便,因为这类有机肥料皆带弱酸性,正好可与土壤中的盐碱相中和。而草木灰为弱碱性,故不可用。当然。明代的郑如宝不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但他能摸索出这套方法,却是难得。
李啸笑着对郑如宝说道:“郑如宝,就按你所说的方法去做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