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横波以为该当如何?”杨广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元寿等人则玩味地看着苏游,众人此时才想起苏游原本只是元寿的下属,地位还隔着两个级别,按规矩他根本没资格出席这次宴会的。
齐王却在暗中点头,只要齐王能提出反对意见,又能自圆其说就行,至于父皇采纳谁的提议,那已经不是他改考虑的问题了。
“军队绵延千里,常有山川阻隔,可谓首尾不相顾;队伍突然遭遇不测时就会四分五裂,如果中央有事,则首尾不知道,况且道路漫长,难以相救。虽然汉武出关兵联千里,但这却是招致失败的方法,陛下是万乘之躯,岂能轻易涉险?”苏游微微一笑,随即胸有成竹地进言道。
杨广原本还以为杨瑓和苏游两人同穿一条裤子,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但他听完苏游之言,细细一思后便发现元寿的提议果然有些冒险了,这原本就不是他的初衷。
讲排场争面子是他一直的追求,但现在可是非常时期,为了面子而涉险是他所不欲的。一众文官听了苏游之言,联系到宴会开始前萧琮说起的高丽使者出使突厥之事,如果真应了齐王提及的第三种可能的话,此次北巡显然不会是一次愉快的旅途。
“苏卿家有何良策?”杨广点了点头,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他很重视苏游的发言。
“回陛下,臣以为五十万大军可结为方阵,以圆环套圆环的方式进行防御,六宫及百官家属可在阵中。一旦遭遇变故,可令受敌方以车马为壁垒,再令骑兵策应支援,可保万无一失。”苏游扫了一眼众臣后,随即朗朗出语道。
“苏游之言,儿臣附议。”杨瑓听苏游说得头头是道,只是赶紧出来声援。
“诸卿以为苏游之论如何?”杨广摆了摆手,有些多此一举地笑问道。
“臣等附议!”众人除了元寿和宇文述之外,自是纷纷站在了苏游一边,或者说,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杨广的意思。
“极好!那行军之事就这么定了。”杨广见众人对苏游的提议再无异议,随即又叹了口气道,“咱们在涿郡已经定下了东征的策略,但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谁又能想到突厥人这个时候还敢接待高丽的使者呢?尽管染干向来唯我大隋马首是瞻,但突厥中未尝没有宵小之辈,如果他们利欲熏心地在咱们背后捅刀子,那可真的是……。”
杨广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在座的人尽情想象。
“他敢!”齐王理所当然地哼了一声,但理性还是告诉他,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不过他一时倒有些适应不了杨广近来有些畏首畏尾的举动了,难道是因为涿郡的那次被行刺?
“诸位有没有杜绝突厥人在咱们背后捅刀子的好主意?”杨广见到众臣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装傻充愣的举动,还是直接把问题抛了出来。
“前面齐王也分析过突厥与高丽关系的三种可能了,陛下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咱们也不可因噎废食,震慑宵小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臣以为陛下不妨在榆林再搞一次军事演习。”纳言苏威看着众人都不说话,只好先是站起来说了几句废话,继而又跑出军演这个老套的策略。
军演?美差啊。既能得到父皇的称赏,又能沟通十六卫的高级将领,实在是掌握兵权的必经之路啊。杨瑓听着苏威所言,不由自主地暗自点头。
“齐王以为如何?”杨广看着杨瑓陶醉的样子,他都不忍心就此打断他的好梦,但在筵席上流着口水傻笑实在不是皇家的气象。
“儿臣附议!”齐王听得杨广点名,先是一惊,继而郑重其事地站了起来;他理所当然地以为杨广会再次把军演的众人交到他的手上,真要如此的话,他就可以从雪藏中再次浮出水面了。
“诸卿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
“那此事就交给齐王一力统筹吧?”杨广见众人再无异议,遂淡淡地说道。
“儿臣定当不负圣望。”杨瑓喜形于色,杨广的这道命令意味着他终于东山再起了。
“你很不错,朕看好你。”杨广点了点头,但心中却在抽搐,如果还有其他成年的儿子,他一定不会选择齐王;可除了齐王之外,谁统筹这些卫士能让自己放心呢?
宇文述?李浑?他们最近闹出的动静实在有点过了。
长孙晟?长孙晟有这个能力,但他却去了突厥,相比如今已经与染干到达榆林接驾了吧?
还有谁呢?剩下的来护儿等人不是资历不足,就是关陇那边的人,与其扶持那些一直对自己充满敌意的人,还不如交给这不成器的儿子呢!就此也可以警告元寿这些人,少玩点小动作!
