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做造成了标点符号的叠用,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是把所引原文文末最后的标点改为省略号。例如:
《汉书·高帝纪第一》载:“沛公归数日,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所过无不残杀……”有的出版物在表示引录不完整的文字时,既用省略号,又保留原文末尾的标点符号,造成了标点符号的叠用。例如: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逆臣》载:“禄山谋逆十余年,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胁制之,所得士,释缚给汤沐、衣服,……”这也是不正确的。应删去逗号,留下省略号;或逗号和省略号均删,在引号外加上句号。
十一、使用句号常见的毛病
句号是句末点号,表示一句话说完后的停顿。判断文句该不该用句号,基本原则是看句子是否已经完整。话说完了,就应用句号;没有说完,就不应用句号。
1。该用句号而没用,把几个句子拼成了一个句子。这是由于对文章、对句子的结构不作认真分析造成的。例如:
规模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碍潜在竞争对手的加入,因为它迫使竞争对手必须在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小规模生产经营成本高,非常不利于竞争。上例包含两句话,所以“生产规模”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下面这段话,也存在应用句号而未用的情形,作者显然未搞清句子的结构关系:
实际上时区的界限并不完全按经线划分,为了方便起见,往往按各国行政区域或自然界限来划分,我国领土辽阔,东西横跨约600,为了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现在都采用“东八区”的时间,即以北京时间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从开头到“自然界限来划分”是一层意思;从“我国领土辽阔”开始,谈中国的时区和时间问题,又是另一层意思。“划分”后面应用句号。
再看以下例句:
选题目的时候,应当查文献,看前人研究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尤其是如果对于某一问题自己脑子里已经有某种假设,更应该查对文献,看看前人是不是已经有过类似的或者相反的结论,结论不同就得比较长短,如果别人的结论站得住,自己的假设就有问题,要是结论相同,应当检查自己掌握的材料,看是否有新的论证,在写作时还应当指出前人的成果。上述语言片段,实际上包含了五句话:从开头到“……达到了什么程度”是一句话,从“尤其是……”到“……或者相反的结论”是第二句话,“结论不同就得比较长短”是第三句话,从“如果……”到“……就有问题”是第四句话,从“要是结论相同”到结尾是第五句话。这五句话的末尾,都应用句号。
逗号的“出勤率”过高,而句号使用过少,是目前标点符号使用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一逗到底”,使文章停顿失妥,层次不清,难于确切地表达语气和情感,应予纠正。
2。把句号用在了句中,把一个句子析成了几个句子。例如:
电视短剧《荷花》通过一个卖扇子的小女孩同小偷勇敢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小女孩纯洁、善良、勇敢的性格。反映了小女孩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香港的作家,可以不写小说、诗歌、戏剧。却极少有不写散文的。
马子华生于1912年。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有小说集《路线》、《笔伐集》,中篇小说《颠沛》,小说散文集《滇南散动等。作品主要取材于他所熟悉的云南边睡地区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里的社会关系与阶级矛盾。表现被欺凌的底层人民的悲剧性命运和杭争。成为三四十年代的优秀作品。
尽管森林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这在一切“文明”国家中又是不可避免的。上面的第一例是一个单句,句子中间的两个句号都应该改为逗号。在第二例中,“却”字前面本应用逗号,作者却错用了句号,从而使一个关系密切的复句被割裂,造成了意思的不完整。第三个例中间的六个句号有五个错用,除了“作品主要取材……”前的那个句号以外,其余的都应该改为逗号。此例的误用不仅导致了几个无主句的产生,而且使本来连贯的语气莫名其妙地中断,影响了读者对文意的理解。第四例是一个转折复句,“后果”后面的句号应该改为逗号。
第二章 问号
问号以前也叫疑问号,它是句末点号的一种,其书写形式为“?”。问号表示疑问句说完后的停顿,用在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问号的停顿时间与句号等长。它与句号的区别在于:句号表示陈述语气句末的停顿,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句末的停顿。由于问号既表示句子的停顿,也表示语气,因此它除了具有点号的功能外,也兼有标号的功能。在一般情况下,凡带有疑问语气的句子,不管是普通询问,还是特殊提问,都应该用问号。
问号的用途有:
1。用在是非问句中:老李今天请假?会议改期了吗?报纸是不是还没送到?
2。用在特指问句中:他为什么去北京?我的帽子呢?他什么时候去?
3。用在设问句中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我们会被低温吓倒吗?不会。
4。用在反问句中栖牲,栖牲,还要我们栖牲什么?难道对他我还关心得不够吗?
5。用在选择问句中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工作的?你知道这件事不知道这件事?章大山打算去南宁还是去重庆?
6。用在带疑问语气的独词句中:大妈,我?
