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赶快一死。乙辛回去向道宗启奏说:“没有不同的说法。”当时正值暑天,尸体不得埋葬,以至于连地上都发臭。于是在上京囚禁皇太子,监护守卫者都是乙辛的同党。不久派萧达鲁古、撒把害死太子,乙辛一伙大为高兴,相聚饮宴数日。上京留守萧挞得把太子的死讯禀告道宗。道宗哀悼,想召回太子的妻子,乙辛暗中派人杀掉了她灭口。
五年正月,道宗将要出猎,乙辛上奏将皇孙留在京城,道宗想听众他。同知点检萧兀纳谏说:“陛下如果听从乙辛的意见留下皇孙,皇孙尚且幼小,左右无人照顾,愿留臣加以保护,以防意外事件。”于是与皇孙一起上路。从此道宗开始怀疑乙辛,颇为知晓他的一些奸邪之事。适逢皇帝起驾临幸北方,将到达黑山的平淀,恰好看见邑从官员多随乙辛身后,于是讨厌他,外派乙辛知南院大王事。按照规定削掉一字王爵,改混同郡王,自己稍稍感到安心。等到入宫谢恩,皇上当日遣还,改派主持兴中府事。七年冬,乙辛以法令禁止的物品卖给外国而获罪,被发交有关部门议罪,按法律应处死刑。乙辛同伙耶律燕哥独奏当以八议之例减刑,得免死罪,以铁骨朵棍棒相击,拘禁在来州。终以勒颈绝气的刑法被杀掉了。乾统二年,掘开坟墓,陈其尸骨示众。(刘洪波 译)
'原文'
耶律乙辛,字胡睹衮,五院部人。父迭刺,家贫,服用不给,部人号‘穷途刺”。初,乙辛母方娠,夜梦手搏囗羊,拔其角尾。既寤占之,术者曰:“此吉兆也。羊去角尾为王字,汝后有子当王。”及乙辛生,适在路,无水以浴,迥车破辙,忽见涌泉。迭刺自以得子,欲酒以庆,闻酒香,于草棘间得二(木盍),因祭东焉。乙辛幼慧黠。尝牧羊至日昃,迭刺视之,乙辛熟寝。迭刺触之觉,乙辛怒曰:“何遽惊我!这梦人手执日以食我,我已食月,啖日方半而觉,惜不尽食之。”迭刺自是不令牧羊。及长,美风仪,外和内较。重熙中,为文班吏,掌太保印,陪从入宫。皇后见乙辛详雅如素宦,令补笔砚史;帝亦爱之,累迁护卫太保。道宗即位,以乙辛克朝任使,赐汉人户四十,同知点检司事,常召决疑议,升北院同知,历枢密副使。清宁五年,为南院枢密使,改知北院,封起王。九年,耶律仁先为南院枢密使,时驸马都尉萧胡睹与重元党,恶仁先在朝,奏曰:“仁先可任西北路招讨使。”仁先乃先帝旧臣,不可遽离朝廷。”帝将从之。乙辛奏曰:“臣新参国政,未知治体。”帝然之。重元乱平,拜北院枢密使。进王魏,赐区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咸雍五年,加守太师。诏四方有军旅,许以便宜众事。势震中外,门下馈赂不绝。凡阿顺者蒙荐擢,忠直者被斥窜。大康元年,皇太子始预朝政,法度修明,乙辛不得逞,谋以事诬皇后。后既死,乙辛不自安,又欲害太子。乘间入奏曰:“帝与后如天地并位,中宫岂可旷?”盛称其党附马都尉萧霞抹之妹美而贤。上信之,纳于宫,寻册为皇后。时护卫萧忽古知乙辛奸状,伏桥下,欲杀之。俄暴雨坏桥,谋不遂。林牙萧岩寿密奏曰:“乙辛自皇太子预政,内怀疑惧,又与宰相张孝杰相附会。恐有异图,不可使居要地。”出为中京留守。乙辛泣谓人曰:“乙辛无过!因谗见出。”其党萧霞抹辈以其言闻子上。上悔之。无何,出萧岩寿为顺义军节度使,记近臣议召乙辛事。北面官属无敢言者,耶律撒刺曰:“初以萧岩寿奏,出乙辛。若所言不当,宜坐以罪;若当,则不可复召。”累谏不从。乃复召为北院枢密使。时皇太子以母后之故,忧见颜色。乙辛党欣跃相庆,谗谤沸腾,忠良之士斥逐殆尽。乙辛因萧十三之言,夜召萧得里特谋构太子,令护卫太保耶律查刺诬告耶律撒刺等同谋立皇太子。格按无迹而罢。又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诣上证首:“耶律查刺告耶律撒刺等事皆实,臣亦与其谋。本欲杀乙辛等立太子。臣等若不言,恐事白连坐。”记使翰劾,乙辛迫令具伏。上怒,命诛撒刺及速撒等。乙辛恐帝疑,引数人庭诘,各个荷重校,绳系其颈,不能出气,人人不堪其酷,惟求速风。