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没有想到,理想中的小弟,居然如此强大,一出手就是两艘重型航母。而至今为止,俄罗斯拥有的航母只有那艘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兹涅佐夫号,而那还只是一艘中型航母。还是滑跃式起飞的,这两艘航母一看,就知道是弹射起飞。自然而然的,在震惊之后,心中吃味也是人之常情。
“发展航母,我们是第一次,现今唯有的这两艘航母汇集了我们太多的精力,这才有今天的成果。至于是否有航母在建造,我只能这样子说,两艘航母是绝对不够用的。”李岚模棱两可的回答了一句,到底有没有,他也没有打算明说。
耶科夫沉默了,但其他人可没有沉默的意思,伊朗大使接着问道:“尊敬的总统先生,那请问你们这两艘航母是否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百年海军,百年航母,建造航母是一回事,使用航母又是一回事。没有实战的检验,我也不知道,我的士兵们是否具备实战能力。”李岚回答道。
“那你们的航母是否会出售,价格如何?”阿根廷大使插嘴问道。
李岚心道,要不是打算卖,我跟你们说这么多做什么,我巴不得你们多买几艘。
“呵呵!至于外贸的事情,还需要进一步磋商,达成一定的共识后,航母出售自然没有问题。”
卖自然是要卖,但不是现在,至少在战争期间,他是绝对不会打算卖航母。说不定,在战事紧张的时候,那两艘给中华的航母,先自己用上。
…………
————
有人高兴,自然也就有人犯愁。
在索马里人欢呼鼓舞中,美国人不高兴了,在两艘航母还没有停稳,美国高层就开始震动了。
大量的照片传来,都指向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索马里,这个他们即将展开攻势的国家,居然拉出了两艘预计排水量超过八万吨的重型航母,并且还有配套的其他军舰,整整两个重型航母战斗群,其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
和一个已经称得上是世界第四海军强国的对手打仗,美国人在恼怒无比的同时,心中也有些发虚。
已经准备就绪的美军海陆空三军,瞬间停止了一切动作,就连进攻的倒计时也被按停。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临时总统府上。这种局面下,打还是不打。
美国的决断者奥巴马,现在更是头大无比。卡特号消失事件,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原本好好的军事部署,已经来到了战争的倒计时,可在这样的节骨眼出现这一档子事情,要是心脏不好或者有高血压的家伙,恐怕真的会承受不住如此突然的意外感。
总统临时办公室内,哈格尔和登普西两人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在办公室内不停的来回踱步。
如今的奥巴马,已经有人将其成为美国第一任悲催总统。事实也是差不多,一场丢尽脸面的恐怖袭击,美国所有标志性建筑全部被摧毁,代表政府权威和军事霸权的白宫和五角大楼废墟,现在还没有清理完。
而恰巧,世界上又出现了李岚这么一个人,如同鱼刺般卡在美国的咽喉中,还在不断的生根发芽,令美国上下为难,膈应难咽。
最令美国头疼的是,李岚这根鱼刺越来越不好对付了,以前顾及他的海陆空三军,现在更是很直接的整出航母,还不是那种一辆万吨的小家伙。而是直接来到八万吨左右,论起实力,全世界除了美国外,无任何一个国家的航母能够与之抗衡。
难以下手,却又如芒刺在背。
这叫奥巴马如何下得了决心,毕竟关乎美国未来的战争大事,一旦有任何疏忽,按别说全球战略了,到时候中俄群起围攻,再加上一个不好对付的索马里,那美国还会有好下场吗?
“打还是不打?给个意见吧!”来回走得都快头晕后,奥巴马最终还是把目光望向了国防部长和参谋联席会议主席。一个是总统的军事智囊,一个是掌管军队的部长,现在奥巴马也只能指望这两人给出一个中肯的意见了。
“打!”哈格尔道。
“不打!”登普西道。
两人同时出声,这下子奥巴马的脑袋更大了,“都说说看!”
“如果现在不打,等今后索马里做强了,那我们将再无机会面对中索俄了!”作为一个倡导和平的国防部长,哈格尔这时候却极力要求战争,这种想法自然不是无的放矢,必定有很关键的因素让他做出违背自己上任意愿的决定,“索马里已经有两艘重型航母,我们先不管这两艘航母是哪里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索马里现在有两艘航母,那未来肯定会有第三艘和第四艘,谁也不清楚,索马里到底会建造多少航母。
而且这些航母的建造工作是否有其他国家的参与?将来会不会有其他国家购买这些航母?对这些问题,我们都没底。”
哈格尔说到这里,来到这些航母照片面前,指着上面空洞洞的甲板,看着奥巴马,继续说道:“要培养一支合格的航母作战部队,需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十分的巨大,我相信,这两艘航母索马里人绝对来不及形成战斗力。很有可能,对方连舰载机都没有配齐。最主要的一点是,对方似乎还没有补给舰。所以,现在的索马里海军,充其量是一支还未成长起来的海军,这两艘航母的威胁,还不如这些驱逐舰来得大。
时间就是我们的机会,只要在对方还未形成战斗力,那这些航母就是索马里人的海上活棺材。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印度洋已经集结了三个航母战斗群,这些力量已经足够摧毁索马里这支海军了。
一定要将敌人掐死在襁褓之中。”(未完待续。。)
第355章 让林美琪等着我!