第三章 叹号
一、有的反问句末尾不用问号
这是标点符号使用的一种特殊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是因为反问句在形式上是疑问,在本质上却是陈述。当反问的语气比较缓和时,反问句便被看成了陈述句或逗号感叹句;当反问的语气很重、感情很强烈时,此时句末用句号反问句便被看成了,句末用叹号。下例字面上的意思虽然存有疑问,但实际上的意思却是肯定的,因此句末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这样小的事谁会关心。而下面这句反问句由于语气极其强烈,句末就用了叹号:法制废坏到了这样的程度,人哪里还有尊严可言!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反问句的句末不用问号,有时还与修辞有关。请看下例: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鲁迅伽花夕撇中所记范爱农所说的一句话,当时鲁迅正在与人谈论要不要就徐锡麟的被杀而发电北京之事。从字面形式上这句话的句尾理应用问号,但作者为了准确地表现范爱农当时的“钝滞”(实际上是愤葱和冷静)之态,没有用问号,反而用了句号,用得恰如其分。
二、行文中夹注问号
有的文章在行文中夹注问号,这是因为作者想表示对句中的某些内容有怀疑、不理解、不同意或有保留。这时问号要用括号括起来,以表示它不是正文中的标点,只是夹注。夹注中提出的疑问是对句中某字、某词或某些词语的疑问,而不是对整个句子的疑问。这样的例子在出版物中很多,兹举几例:
日文的伪匕色的云》出版时,江口氏的文章也在,可是已被检查机关(警察厅?)删改了很多。陈胜、吴广于公元前209年(?)发动农民起义。当时参加会议的人,我记得除了田广平、胡伟雄、梁寿勇、初之外,还有陈若宁、马小强。
梁漱溟(一说文怀沙?)曾做诗讽某君:“淡抹浓妆总相宜,两朝恩遇鬓如丝。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辞。好古偏能剥甲骨,厚今何必注人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三、词典等工具书中用问号表示对人物生卒年月的疑问在词典等工具书中,用问号表示对人物的生卒年月的疑问,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形:
1。如果生年不详,直接在生年的位置上加问号。例如:〔何元之(?593)南朝陈史学家。〔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
2。如果卒年不详,直接在卒年的位置上加问号。例如:徐善明(1250?)元朝作家。王之春(1842?)清末大臣。
3。对生年或卒年有怀疑的,在生年或卒年的后面打问号。例如:〔元详(?504?)北魏宗室大臣。班婕好(前48——前6)西汉文学家。
三、在选择问句中使用问号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问题构成的疑问句,叫选择问句。选择问句的中间往往用“还是”来连接,构成“是,是,还是〃之类的选择形式;在提供选择的项目中,必有一项是正确的。在选择问句中用问号,视情况不同,有不同的形式。
1。简化式选择问句。这种问句在形式上只是一个单句,它已经把选择合并在一个句子里,所以理所当然地只在句末用问号。例如:萧楚女是男的还是女的?你究竟来还是不来?
2。基本式和多项式选择问句。它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句。这种问句一般只在最后一问的末尾用问号,而在前面的问句后用逗号。这是因为复句通常只在句末用句末点号(问号是句末点号),而在各个分句之间用逗号。例如:这种树是先开花后落叶呢,还是先落叶后开花呢?
你的小慢剥开糖纸孩是剥开糖纸后随手便把糖纸扔到地上,还是慢,然后用小手把糖纸的褶皱抚平,再端详上几眼?
今天来大学做报告的领导,是市里的,部里的,还是省里的?
有的选择问句句子较长,语气比较强烈,为了加强语势,也可在每个问句的后面都用问号。各个问句的后面都用了问号后,选择问句在形式上就不再是复句,而成为了两个或几个并列在一起的单句。例如:
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四、在带称谓或称呼的疑问句中使用问号
在这类问句中,问号是不是跟在问题的后面,要看句子的结构。原则是,不管问题是在称谓或称呼前还是后,问号一律放在句末。这是因为在这种问句中,提问者只有把想提出的问题向被提问者完整地表述后句子才结束,而句子结束了才能用句末点号。这样做,也符合提问者问话时在句末提升语调的习惯。例如:这事不会是真的吧,莎莎?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怎么啦,你?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出版物在处理带称谓或称呼的疑问句时,用了双重问号。例如:接受这个意见吗?李蕾?这等于在一个句子中用了两个句末点号(“李蕾”是后置了的主语),显然是不正确的。当然,你也可以说上例是两句话:前面是一个省略了主语“你”的问句,后面是一个带有疑问语气的独词句。但这样解释,文意就显得不紧凑了。有的带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的句子不用问号不加区别,见句子中带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就一律加问号,这在出版物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种错误,原因在于未能细辨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的差别。在许多情况下,带有疑问词语的句子,既有疑问的形式,又有疑问的语气,是典型的疑问句。但也有不少句子,虽然句中带有“什么”、“哪里”一类的疑问代词,或句末带有“吗”、“呢”一类的疑问语气词,但本身是陈述语气,并不要求对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