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良佐的亲兵被打蒙了,许多人没有反应过来就倒在血泊之中,少数人跳了起来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武器,这些天京城安逸舒适的生活一时让他们失去了警觉心,没有人会在喝酒时带兵器在身边。
不过,在刘良佐的亲兵反应过来后,羽林卫还是遇到了麻烦,依靠同伴死亡拖延的时间,一部分刘良佐亲兵已经退入房中取得了兵器,依靠地形开始对羽林卫展开阻击,由于地形的限制,羽林卫五人一组的长枪阵不能展开,这下就显出了羽林卫的经验不足起来,开始出现了伤亡。
这个时候,黄得功的亲兵弥补了羽林卫经验的不足,这些老兵油子刚才几乎是当了一回看客,震惊之余也急切的需要挽回自己的面子,不顾伤亡的冲入房中,以刘良佐余部展开血腥的博斗,各种惨叫声,兵器撞击声不绝于耳。
当阎应元,黄得功两人踏进广昌伯大院时,已经听不到什么撕杀声了,除了数十名由羽林卫押出来的刘府仆役外,整个院子只剩下横七竖八的死尸。
“禀将军,我军已当场斩杀刘逆余部三百八十一人,这次随刘逆进军的亲兵共四百零一人,除十五人随同刘逆入宫外,还有五人下落不明。”阎应贞满脸兴奋的报告,刚才的突袭非常顺利,并没有大家担心的大规模伤亡出现。
听到有五人下落不明,阎应元脸上却没有笑容:“搜,哪怕挖地三尺也有将此五人搜出来,对了,我军伤亡如何。”
“是,卑职遵令,报告将军,羽林卫受伤二十一人,亡……亡七人。”虽然伤亡很小,相对于刘良佐四百名亲兵全灭简直可以忽略,但这些人都是从江阴带出来的子弟兵,每一个人都互相熟悉,死的七人中,有三人是阎应元训练了数年的精兵,阎应贞和其中二人还一起吃饭聊天过,说到死了七人时,阎应贞语气还是低沉了下来。
阎应元倒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一向嘻皮笑脸的弟弟还有这一面,这个结果比他预想的要好的多,阎应元倒是担心另外两处地方来,可惜他分身泛术,只能等待消息。
黄得功也正在向部下询问自己的伤亡,由于最后突入房中大部分是由黄得功的亲兵完成,他带来的一百多亲兵几乎一大半人带伤,不过,死的人却不多,只死了六人,比羽林卫还少死了一人,其余四十多人的伤势除了一人较严重外,基本上都可以恢复,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些老兵油子与新兵的不同,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如果最后一步不是由黄得功的亲兵承担,羽林卫的死伤很可能要番上几翻。
一名身材高大地尸体都两名羽林卫抬了过来。丢到了一边。黄得功地亲兵惊呼了一声:“这不是刘良佐地亲兵队伍刘猛吗。”
刘猛作为刘良佐地亲兵队长。武艺之高世所罕有。等闲十余人根本不能近身。这个本应当在一年后与满将一起首先登上江阴城头。最终被江阴守军枭首地悍将此刻瞪大着双眼望着黑漆漆地天空。他地前胸插满了数十支弩箭。由于他靠院外最近。第一时间就被羽林卫地弩箭瞄上。空有一身武艺却得不到半点施展机会。甚至连杀自己地是谁也不知道。难怪会死不瞑目。
事实上。刘良佐地亲兵抵抗如此无力。与刘猛第一时间被杀也不无关系。没有指挥。他们只能各自为战。
如此猛将。竟然被轻易杀死。原来自持资格地黄得功亲兵心中不知是何滋味。看着羽林卫地眼神变得复杂起来。不过。再也没有原先地轻视。
一声惨叫传来。又一名躲起来地刘良佐亲兵被找到。瞬间被杀死。刘良佐地亲兵只剩下四人了。
王福端坐在武英殿中。数十名内侍宫女立在两旁。此时本应重重大门落锁地皇宫门户大开。各处回廊走道都点上了灯笼。将皇宫照得如同白昼。殿外。一群侍卫全幅武装。仿佛木头桩子一样肃立不动。
一阵急匆匆的脚步传来,一名羽林卫出现在武英殿前,侍卫检查过后,挥手放行,这名羽林卫急步迈进武英殿,见到皇帝连忙跪下:“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情况如何?”