哈格尔的话讲得很激进,无论他本意如何,在面对美国未来利益上,他的想法还是属于那种杀伐果断。
这种杀伐果断的结果只有一个,在索马里还未将自己的海军完成的发展起来,一定要坚定的灭杀掉。而他说出这种话的唯一一个依据是,索马里没有核武器。美国不管如何也都不会战败,这才是他坚持对索马里动武的最大依仗。
这种依仗,他不需要说出来,因为不管是登普西还是奥巴马,都十分的清楚美国的真正优势在哪里。
不过,同意不坚持参与战争的登普西,这回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在哈格尔说完之后,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我认为在不清楚对方底细的时候,并不适合动武。用华人的话来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时期任何实力条件下的战争,我们连对手的具体情况都不清楚,仅凭一厢情愿是完全错误的。就算真的要打,也要将索马里的情况完全摸索清楚,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是极其愚蠢的决定。”
登普西先是一番激动的解释,然后面对着哈格尔,开口问道:“部长先生刚刚说到,要趁对方还未形成战斗力之前,将对方彻底的打压下去。那请问部长先生,您是如何知晓对方的航母还未形成战斗力。别忘李岚是华人,出自一个极其能够隐忍的民族和国家,论谋略,我们真的不是华人的对手。人家在几千年前就在研究这东西。《孙子兵法》中,还有这么一句话。示弱以敌。”
“那你也要考虑清楚,李岚才去了索马里多久。建造一艘航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算李岚有秘密训练航母,但能够有多长的时间来给他训练。单单上面几千人繁复的生活问题,就足够对方头疼的。恐怕现在对方连舰载机都没有,更别说起飞和降落了。”哈格尔自然拿不出有效的证据,但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分析,美国人使用了航母近百年的时间,自然十分清楚一艘航母要形成战斗力,需要多长时间的积累。
“那这也是你的主观臆想。没有确实的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将军队的生死存亡交由推理和猜测,我保留意见,也坚决反对。”哈格尔尽管是自己的上司,但是登普西一想到将士们的生命要拿去冒险,心中就有一股不服软的劲头。
“那畏首畏尾就是军人本色吗?眼看敌人都已经强大起来,再过几年,难道要看着对方的航母大军来到我们的家门口耀武扬威,要知道。现在的索马里可不是伊朗,一旦让对方的海军成长起来,我们的很多优势将会荡然无存。而且别忘了,还有中俄在。一旦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就算是北约继续一条心,我们还能够有多少优势。”哈格尔并不恼怒登普西的不礼貌。但他也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当年苏联和华约还不是被我们拖垮,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来对索马里进行封杀。只要对方一天没有核武器,那对我们来说。就构不成威胁。”登普西也没有改变自己看法。
两人这一来一去,奥巴马听得真切,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丝毫不让步,现在,这拿主意的事情,还要落在他的头上。
一句句的对话,说得都有道理,奥巴马也听得进去,但正是因为双方都有道理,才让他难以抉择。
“总统先生,事已至此,意大利和法国以及日本都谈妥了,我估计等一下他们就会发电文询问,打还是不打,需要您赶快做一个决断。”哈格尔看了下手表,说道。
“先把战损评估报告做出来再说吧!”奥巴马此时也拿不定好主意,只能让评估后的数据作为最后的参考依据。
“总统先生,如果派遣地面部队进入索马里,那战损评估少不到哪里去。目前要是战争一开始,我们的战略中心也要进行很大的调整。必须要考虑到,索马里的这两艘航母一旦具备作战能力,那我们该用什么战术应对。”登普西直言不讳道,这时候他也没有心情搞什么官场人情世故了,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美军在战场上遭受太大的损失。
“地面部队不参与战争,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联合军的协议中,我们也要履行。”哈格尔说道。
“那恕我直言,索马里的陆军比他们的空军和海军实力更加的强大。说实话,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支强盛陆军,现在不管是出自哪个国家的训练团队,武器的先进性,我们就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特别是对方的主力部队,尽管根据情报,索马里的精锐陆军只有三四万人,但这些部队都是百战精兵。法国的雇佣兵和黑水公司在这些家伙面前,丝毫不讨好。这本身就表达出了很多事实。”登普西道。
在临时总统办公室的电视中,又有新的新闻播放,这一次的画面是李岚和七位驻索马里大使之间的对话,由于讲的都是英语,也不需要翻译。
看着画面中凯凯而谈的李岚,脸上飞扬的年轻气息和自信,令奥巴马心中阴霾骤聚,拳头也忍不住紧紧的捏在一起,心中的犹豫在逐渐的减少,缓缓的深吸一口气,道:“打!但是不能死打。这场战争我们不能失败,更要彻底打压住索马里。如果再给他们发展时间,那世界格局将不会再被我们掌控。”
正在讨论中的哈格尔和登普西听到奥巴马突如其来的话语后,一个脸上闪过一丝笑意,另一个则是浮现些许无奈。
——————
索马里八卦城港口外,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整个港口外。不断有人流涌入,而待在里面的人。更是没有一个想要离开的。许多得到消息的索马里人,都急忙赶来。目的就是为了一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