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在这里,只有你我两人,你想过这些问题吗?你想过,现在在北边,有刘峙的第二集团军,还有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商震的第二十集团军和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现在有他们给你挡着,一但他们在北边失利的时候,到那时候,一个弄不好,你和第八路军就给推到风头浪尖上,到时候……”
在来到邯彰之后,张静江才发现自己的这个“侄女婿”一直以来,都隐藏的太深了,很久以前,北方公司就已经开始利用其机械设备制造各类轻重武器,而这仗打起来不当紧,完全把他的力量都暴露了出来,尤其是他临时给新一军补充的重炮旅,更是惹人眼红的东西。
实力暴露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对于蒋介石这个人张静江有着极深的了解,他深知他的为人秉性,深知他对非嫡系部队的排斥心理,更何还是这么一个拥有于中国而言几近无限的工业潜力,又拥有地盘的地方实力派,而最令人心恼的是,管明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抛开常备民团改编的第八路军不说,他另外还编成了十二个旅又九十六营的预备军,这可是三十几万军队。
几乎是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张静江便对其大加指责,因为邯彰有这三十万军队,等于给了那个委员长在北部战事不利时,将北部的几十万军队调往他地的名义,到那时候,邯彰也就只能靠自己了。
“嗯,劳务公司已经在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开始大规模招募新劳工,预计到明年,我可以在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重新训练出不下四十万军队”
相比于张静江的担忧,管明棠反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从来一开始,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依靠友军。
“邯彰现在动员了32。45万军队,其中有九十六个营约十万人作为补充兵,实际可投入战场的约为二十二万人,说实话,打二十万日军是有压力,但是日军想占领邯彰,也没那么容易”
自信,此时的管明棠显得极为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对自身实力的肯定,在过去的十几天间,航空队已经多次出击,在多座雷达站的指引下,完全可以保证对空权的控制,如果日军失去空权,那么其战斗效力自然会大为降低,更何况在陆上,自己还给他们准备了一道盛宴,完全可以打乱他们的进攻脚步。
“至于中央调走当前华北的部队,我看这完全没问题,就现在而言,山西和山东方向,甚至上海,都更需要援军,至于我这……”
笑看着张静江,管明棠自信的说道。
“我相信,我能守住这”
望着张静江,管明棠又特意强调道。
“伯父,你想想,我连新一军都没留下来,你觉得我还会在乎那些友军助战吗?”
“哲勤”
“伯父”
打断张静江的话语,管明棠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
“您是应该知道,委员长之所以发动淞沪战役,一是想扭转日本的战略部署,二则是为了减轻华北一带的压力,可,您想过没有,如果华北地区有所闪失的话,到时就不单是减轻华北的压力问题了,而是日军很有可能会将华北的多个生力军调往上海,到那时,固然,我们在战略上赢得了胜利,但是战术上的失败,同样会令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无论如何,华北都必须要坚守,华北的坚守,不仅可以换来邯彰的安全,更能为我们赢得战略以及战术上的双重胜利,对于中国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迎着张静江的视线,管明棠神情显得极为坦然,从始至终,他都没有那怕一丁点的私心,所考虑的只是这个国家,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分析,最终导致淞沪战役的失败以及随后南京陷落的,尽管有着种种因素。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日军投入于上海,从杭州湾方向登陆威胁淞沪**的日军第十军团,而组成第十军团的第6、第18、第114师团及国崎支队这几支部队中,第六师团、国崎支队(第五师团第九旅团)、第十八师团均是由华北抽调。
可以说,正是日军从华北腾出了手,方才导致了淞沪会战的失败,**在华北的惨败,导致战争初期两个战场的一系列的惨败,这场战争刚一爆发,经过一番苦战,付出了近百万军队伤亡之后中国赢得了战略,却输掉了战术,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整整八年都没能喘过气来。
也正因如此,管明棠才会选择邯郸,才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死地”,只要守住这片“必死之地”,一切都会改变,或许,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就不会再发生,或许,中国能够更轻松的赢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伯父”
在张静江的诧异中,管明棠走到墙上挂着的河北军事地图前,点着邯彰的位置说道。
“而现在,第八路军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惜代价的守住邯彰,我们不仅要守住邯彰,而且,我们还将会采取一系列的主动进攻,从而尽可能多的将日军牵制于河北,同时……”
手指指着石家庄,管明棠又解释道。
“我准备以第八路军司令部的名义建议中央,一但平汉路作战失败,就沿正太铁路将部队撤往山西,这样的话,山西守军将会达到五十至六十万之众,如此一来,借助太行山脉为屏,驻于重兵防御,必可保山西不失,而山西经阎百川经营多年,其军事工业可满足部队的基本作战需求,而山西的同蒲铁路,又可保证兵员及物资运输……”