反奏曰:“别无异辞。”时方暑,厂不得囗,以至地臭。乃国皇太子于上京,监卫者皆其党。寻遣萧达鲁吉、撒把害太子。乙辛党大喜,聚饮数日。上京留守萧挞得以年闻。上哀悼,欲召其妻,乙辛阴遣人杀之,以灭其口。五年正月,上将出猎,乙辛奏留皇孙,上欲从之。同知点检萧兀纳谏曰:“陛下若从乙辛留皇孙,皇孙尚幼,左右无人,愿留臣保护,以防不测。”遂与皇孙俱行。由是上始疑乙辛,颇知其奸。会北幸,将次黑山之平淀,上适见扈从官属多随乙辛后,恶之,出乙辛知南院大王事。及例削一字王爵,改王混同,意稍自安。及赴阙入谢,帝即日遣还,改知兴中府事。七年冬,坐以禁物鬻入外国,下有司议,法当死。乙辛党耶律燕哥独奏当入八议,得减死论,击以铁骨朵,幽于来州。后谋奔宋及私藏兵甲事党,缢杀之。乾统二年,发冢,戮其尸。
张孝杰传
——《辽史》卷—一()
'说明'
张孝杰,辽建州永霸县(今辽宁朝阳西)人。辽兴宗重熙二十四年(1055)为进士第一。辽道宗清宁年间累迁为枢密直学士,咸雍初出为惠州刺史,不久恢复旧职,兼知户部司事。三年,拜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八年,封陈国公,迁北府宰相,在汉人中贵幸无比。与耶律乙辛,起谗害皇太子耶鲁斡,诬害忠良。大康六年(1080),耶律乙辛被贬出,道宗亦知张孝杰之奸,遂贬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坐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旨削爵,大安中,死于乡。乾统初,剖棺戮尸。孝杰任官贪婪无厌,曾与人说:“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
张孝杰,建州永霸县人。家中贫困,却很好学,辽兴宗重熙二十四年考进士第一。清宁年间经多次升迁为枢密直学士,咸雍初年因为奏事有误,被贬出为惠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回官复旧职,兼任户部司事。三年,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加官为工部侍郎。八年,封为陈国公,辽道宗认为张孝杰勤劳肯干,多次向他询问政事,拜任北府宰相,在汉人中所受到的宠幸和尊贵,无以能比。大康元年,被赐以契丹国姓。次年秋夭,皇帝出猎,一日之内,射获三十头鹿。大宴随从官员,皇帝下令作《云上于天》,诏令张孝杰坐在御榻旁,皇帝背诵《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孝杰上奏说:“如今天下太平,陛下还有什么可心忧?富有整个国家,陛下还有什么可求?”道宗皇帝非常高兴。三年,很多大臣侍从道宗宴饮,道宗说:“先皇帝任用耶律仁先、耶律化葛,是因为他们贤而有才智。我有张孝杰、耶律乙辛,不在耶律仁先、耶律化葛之下,实在是得到了人才。”君臣高兴地宴饮到夜晚才作罢。这一年夏天,耶律乙辛谗毁皇太子,张孝杰与耶律乙辛合伙作恶。及至耶律乙辛接受诏令追查皇太子的党羽,诬蔑陷害忠良大臣,以张孝杰所出的坏主意居多。耶律乙辛向道宗推荐说张孝杰忠于国家,道宗说张孝杰可与唐代的狄仁杰相比,因此赐名为张仁杰,并特别允许他放飞海东青鹘。六年,耶律乙辛被贬黜后,道宗也感觉到张孝杰的奸妄,没多久,便外任他为武定军节度使;因为私自贩卖广济湖所产盐,以及擅自更改皇帝诏书,他被削夺爵位,贬官至安肃州,过了很多年才归家。大安年间,死于故乡。天柞帝乾统初年,被剖棺戮尸,将其族中产业分别赐给臣属。张孝杰任宰相多年,贪得无厌,曾在与亲戚一起宴饮时说:“没有上百万两黄金,不足以称作宰相之家。”当初,张孝杰进士及第,到佛寺朝拜,忽然一阵疾风把张孝杰的幞头吹跑了,吹得与佛塔一样高,掉在地下摔碎,有一名老僧说:“这个人必定很快得到富贵,但也不会得到好死。”后来果然如老僧所说。(刘洪波译)
