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身骑兵就不是太擅长攻城作战,再加上抽调出一万人在西塞阻援,刘胤这边进攻武昌的兵力就有限的多,尽管依靠火器的威猛取得了攻城战斗上的优势,但想要拿下武昌城,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濬的水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水战他可以所向披靡,但攻城的话就稍逊一筹了。于是刘胤下令调集王颀的这一路人马渡江,参与到围攻武昌的战斗中来。
王颀到达江北之后,苦无船渡江,只能是在江北翘首以望,不过此时王濬的水军接连打败了吴国武昌水军和柴桑水军之后,已经是完全地掌握了长江的制水权,为王颀的军队渡江提供了帮助。
汉军新增了三万步兵,而吴军的援兵是遥遥无期,整个武昌的形势愈发严峻起来,周处每日愁眉不展,脸色阴郁,不过他的眼神如刀一般锋利,尽管他一句话也不说,但周围的吴兵都很怕他。
薛莹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周处道:“大都督,蜀人援兵不断增加,攻势也越来越强了,武昌恐怕是守不住了,不如趁现在军力尚存,拼死杀出一条血路还有逃生的希望,真到了城破之时,恐怕想走也走不了。”
周处看了他一眼,目无表情地道:“如果突围的话,你计划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
薛莹被他这么一问,反倒是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了,他现在觉得武昌肯定是守不住了,除了突围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但突围的话,薛莹还真没有想到具体该走哪一路。
周处缓缓地道:“走水路敌不过蜀人的战船,走陆路逃不过蜀人的战马,离开了武昌城,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和蜀人周旋?”
薛莹是哑口无言,确实,汉军的骑兵速度之快,是他们吴人无法比拟的,一旦失去了城郭的掩护,他们必将成为汉军骑兵所追逐的猎物,恐怕走不到柴桑,就已经被汉军骑兵消灭殆尽了。
而一贯让吴人引以为傲的水路,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噩梦,在汉军的战船面前,东吴战船完全丧失了抵抗之力,走水路的更是死路一条。
现在看来,武昌城守是守不住,逃又逃不掉,难不成要坐以待毙吗?当然,薛莹心中还有一个念头,可看着周处阴郁的脸,薛莹忍了忍,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周处又何尝不知道薛莹想说什么,但坐在了大都督的这个位子之上,周处就已经是断绝了其他的念头,或许别人可以想可以做,但他周处不能,这不光是气节的问题,它还关乎着整个江东人的尊严。
周处没有给薛莹再说下去的机会,他大踏步地走出住处,迈步上了城墙。
今天是汉军自攻城以来攻势的最为猛烈的一天,投入的兵力之多,火力之猛,是最初进攻时的数倍,显然汉军也对连续多日攻击拿不下武昌城有些恼火了,孤注一掷,全力地发起了攻击。
武昌城的城头,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都处都弥漫着刺鼻而呛人的硝烟味,整个城头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吴兵的尸体,由于战况过于的激烈,这些尸体都来不及清理。
吴军正顽强地抵抗着,或许他们早已经失去了坚守的信心,只有依靠惯性在坚持着。
周处沉默无语,这是守城战以来他第一次上城而没有开口说话。
前面出现一阵的骚动,显然是汉军的攻城部队已经突破了吴军的防线攻上了城头,吴军抵敌不住,纷纷后退。
只有周处一人,继续迈着坚定的步伐,提着一柄环首大刀,大踏步地冲了上去。
转瞬之间,周处便被埋没在了汹涌的兵潮之中,他抡起了大刀,用尽平生之力,劈杀着,血光冲天,眼前几乎成为了一片红色的世界,周处浑身淌满了鲜血,也不知道是自己的血还是敌人的血,他的头脑已经是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杀戮,不断的杀戮,直至他最终倒下去……
第1344章擒二陆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倭国诸王是面面相觑,不用说,这已经是汉国最后的通牒了,如果他们日落之前不在条约上签字的话,那就等同于拒绝条约。
而拒绝条约的下场,势必是全族灭绝。现在汉军已经占领了倭国境地内所有的城邦,只要他们举起屠刀,绝对不会留下任何的幸存者。
这些灭绝性的大屠杀,这些倭国国主们也没有少干过,当他们攻陷敌对国的城邦时,除了疯狂地掠夺之外,就是血腥的屠杀了,除了那些他们需要的奴隶之外,大多数人都会被屠杀干净,不留下任何的一个活口。
而现在汉军的所谓条约,最起码还不是那种赶尽杀绝手段,最起码给他们保留了一丝生存的希望。
刘胤做为一个穿越者,一个后世的文明人,自然是不屑去做那种种族灭绝的行径,对待鲜卑人、对待匈奴人,对待高句丽人,刘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大度,当然一个例外,那就是残暴的羯人,他们以汉人为食的恶行最终彻底地葬送了他们一族。
对待倭国人,刘胤自然也是同对待鲜卑人一样,采用保留地的圈养政策。
如果象对待三韩人那样接受其臣服和朝贡允许其成为藩属国,这样的政策倭国人自然是享受不到的,三韩人奴性十足,几千年来在夹缝之中生存着,除了卑躬屈膝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所以刘胤对他们丝毫没有什么戒心。而倭国人,却是一条毒蛇,一头中山狼,如果现在刘胤宽宏大度地放纵他们的话,将来只会被蛇咬,只会被狼吞,所以刘胤绝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们。
