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鹑《ü钩隼吹难懊喂獭V劣诿尉潮澈蟮恼媸的谌荩炊吹貌惶匾U绲佳葜赋觯逞┪苏【痈廴ǎ扇×瞬鹕⒆约杭彝サ姆椒ǎ赣胝煞虺つ攴指袅降兀壹词顾晒ι昵耄膊淮碚煞蚩梢酝崩锤郏瓷晁叩较愀垡耙患彝啪邸保档降锥际亲赞庖话训钠睦砭荨�
只是我觉得导演更精准的是捕捉到一代人的寂寞——映雪、王老师连同她们另一位老同学小英(嫁得好归宿,身住泉州豪宅,可是丈夫一个月回家也不过三五天,电影中也暗示不会闻问丈夫在外的工作、生活及感情状况)。在豪宅的天台把酒聊天,正是错位擦边的极致。映雪选择不谈自己的感情生活,小英不断为自己眼前的安稳饰说,王老师拼命展示乐观一面(后来导演告知她原来已在离婚后相亲数十次)——大家都豁出去以维护自己追求的身份,无论物质条件丰裕还是贫乏,始终都不动如山,承受一切的“副作用”生活下去。那种狠劲正好与背后相连的寂寞成正比,令人看得不寒而栗。
第57章 给刘德华一个机会
2005年电影节办刘德华特辑,坦白说争议性绝不少于前年的焦点导演刘镇伟。幸好有《焦点演员:刘德华》一书可以兵来将挡,因为内里的文章的确足以堵塞闲人的嘴巴,且为本地演技论述寻觅新天地,走出本色演技及方法演技的两极胡同,去寻索第三条路的可能性。
刘德华的可能及不可能性。《专访刘德华》固然是不可多得的访谈录,尤其看到刘德华早有准备的打开天窗说亮话,其中绝不回避银色生涯里的敏感时刻,谈及与杜琪峰关系的一句(“现在才跟你相识就好了,就不会有从前那么憎你的阶段”),就更加令人看得痛快。朗天的《与香港电影同呼吸的刘德华》当然乃水准保证,沿自《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的社会解读方法,益发驾轻就熟,也为研究系统再谱写新一章。李照兴的《旺角美学——当刘德华变成形容词》更加提醒大家:即使论述文章,其实都应追求行文风格。在“为兄弟赴汤蹈火,为情人烈火战车”中,我看到行文与论述主题得到巧妙呼应的用心(当然也会好奇地问为何上句不是“为兄弟旺角卡门”)。不过最令人惊喜的,仍推张伟雄的《留住华采——追踪刘德华的演出选择》。
是的,张伟雄劈头点明“我们对刘德华不公平”是铁一般的事实,厌倦他的说不出所以然来,而拥抱他的又不见得有说服力强的论证——胶着的状态成就了以努力勤奋去肯定他演技的尴尬处境。但新界的牛也努力,为何我们不颁奖给它?其中的潜台词正好反映出分析电影演员演技的盲点,事实上即使在通行各电影学系的指定教科书Film Art:An Introduction中,作者David Bordwell及Kristin Thompson,也不过把演技归类在场面调动下作轻轻带过。当中固然反映出一些根深蒂固的积习,如电影演技一直被戏剧演技看低一等,因为印象中电影总有镜头调动乃至剪接等方法,去掩饰前者的不足。而且眼前的问题也正如张伟雄所指出:把一切慵懒地编配入偶像演出、正格小生甚或本色演员等标签后,轻易混过打发了事本来就不是作研究的应有态度。
张伟华在文中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以梅耶荷德(Meierkholid)的戏剧理论,去解读刘德华的演出。环绕“生物力学”而发的动静对照形态表演方式,不一定最适合用在刘德华身上,但却显然为本地演员的演技论述打开了另一扇窗。更重要是其中不乏与其他表演技法对话的可能,例如“生物力学”的表演法,与美国流行强调的“接受”与“发放”的表演理念有何不同;又如文中提及刘德华和周星驰在《赌侠》及《整蛊专家》中不断建构及解构角色的试炼,其实与中国传统的相声技法又或是日本漫才中“突进”和“惚”的对拆法有何差异?以上均是从《焦点演员:刘德华》引申出来的丰富可能性,我得说一句:今次电影节为刘德华作了一漂亮的平反!