'原文'
张孝杰,建州永霸县人。家贫,好学,重熙二十四年擢进士第一。清宁间累迁枢密直学士,咸雍初生误奏事,出为惠州刺史,俄召复旧职,兼知户部司事。三年,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加工部侍郎。八年,封陈国公。上以孝杰勤干,数问以事,为北府宰相。汉人贵幸无比。大康元年,赐国姓。明年秋猎,帝一日射鹿三十,燕从官。酒酣,命赋《云上于天诗》,诏孝杰坐御榻旁,上诵《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谓我何求。”孝杰奏曰:“今天下太平,陛下何忧?富有四海,陛下何求?”帝大悦。三年,群臣侍燕,上曰:“先帝用仁先、化葛,以贤智也。朕有孝杰、乙辛,不在仁先、化葛下,诚为得人。”欢饮至夜乃罢。是年夏,乙辛皇太子,孝杰同力相济。及乙辛受诏按皇太子党人,诬害忠良,孝杰之谋居多。乙辛荐孝杰忠于社稷,帝谓孝杰可比狄仁杰,赐名仁杰,乃许放海东青鹘。六年,既出乙辛,上亦悟孝杰奸佞,寻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坐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旨,削爵,贬安肃州,数年乃归,大安中,死于乡。乾统初,剖棺戮尸,以族产分赐臣下。孝杰久在相位,贪货无厌,时与亲戚会饮,尝曰:“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初,孝杰及第,诣佛寺,忽迅风吹孝杰幞头,与浮图齐,坠地而碎,有老僧曰:“此人必骤贵,亦不得其死。”竟如其言。
徒单恭传
——《金史》卷一二○
'说明'
徒单恭(?—1154),金代女真人,本名斜也。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为奉国上将军。以告吴十谋反之事,超授为龙虎卫上将军,为户部侍郎,出为济南尹,迁会宁牧,封谭国公。海陵王完颜亮篡位,其皇后为徒单恭之女,徒单恭因此被封王,不久又拜为平章政事。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位为太师,封梁晋国王。贞元二年(1154)病故。徒单恭任官以谋私为能事,人称“金总管”,是金代有名的贪官。
徒单恭,本名斜也。天眷二年为奉国上将军,因为报告了吴十谋反之事,被破格授予龙虎卫上将军。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出任济南尹,迁升为会宁府长官,封为谭国公,后又出任太原尹。斜也任官贪鄙,曾指使画工绘一幅佛像,自称曾见过佛祖,样子与画工所绘一样,应当用黄金铸造,因而向所属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自己家里,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完颜秉德出朝考察官吏是否廉洁,斜也因贪赃被免去官职。海陵王完颜亮篡夺皇位,他的皇后徒单氏是斜也的女儿,斜也因此又被任命为会宁府长官,并封爵为王。不久便被拜为平章政事。海陵王到胡刺浑水出猎,斜也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凡是平日与他不和的人,他都予以杖击。海陵王曾对宰相说:“斜也担任宰相,并不是我有私情;我听说有关军国大事,凡是斜也的意见,爱卿们都不接受,难道他千虑就无一得吗?”其他宰相都没有说话,只有温都思忠列举数事为例回答说:“某件事本应当这样,斜也却说应那样,毫无根据地提出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