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身边不乏江南文士。这些因为他是杨广外孙的身份而聚拢到他身边的人,里头有很多都怀着满腔意气。虽然李承乾如今作为爱子,颇受李世民看重。可是没有人会觉得李恪是没有机会的。
因此他的耳边,时常会有劝说在李世民面前表现自己的话。
罗彦在吴王府,绝对是一朵奇葩。
可越是这样,李恪越觉得罗彦更加值得信任和托付。
眼看着自己的弟弟也受了封,即将开府建牙甚至是之官难下,李恪就想着让罗彦好生教导其一番。
可是罗彦上课的时候,便是连他的一干陪读都不让进来,难道要让自己的弟弟在门外偷听不成?想要请求放他进来,不说罗彦答不答应,那样他也就太没面子了。
所以心思一动就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
当罗彦很是严肃地给李恪讲了两个韬光养晦的故事之后,便停下了说教,看着李恪,有些不满地说道:“吴王自己都还没有学好,便要给我再找些麻烦。看来,咱们这师生两相宜的故事是没法继续下去了。”
这两天他在国子学都感受到了压力。如果是在朝堂上,估计能被好些个大臣们给喷死。
别人不知道,难道他还不知道么,这事儿绝对就是眼前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搞的鬼。
李恪见罗彦有些生气,不禁有些头疼。这件事情他确实有些莽撞了,原本以为看在自己的情面上,罗彦会就此答应下来,谁知道这个时候罗彦居然这样直接。
因此站起来对罗彦一拜:“是李恪鲁莽了。只是想着李愔有些顽劣,满朝文武能够压服他的,估计也只有诚国公一人。因此在与母妃闲聊的时候,略微提了一句。”
“你兄弟虽然都是亲王,但只要是之官,便有长史看着,哪里有这许多说道。之前我是怎么教授你的,韬光养晦,难道你就学了这点小家子气的东西。”罗彦质问着李恪,让李恪脸上好生烧灼。
“教授皇子本来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我很闲,东宫的属官有大把供我选择,难道我不会前往攀附太子,要指望你们兄弟替我扬名么?”
“之前所有学过的东西,统统给我抄二十遍。这几日我就不来了,什么时候抄好了,差人送到我的府上,我再来授课。”罗彦斥责了李恪一顿,转身离开。
直到此时,李恪才想起来,当初似乎宫中就有传闻,说李泰请求罗彦去教他,结果被罗彦给当着李世民的面拒绝了。此事虽然被李世民下了封口令,可是一些人还是将其给传了出来。
当时只觉得是个笑话,如今看来,还真是所言非虚啊。
而他和李承乾同时请求让罗彦到身边,最后罗彦还拒绝了李承乾。想想这些,李恪原本心里还有些不快,瞬间就化为了满腔的后悔。真要将罗彦给气走了,他先前指望这通过罗彦和一些人拉上关系的想法就会破灭,而往后更是只能获得罗彦的恶感。
这一步棋,还真是走的臭啊。
李恪感慨着,手上却压根闲不下来。罗彦讲过的东西,连个抄录的范本都没有,全靠自己的记忆力。抄录二十遍,这玩意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朝堂上的争议并没有因为罗彦对李恪一顿训斥就停下来,相反,在李世民没有表态之前,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一再由对于这件事的讨论,转化为对罗彦本人的攻击。
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子学的夫子遭受过这样的待遇。(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居然陪太子监国
?李愔的转学,被当作是一场闹剧收场。李世民都懒得回复。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些出格,虽然朝臣们纷纷抨击罗彦,但是李世民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事儿完全跟罗彦无关。
就在朝臣们还有些吵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李世民忽然间的诏书让大家都大吃一惊。
七月初,李世民要前往沔州巡视。
圣旨虽然简短,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里头的含义。自贞观以来,李世民到现在为止就没有出过长安。突然间来的巡视,规模盛不盛大不说,但是李世民定然是极为重视的。
不提朝中官员为此感到震惊,便是李世民前往沔州沿路各州县的主官,就有些惴惴不安了。
先前经过各部详加筹划,最终选定由汉水沿路而下。这一路上要走过十数个大州,几十个县。要说李世民不沿路查察民生政治,那肯定说不过去。
而且还有一路上安排的奉养,这都要地方官员操碎了心。
但是,这些还都不是大家最关注的。
因为皇帝出行毕竟都有前例可依,即便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翻翻之前的县志之类,也会有所收获。可是另外一件事情,可是关乎往后朝堂势力的走向,这可不能不引起大家的看重了。
李世民离开长安之后,到底由谁监国,到底由谁辅政?