第58章 危险经已在前面
自从邵氏电影开始重新面世,的确带动了一股重温经典的热潮。借花敬佛,先从王贻兴的网站上移植一段日记过来,大抵可令人登时感受到穿越时光隧道的快乐:“如果可以每个星期日下午都留在家看邵氏重播经典就太幸福了。我错过了《楚留香》和《十三太保》,悔恨难返。《报仇》的确好看,难怪母亲年轻时候那么迷恋姜大伟,戏中的他实在太吸引了。狄龙中伏惨死一幕插入空翻与戏台段落慢镜,震撼力一流,让我张大了嘴巴,张彻实在太厉害了,大师实在是大师,几十年前,已经能够这样,不得不让人折服。”我初睹《十三太保》又或是《独臂刀》,同样有强烈的震撼,但得承认邵氏对自己最大的刺激和大师并无关联,而是被一系列的cult film“蛊惑”——也即是在《第三类型电影》提及的作品。
一、“沟池电影”出土
甘国亮以“沟池电影”(Cult Movie)来形容当时的作品;吴昊借新浪潮的《第一类型危险》引申成为书名——我得拜服且深明其中突显受众力量的用意来。是的,我得坦承在邵氏系列中,最令自己迷头迷脑的,为“禽兽导演”桂治洪一连串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夸饰作。当杜琪峰的《黑社会》以披露黑帮行规惹来康城人士的注目,早在桂治洪的镜头下,一切已见怪不怪(先有《成记茶楼》中的讲数场面,后有《大哥成》中执行家法的过程);如果你对日本AV的激化趋向瞠目结舌,那么对《蛇杀手》直迫地下四级小电影的“公映”程度,实在只能无言相应。我知道这一刻自己的职责并非在写影评,实情上也仅欲与大家分享作为一个满腹疑团的隔代小影迷感受——我希望通过文字去追寻时代的隔阂所在,从而去认清认楚蕴藏腹腔的“沟池”动力泉源。正因为此,我推介的不会是香港电影资料馆的《邵氏电影初探》,也不会是台湾彼岸麦田制作的《邵氏影视帝国》——此刻珍视的为一个狂迷而非研究者的角度,好教我以愉悦的爽态去沉浸其中。
二、狂迷制作与宣传机器
《第三类型电影》收录的正好是第一手从《南国电影》及《香港影画》摘录下来的文字——两本邵氏当年的机关宣传刊物,恰好带来意想不到的虚拟共时感来。作为超时空的狂迷,我们会在激发“沟池”动力之际,忘记了现实中的种种疑窦:为何《72家房客》可以粗口满场飞?为何《女集中营》可在本土郊外实景大打野战?正如作为宣传刊物的《南国电影》及《香港影画》,本质上也同样有或多或少的专业修饰,所以桂治洪成为“邵氏最有冲劲及敢于创新的年轻导演”;而霍耀良更是“大胆起用新人刘德华”、关心“社会小栋梁”的“青少年问题剧导演”(《毁灭号地车》)。在时代落差下,狂迷难免会无意间顾此舍彼,尽情洋洋洒洒铺陈钟情所爱;在时代的并存中,宣传公关也惯性刻意作隐恶扬善,左牵右引以诱使观众入场。想不到通过时代的对照,我们都心甘情愿为邵氏作无偿的“影夫”——如果危险真的经已在前面,那自然是冲着你来的:你今天看了没有?