深吸一口气,管明棠看着张静江,内心一时竟然有些激动,这是第一次对外人展示第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实际上,这已经远远超过普通的战役作战计划,是而是关系到整个华北未来的战略部署,如果中央采纳这一建议,那么华北的战局绝不会像历史上一般,以一系列的溃败告终,对于这一计划,早在几年前,民团参谋部和商学院的外籍军官们,早已经过多次推演,只要部署得当,实施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其又能对河北形成俯视,可随时配合第八路军对占据华北的日军实施反攻,威胁日战平津一带,且山西方面又可与邯彰形成犄角之势,互相为屏,……”
注意到管明棠在讲述这个计划时,那张年青的脸庞上流露出的激动的神采,张静江一时间却有些难以平静,他突然插口问道。
“那邯彰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第一百三十一章 委员长的安排
“那么邯彰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在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作战会议室内,随着一声提问,所有人都把视线投向了正在讲解着第十六集团军递交“华北战略作战部署”的何应钦,似乎是在等待着他的解释。第十六集团军的这份报告是由飞机直接运至南京,由何应钦在会议上加以解释,以对其进行讨论。
“考虑到日军进一步的计划,邯彰在未来几年内,都会首当其冲的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目标,于太行山部署重兵实施防御,我军可借鉴义勇军坚守长山塔之经验,构建大量坑道,从而可最大程度削弱日军炮火,且山地作战距离有限,远程重型火炮效力大减,我军可充分发扬轻重机悳枪以及迫击炮之火力,加之太行山脉亦限制了日军机械化部队使用,日军为突破太行山防线,势必需集结重兵,而这则会造成其后方防御空虚,第十六集团军即可对其侧后实施进攻,从而与山西方向形成犄角之势所以,日军为突破这一僵局,势必将以邯彰作为主攻目标,至少重创第十六集团军,使其丧失进攻能力后,方才有可能对山西实施进攻,”
在何应钦解释时,想到刚从第八路军改编为十六集团军的邯彰民团所面临的压力,冯玉祥却不无疑惑的皱眉问道。
“如日军进攻邯彰,那么为什么山西方向不可以给予支援呢?”
“山地对日军大兵团运用有限制,对我军大兵团投入亦有限制,因此对山西部队而言,其存在对日军就是威胁,从而使日军不得抽调全部兵力进攻邯彰即便是支援亦是极为有限的。”
何应钦如何的回答道,而在第十六集团军上报的计划中,亦肯定了这一点。
“第十六集团军司令部认为,只要我军能坚守山西,那么在山西北部,在河北北部,日军至少需要部署10ˉ15万的兵力,作为策应兵力,那么其可投入进攻邯彰的部队,将不超过2万。”35万
在何应钦提及这个数字时,蒋介石默默的在心下计算着这个数字,这意味着华北地区至少可以牵制35万日军,实际上可能会更多,日军为了心理上的安全至少需要在河北部署40万军队,而这40万军队之中,每时每刻至少都有2万是无法调动的,如此一来,无论是在华东亦或是华北,**都可以对其形成至少一倍,甚至两倍的优势。
“换句话来说,这攻也是第十六集团军,守也是第十六集团军了”
在说出这句话时,白崇禧对那位从未谋面的管明棠却是佩服了起来,这些年他还是第一次这么佩服一个人,这个计划如果是中悳央制定的到也没什么,可这个等于把自己丢到油锅里的计划,却是管明棠自己提出的,甚至在至大本营的电报中,还特意肯请中悳央认真考虑并实施这一计划。
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丢到油锅里,在中国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中国,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单就是这份无私,在中国就无几人能与之相比。
“邯彰一带无险可守,但,在过去的一个月间,邯彰已经动员十数万工人以及大量设备,于平原地区构建大量防御工事,依照他们的估计,待一系列工事完工后,日军至少需要投入两倍以上兵力,方有可能攻克其防线,因此其防御应不至有虑”
当然何应钦并没有提到报告中的一句话整个工程不过是刚刚展开,但相应的这份报告却让身为参谋总长的何应钦长松了一口气,现在华北的局势并不容乐观,尽管**在华北投入了多个集团军数十万人,但日军同样投入了二十万人,并且还有进一步增援的趋势,从宋哲元违命失去先机开始,**在华北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任何机会。
“半年那”
白崇禧感叹的说了一句,然后将视线投向委员长。
“这半年,就只能靠第十六集团军的弟兄们用命去堆了”
在说话时,白崇禧的视线一直都盯着委员长,显然是一副意有所指的样子,如果不把新一军调到上海,邯彰就拥有差不多四十万军队,而现在呢?新一军却已经被调到了上海。
而更为重要的是以白崇禧对委员长的了解,甚至出于一个军人的常识,在明知华北已无任何可为之余地,平汉路作战随时都有可能失败的前提下,委员长很有可能会接受管明棠的建议,把华北的近五十万军队撤往山西,以保山西无虑,从而与邯彰的第十六集团军形成对华北日军的犄角之势,而这同样也意味着,第十六集团军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将不得不面对在兵力以及技术装备上,都占尽优势的日军。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军委会仔细对第十六集团军提出的方略加以讨论,而讨论来讨论去,尽管明知道邯彰会付出的代价,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能够舍弃这一计划。
“哲勤的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蒋介石站起身,最终拍板做出了决定。
“电告哲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