不准备种族灭绝的话,最好的政策便是将他们放逐到荒凉野蛮之地,让他们自生自灭。
北海道显然便是一个最好的去处,由于北海道处于高纬度海域,冬天的气候格外的寒冷,自然条件极为地恶劣,这个时代的北海道,还没有任何的开发和利用,将倭人全部放逐到北海道去,让他们自生自灭,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毕竟刘胤的仁慈和宽容也是有底线的,想想将来这些倭寇的凶戾与残暴,现在还能给他们生存的权利,他们就应当感恩戴德了。
陈寿已经离座了,毕竟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那是绝不容许讨价还价的,该说的话他已经说完了,再说下去不过是徒费口舌,剩下的时间就让他们自己去考虑吧,如果他们在日落之前还没有做出决断,那就对不起了,过时不候。
倭国诸王窃窃私语地交谈着,脸上流露出来的既是愤怒,也是无奈,没有人愿意去签字,但他们又都清楚,不签字意味着什么。
夕阳向着西边的大海坠去,金色的光芒将海水映得一片灿烂,如此美景,倭国诸王的心却在滴血,他们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终于,大和国王成平第一个站了起来,在重重地叹息声中,他签下了自己名字。
毕竟在生存和灭绝之间,成平大王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的道路,尽管迁居虾夷岛生存地会比较艰难,但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总还是能看到希望的。
成平大王签字之后,那些本来还在犹豫和挣扎之中的倭王们也相继在条约上签了字。
当夕阳敛去最后的一抹余晖时,陈寿又出现在了甲板上,那份条约的上面,已经是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倭国诸王的名字,无一缺漏。
“诸位,虾夷岛欢迎你们!”陈寿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的微笑。
┄┄┄┄┄┄┄┄┄┄┄┄┄┄┄┄┄┄┄┄┄┄┄┄┄┄┄┄┄┄┄
大迁徙在诸国王返回各自的国度之后,很快地便开始了。
根据汉军的要求,迁徙必须在半年之内完成,超过期限之后,任何还滞溜在本州岛、筑紫岛和伊予岛上的倭人将会被视为叛逆,全部处死。
为了协助这一次的大迁徙,汉军的船只将会在马关海峡和濑户内海往来运关倭人,将筑紫岛和伊予岛的倭人统一的集中到本州岛上来,并向北迁移,再通过津轻海峡,将他们从本州岛运往虾夷岛。
同时,汉军各部的军了人也将全程地监督此次的迁徙行动,对于一切拒绝奉命,试图反抗的倭人,进行毫不留情地处置。
签字的是各国的国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倭人都会听从国主的号令,从接获到大迁徙的命令之后,各地反抗斗争就层出不穷,他们有的袭击汉军的营地,有的逃往深山老林,似乎想要逃避大迁徙。
但倭人的反抗立刻遭到了汉军的血腥镇压,对待一些顽冥不灵的死硬他分子,汉军绝不会有任何的仁慈,统统用铁血的手段彻底镇压之。
倭人见识过汉军的强硬和冷血之后,终于认为这次汉军是要动真格的了,为了活命,在惶恐之中,他们背井离乡,踏上了前途茫茫的道路。
本州岛、筑紫岛和伊予岛上涉及到的需要迁徙的国家和部落多达七八十个,所涉及的人口达到五十万以上,如此庞大的迁徙在倭国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倭人哀号着,哭泣着,被迫地无奈地离开了故土,踏上了一条无止境的路。
筑紫岛和伊予岛上的居民,开始陆续地向本州岛进行移徙,汉军的那些船只,不停地往穿梭于两岸三岛之间,将所有的普通百姓,运送往本州岛。
对于普通的民众,汉军表现的还是相当地克制的,只要不是公然地展开叛乱行径,普通的发泄和牢骚,汉军将士还是可以承受的,只有真正的暴力反对迁徙的,才会遭到镇压。
迁移到本州岛之后,许多倭人加快了速度,开始长途跋涉,向津轻海峡率先地奔去。因为汉军公布,前几批优先到达的津轻海峡的,可以享受最先挑选虾夷岛领土的权利,这让许多倭人是趋之若鹜。
第1345章迁都之议
濡须口和柴桑的失守,等同于剥去了建业的最后一道防线,汉军接下来的进攻,就堪称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了,吴军已经丧失了任何防守的要塞,在汉军抵达建业之前,他们已经形不成任何的抵抗力量了。
以东吴朝廷的尿性,这个时候他们该是摇尾乞怜的时候了,当然对于刘胤而言,能兵不血刃的地拿下建业,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吴主孙壾死战不降,势必又将是战火不息,生灵涂炭。
当然打刘胤是不怕的,以汉军的战力,分分钟可以碾压吴国的残余势力,但刘胤却有一个更为地担心之处,那就是孙壾自知不敌,迁都以避难。
虽然汉军已攻占了吴国四州之中的三个,但剩下的扬州地域依然广阔,整个东南一隅还尚在吴国手中,孙壾如果效仿当年蜀汉迁都之事,逃往会稽郡或者是建安郡,那才是真正让刘胤头疼的事。
会稽郡建安郡和蜀地的南中近似,这个时代属于蛮荒之地,吴国虽然在那儿设有郡县,但那些地方,却是山越人的地盘,崇山峻岭,地势险要。
比起江东富庶之地来,会稽建安的条件肯定是要艰苦的多,但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如果东吴朝廷逃遁于此的话,刘胤就算最终可以将其覆灭,所耗费的时间也是极长的,人力物力也是极大的,这个结果,显然是刘胤最不希望看到的。
刘胤思虑良久,令人将被俘的陆机陆云带上来。
陆机陆云以为他们必死,对视而叹,那知见到了刘胤之后,刘胤亲自给他们松绑,以礼相待,陆机陆云感其诚,乃降,用为参赞军事。
刘胤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之处,陆云轻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