“禀皇上,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三人府中都已拿下,其中刘良佐府中亲兵三百八十六人斩杀三百八十五人,只有一人还没有找到,刘泽清府中亲兵四百二十一人全部斩杀,高杰府中亲兵三百二十一人,斩杀三十五人,其余人已经在高杰派出的使者劝说下放下兵器投降。”
“我军伤亡如何?”
“禀皇上,羽林卫伤六十七人,亡二十三人,靖南侯所部伤一百零五人,亡十七人。”
“好,这次伤亡如此之小,阎爱卿功劳不小。”王福大感满意,他本来以为即使准备周全,这次羽林卫至少也要伤亡数百人,没想到只伤了一百余人,死了三十多人:“传朕旨意,这次羽林卫全体有赏,其伤亡的士卒抚恤加倍。”
“多谢皇上。”那名羽林卫感激的道,羽林卫的军饷高,抚恤自然也高,双倍的抚恤至少可以让阵亡士兵家属十年内生活无忧。
………………
今天第二更到,求推荐票。
第三十七章朝堂争论(上)
皇宫大门开始次第落锁,各个回廊走道上的灯笼也相继熄灭,除了少数地方还有灯光外,整个皇宫全部隐入黑暗中。
烛光下,王福怔怔的看着自己的双手,桔黄色的烛光映在手掌上,红红的象血。
这就是帝王,帝王一怒,伏尸千里,这只是夸张,自己命令一下,近千人死于非命,尽管这些人都该死,可是王福心头还是感觉心中好象有点堵得慌,这些人毕竟现在还没有投降满清,自己就这么杀了他们,会不会太过残忍,所有人都是为了活命而已,自己一心逃跑,比起这些人又高尚得了多少?
若是阎应元,黄得功这些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逃跑,不知会有什么想法,还会把自己当成皇帝看待吗?
我也不想这样啊,若是能够中兴大明,我何尝不想做个力挽狂澜的英雄,可是英雄与活下去之间作选择,我更想活下去而已。
不,自己没杀错,不杀这些人,会有更多的人死在他们手里,想活命没错,可是这不是转过头来屠杀自己同袍的理由。
“啪。”马士英手中的茶杯滑到了地上,这个官窑出品价值不菲的瓷器变成了粉碎,茶中热水洒在马士英脚上,可是马士英却毫无所觉,他耳边只有四个字在回响,天要塌了。
今晚摔掉茶怀的又何止是马士英一人,王铎、高弘图、刘宗周、姜曰广、张慎言、祁彪佳……这是朝中大臣得知皇帝派羽林卫将刘良佐、刘泽清两人斩杀时,无不觉得天晕地转,所有人都觉得天要塌了,他们从没有想过皇帝会如此疯狂,至于高杰和黄得功两人,有人说也被皇帝杀了,有人说只是暂时被皇帝软禁,刘良佐、刘泽清被皇上杀了却是确切无疑,两人的宅院内杀声震天,附近胆大的居民亲眼看到羽林卫将尸体一具具拖出来。
许多东林党人都对马士英、卢九德等人破口大骂,当初若是立潞王,如何会有这样的事,同时心中又隐隐有点快意,若不是江北四镇率先支持福王,福王如何会当上皇帝,没想到到头来自己却死于非命,今晚,注定是一个让无数人失眠的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几乎所有大臣都早早来到皇宫外,自从王福改了早朝的时间后,还没有哪天大臣们来到这样早,这样齐,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大臣的眼眶明显有黑影,显然昨晚没有睡好。
“首辅大人。”
看到马士英过来。王铎、钱谦益、赵之龙、刘孔昭等人纷纷给他打招呼。高弘图、刘宗周、姜曰广、祁彪佳等东林党骨干出身地官员却故意将头扭到一边。彼止交换着眼色。