第一个问题自然很好回答,皇帝走了,太子监国,这是千百年来的铁律。
可是第二个问题就相当难说了。
留下哪些人辅政,那就说明这些人是李世民绝对的心腹。往后在朝堂上,定然是要极度得势的。若是不出什么意外,这些人定然在十年之内,都能够位极人臣。
所以辅政的名额可谓万众瞩目。
太极殿上,当李世民宣读完太子监国的圣旨之后,很多大臣不约而同看向了内侍手中的另一份圣旨。不出意外,这就是辅政大臣的名单了。
之前随驾官员的名单基本已经确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这几个人,李世民自然不会让他们留下。武将里头,李世民也带了颇为信任的,比如侯君集、苏定方、程知节这几个。
向来和房玄龄是黄金搭档的杜如晦,因为身体原因,李世民不放心他舟车劳顿,便留在了长安。自然,这辅政大臣的位置绝对少不了这一位的。
果不其然,内侍张开圣旨,念出来的第一个名字便是杜如晦。
至于第二个名额,作为检校中书令的温彦博自然是当仁不让。
这一点大家也没有意外。毕竟温彦博能力在那里放着,这些年辅助房玄龄将整个中书省打理的相当好,虽然是检校,但是大家都把那两个字给去掉了。
至于第三位。虽然大家有些吃惊,但是也在接受范围之内。
李靖,这位在家呆了两三年的老将,这会居然被李世民给请了出来。虽然没有实职,但李世民为了局势稳定,也是舍得下大力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每隔两三日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去理事便可以了,至于上朝什么的,压根不用。
这个官职在大唐来讲还是第一次出现。从前很少,或者说压根就没有人能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身兼两职,而且地位还与中书令和侍中这两个官职持平。
如今就有了。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手笔,百官除了佩服,压根就没有话说。
有了李靖这位大佛,基本上整个大唐的军事就稳定了,李世民压根不用担心自己外出之后,地方军队会出现什么事情。
按例辅政大臣只有四位,如今依然有三个位置确定下来,接下来一个,百官们纷纷猜测到底会用谁。是六部中的挑选一个,还是从宗亲里头找出来一个?
六部里头,如唐俭这等老成持重的大臣,不在少数。如果能够起用,定然能够让局势更加稳固。而宗室里头选择一个,也可以巩固太子的位置,不让他遭受蒙蔽,似李孝恭这等能文能武的宗室,定然是首选。
或者,干脆从太子的属官中找一个出来?于志宁这些人从李世民做王爷的时代就跟随着,忠心没有问题,能力更不用说。
就在这样的猜测中,内侍缓缓张开嘴巴,用那独特而尖锐的嗓音告诉所有大臣:“罗彦。”
什么?罗彦?
对于这个名字,百官只想问一句话:我没听错吧?
放着那么多的官员不任用,用了一个专门惹事,臭名昭著,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反正是能够善意批驳的话都用上还嫌不够的罗彦?
“陛下。”顿时一位中书舍人站了出来。之前他和罗彦共事过一段时间,也没有看出来罗彦有那么大能耐,能够辅助太子监国啊。
因此他还是想让李世民再考虑考虑。
谁知道他话还没有说出来呢,就被李世民给堵住了嘴:“怎么,你对朕的安排有意见?”
“这个……”这中书舍人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自己心中的疑虑说出来。“罗助教如今不过是个国子学助教,不说其能不能做好本职,但是骤然拔擢,只怕不能让人信服啊。”
李世民做出一副就知道你要这样说的表情,对着朝臣大笑了一阵,这才说道:“我知道你们心中都有不服。但是,这样的委任自有我的道理。这件事情,便这样说定了。你等可以心里不服,但是我走之后,如果罗彦下发的政令不能够严格执行,回来之后,就等着我一一收拾你等。”
李世民撂下狠话,便是连半句解释都没有。
百官即便心中不服,但是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呢?只好按下心中的不满,等着看罗彦辅政之后,到底能够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反正如果罗彦这个辅政大臣做不好,只怕将来非但不能步步青云,反而会就此仕途蹉跎,终老一生了。
待朝会结束,与议论纷纷的大臣们不同,李世民走进偏殿之后,便吩咐内侍道:“将罗彦给我叫来,我有事要吩咐。”
辅政大臣名额的确定,此时在长安城中搅动了好大的风雨。
三个正三品的大员中间夹杂着一个正七品的教书先生,这事儿怎么看怎么诡异。虽然大家都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是有心人看到罗彦匆匆进宫一趟,出来之后满脸的苦笑,就知道这事儿绝对是没有更改的可能了。
大臣们都在讨论罗彦何德何能,能够被李世民这般看重。但百姓们却对于这样的事情充满了期待,或者说,他们想看热闹的心理越发的严重了。
民间流传的种种罗彦的传说,那都是以打脸种种权贵人物为主。这回罗彦手握权势,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人会犯到他的手里。
转眼之间,沸腾了长安城就迎来了日暮。
官员要回家了,事情就越发热闹了。可是此时的太极宫却是一片寂静。
一处大殿中,李世民与李承乾父子二人相对而坐。
“父皇,不知你唤儿臣前来,所为何事?”被李世民盯着看了很久,李承乾终于有些忍不住了,于是乎张口问道。
看着越发俊朗和成熟的李承乾,李世民很是满意地点点头:“今日我下旨让你监国,你可有什么要对我说的?”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问题,李承乾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自己的父皇会反问来。不过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心里有什么,便说什么就是了:“父皇外出,定要注意安全。母后自有孩儿照顾,父皇不必担心。一干弟弟妹妹,儿臣也会好生管束他们。”
听得李承乾没有说什么国家大事,反而是将自己这一大家子都说了全,李世民心里便更加欣慰了。
“好,有你这句话,父皇就放心了。只是,今日唤你前来,还有些事情要于你交代。”李世民很是严肃地看着李承乾,示意他要将接下来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住。
李承乾见自家父皇空前严肃,心知万万马虎不得,很是庄重地点点头,这才对李世民说道:“父皇有什么吩咐,儿臣定当牢记在心,半点也不会忘记。”
“朝中我虽然设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杜相要管理整个尚书省,温彦博身为检校中书令,自然会署理中书省的一切事务。而李靖则会黜置门下省的一应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