把军演的事交给齐王,也是因为齐王有成功的经验,尽管这成功离不开苏游。
“军事演习毕竟是虚的,搞得太频繁了,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要想加强国防,还要从加强军队建设着手,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过硬,比如说,修长城。”杨广的目光从齐王身上收回来后,又看了一眼座中诸臣,随即东拉西扯地说到了修长城。
众人听他胡说八道,却也有几分道理,自是忍不住连连点头称是;但杨广一说到“修”字的时候,他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竟同时愕然以对。
“修长城?”众人听到他说这三字时,脑子同时短路,一时也不知如何接口才是。
“没错!我大隋从文帝时就一直试图通过和亲以及经济援助等各种方式安抚突厥,这二十年来,突厥在分分合合中却慢慢恢复了当年的生机,无数次的历史经验表明,只要胡人强盛了,就难免会向南扩张,突厥人敢接待高丽的使者,是否已经动了撕裂这虚假和平的心思?我们的确不可因噎废食,但防患于未然那是必须的?增加戍守的边军数量还是用最短的时间修起我们新的长城,从成本考虑,朕更有意于后者。”
杨广显然是思虑过措辞的,他难得一见地把自己的观念融入到了成本的理念之中,——你们不是一直腹诽朕大手大脚吗?朕这就告诉你们什么是勤俭节约。
“陛下圣明。修长城的确是明智之举,也是安全性最大花销最小的好办法,只是,咱们上个月才征发山西河北几十个郡的民力开驰道,明年春天还有开挖永济渠的计划,如果此时再计划修长城,试问民力从何而来呢?”见众人一时都反应不过来,礼部尚书宇文弼皱着眉头站了起来,他一番老诚谋国的劝谏顿时引来众人一致点头。
“冬天正是开工的好季节,民夫既无需耕耘,也没有收获。”杨广缓缓地说道,可是没有一个人接茬。
杨广再次扫了一眼座中诸人,除了没有表态的齐王和萧琮宇文述少数几人,其余人或是躲闪他的目光,或是摇头以对,唯有苏游轻轻地点了点头。
苏游吗?苏游人微言轻啊。
杨广叹了口气,无可奈何地拿起了酒杯,众人随即松了口气。
171忧心忡忡
“苏游,你留一下。”当众人感觉这晚宴无法继续而纷纷起身告辞之际,杨广却突然开口道。
“这……”苏游正要起身离去,见杨广要留下自己,心中顿感诧异,其余重臣亦是如此。
平常廷议朝会什么的,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宇文述裴蕴之流,怎么如今单单留下个微不足道的苏游?莫非刚才大伙反对杨广修长城之时,就苏游一人无耻地点头以应了吗?众人猜了个**不离十,却更是忧心忡忡。
“不知陛下有何吩咐?”苏游见众人离去,小心地问了起来,未知的烦恼让他如坐针毡。
“横波,朕只想与你聊聊家常嘛,何必如此紧张?”杨广留下苏游原本是想了解一下他最近几天离开马邑之事的,但细想起来这又牵扯到齐王,所以一时也不知如何开口,只好停顿了一下接着问道,“横波北巡之后不知有何打算?”
“打算?”苏游在心中琢磨了一下,不由想道,“难道他是想许什么职位给我,再次像上回征琉球一样需要我为他摇旗呐喊修长城?可真要反众臣之道而提议修长城的话,以后我怕是要称为佞臣了。”
尽管其中诸如宇文述裴蕴等人等人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佞臣,可真要让他们在众臣面前对皇帝百依百顺他们还真没那么容易放下身段。可此次晚宴虎头蛇尾,难保杨广不会坚持己见,下次的朝会必然还是会再次提起修长城这个议题的。
苏游的脑子里还有些杨广修长城的记忆碎片,自然知道杨广最后的确是修了长城的,但他同时也知道现在要修长城的确不是时候,所以无论如何苏游也是不愿意点这个头的,特别是在所有人都摇头的时候。
即便如此,该装傻还是要装傻,于是苏游故作无知地回应道,“苏游有幸得入朝堂,自当一力为陛下做事,陛下有什么安排,苏游自当全力以赴。”
“哎,横波你误解朕了,朕只是想问问你生活上有什么安排罢了。”杨广听了苏游信誓旦旦,心中大感好笑,却仍是淡淡地笑道。
“额,北巡之后吗?我答应过要跟来家女儿完婚的,到时还请陛下能赐婚。”苏游心中吐槽杨广拿自己当枪使还死不承认,之后便想起了他和来雁北的事,随即便向杨广提出了小小的请求。
苏游这么说其实表现了他的圆滑,适当的时候向领导提出一些小要求,一是表明了自己的弱小,而来也是突出了领导的掌控能力。
“这个事,朕记住了。”杨广听得苏游中规中矩的回答,哈哈一笑之后又问道,“修身齐家,随后便是治国平天下了,朕看好你哟。”
“臣惶恐。”苏游赶紧站起来躬身道,“治国”两字是可以说的,可杨广为毛会莫名其妙地提起“平天下”呢?
“横波排兵布阵的能力让朕大开眼界啊,上回的军演朕都未曾奖赏你们,但这次齐王统筹军演还得靠你帮忙。”杨广说到此,不由得叹了口气,他虽是没有奖赏齐王,但齐王最近受到的弹劾也同样未受到惩处。
苏游听他东拉西扯,自然只能唯唯诺诺。
“朕当时看你应试的文章,便知你有王佐之才,而你这一年来的表现有目共睹。如果你这次仍能表现出色,朕何妨将你连升两级?”杨广前面两句还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后面却更像是自言自语了,苏游却只能静静地听他唠叨,努力分析话中的含义。
要说领导说话就是讲究艺术,苏游就连“这次”两字都无法破解,也唯有头痛而已;不过,连升两级什么的难道他是认真的吗?自己如今的官职是内史舍人,连升两级那就是内史令了。
难道皇帝对元寿不满了?
“微臣惶恐啊!苏游平生的抱负,能治一州一郡足矣,如果陛下能令微臣牧守一方,微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游半是谦虚半是认真地再次站了起来,倒真把心中所想一口气吐了出来。
“那这次事了,朕便让你下去历练历练一番。”杨广点了点头,终于挥手让苏游出去了。
苏游倒退着出了寝宫,心中虽是少了伴君如伴虎的威压,可对于杨广留下自己的用意仍是不明觉厉。
“横波。”苏游正要去牵马,却见杨瑓就在不远处的树荫下对他遥遥招手。
“殿下。”苏游心中对杨瑓在这种地方如此张扬两人的关系不由得腹诽,还是不懂声色地快步走了过去跟他行礼招呼。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