因为皇帝对刘良佐等人动手太快。昨晚接到消息地大臣都来不及与其他人沟通。甚至有一些大臣今天早上才得到消息。他们需要抓紧上朝前地时间与其他大臣赶快交换意见。不一会儿。皇宫外仿佛变成了集市。各个官员三五成群低声商议起来。
“咦。那不是靖南侯吗?”一名眼尖地官员看到黄得功地身影。马上喊出声来。
众人都停止谈话。向四周望去。靖南侯。这个江北四镇兵力不是最多。但是最精。实力也是最强之人。不是说也被皇帝软禁起来了吗。
此时地黄得功虽然不是满面春风。哪有一丝软禁地模样。最为欣喜地莫过于马士英了。江北四镇既是支持皇帝登基地拥立之臣。也是他这个首辅地得力外援。如果皇帝一下子将江北四镇都打掉了话。不用等左良玉或者其他人起兵。他这个首辅就得摇摇欲坠。
“靖南侯。昨晚到底是怎么回事。皇上为什么要杀广昌伯和东平伯。还有兴平伯究竟在何处?”马士英一连串地问题马上冒了出来。其他人也纷纷竖起耳朵。想听黄得功说些什么。
“首辅大人,非常抱歉,这些事只有皇上才能解释。”黄得功的回答让众人大失所望,只是却无法强迫黄得功回答,只得重新分成小圈子,低声讨论起来。
马士英怔怔的看着黄得功,他悲哀的感到自己这个首辅毫无威信可言,内心泛起一种无力感,这一刻,一向热衷权势的他甚至蒙生去意。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王福的声音有点沙哑,他昨晚同样没有睡好。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过之后,大殿上呈现出诡异的平静。各个大臣都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想第一个发言。
“既然大家不说,那么朕就自己说吧,广昌伯刘良佐,东平伯刘泽清勾结清虏,图谋叛国,昨日朕本想给两人一个辨驳的机会,没想到两人得知阴谋败露,竟然暴起发难,意图挟持朕,结果被护驾的侍卫当场格杀,此事靖南侯可以作证。”
说刘良佐,刘泽清两人杀良冒功,荼毒地方毕竟是过去之事,不管王福承不承认,这两人都有拥立之功,如果拿以前的错事来惩办两人,所有大臣即使口服心也不会服,干脆直接给他们安个投降清虏,意图挟持自己的罪名,至于有多少人相信,王福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刘宗周使了一个眼色,一名御史站了出来:“启禀皇上,皇上说广昌伯,东平伯已经勾结清虏,不知有无证据?”
“当然有,刘良佐其弟正在清虏处任高官,两人很难说没有联系,此番两人凭借手中的兵力压迫朕同意借虏平寇之策,这都是证据。”
听到借虏平策,许多官员都不由的扭动了一下身体,就在昨天,大家在朝堂上还热闹讨论此事,而刘良佐、刘泽清两人确实有咄咄逼人之意,难道皇上是因为这个才杀两人,一些大臣不由脖子发凉,自己昨天好象也随声咐合过。
“皇上,刘良佐确有其弟在清虏处任职,只是要说他们有来往,皇上只是猜测,不足为证,借虏平寇之策朝中诸臣正在商讨,皇上若是以此对广昌伯,东平伯治罪,微臣认为不妥。”
……………………
这章算第三更,求推荐票!
第三十八章朝堂争论(下)
御史隶属于都察院,只是正七品的小官,御史官职虽小,职责却不小,可以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等,而且人数众多,大明规定御史数目为一百一十人,这些当然不全在京城,还要负责巡按地方,通常京城至少也有四五十人,每次朝会,属于都察院方向的朝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