当然故事的另一面,正是同样可以用来考验自己的判断力。大家已可通过影碟重温1980年公映的“沟池”名作《打蛇》——不过也由是肯定把牟敦芾说成为“沟池”作者,只不过是一张冠李戴道听途说的胡混比附,事实上他真的什么也不是,只不过属三、四流的导演小角色而已。
我所指的并无关于《打蛇》中的任何哗众取宠场面,那些全裸男女人蛇在钻石山片厂上通山走,又或是性虐乃至鸡奸的设计,在华语电影的范畴容或有一定的震慑力,但放在世界电影的体系中,不过属小儿科的玩意,亦起不到大惊小怪的催生作用。而我所指牟敦芾不配称为“沟池”导演,原因是他不过是一dead serious的“作者”,由始至终全无自嘲反省的创作意识,只一面倒死劲地尝试去完成“钻石山遍地黄金”的讽刺隐喻,看得人恍如欣赏政治宣传片般,企图把政宣片的类型逻辑置于他者身上来掩人耳目。由衷而言,我认为牟敦芾越死力去营构“钻石山遍地黄金”的安排,更加反映出自己的做贼心虚。对于《打蛇》中的人蛇故事,关键不在于现实上有没有发生相类似的悲剧,而是作为创作人找不到任何饰说,去为自己用如此剥削性的手法呈现,于是唯有找紧政宣片的逻辑作为护身符。
是的,我由衷叫好——因为得睹旧日神话,终于可以自我释怀,明白到神话与谎言从来都属一体两面,唯有独立自决的判断力才是明镜的基石。
第59章 成龙的复制术
看成龙的《神话》,我禁不住想起早阵子爱不释手的佳作——罗贵祥的《夺面华人——香港的跨国流行文化》(Chinese Face/Off…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他在这本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的学术著作中,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本地的影像文化,而且不乏新锐角度,如分析本地电影及电视剧的字幕文化转变,可谓令人大开眼界。不过对于香港影坛的重要“作者”,他亦不乏创见,在另一篇探讨成龙形象与好莱坞的陈查理如何接轨的文章中,我认为有若干观点可以挪用来审视成龙今次《神话》的尝试。
一、谁害怕好莱坞
罗贵祥认为香港的主流电影,基本上背后信奉的就是企图好莱坞化的思维策略。正如罗贵祥所言“香港电影从来没有反抗好莱坞,反之常希望成为好莱坞,就如复制人想成为人类相若”,但背后另一讽刺性的现象是“所谓香港影人在好莱坞的成功,并不时常等同于香港电影的成功”。而成龙作为一个由香港冒起且曾过渡至好莱坞,并一度取得成功的“作者”(《火拼时速》的成绩理想因而催生出续集来),实在是十分适合研究的个案对象。
自从《八十日环游世界》一败涂地后,成龙在好莱坞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而《神话》几成为他能否重省招牌的象征标志。有趣的是,在这一出标榜个人演技提升,以及用场面浩大及特技出众为噱头的作品中,后两者的方向几乎完全是好莱坞大制作的翻版策略。而在《神话》中,我们的确看到对好莱坞动作片叙事常规的亦步亦趋——以场面设计为情节推动的主因,所以观众可以见到成龙与梁家辉在印度及西安跑来跑去,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好莱坞片观众的奇观凝视。事实上,连特技的资源也毫不吝啬,银幕上可见的是整个地下秦皇陵的建构,只不过限于水准竟弄出如贴纸相般全无层次的零景深画面来。
我想指出其中的变化是香港电影因原先的地道独特性,然后被好莱坞欣赏而予以吸纳,但好莱坞自身的法规早已根深蒂固,任何外来的影人都只能按游戏本子去运作。当努力去适应了一切之后,融入的代价也代表原先的个人特色早已消磨殆尽。一旦去到再无市场价值时(如今天成龙在好莱坞的处境),而自己也因为多番折腾而忘记了还可以有什么风格。所以在《神话》中可以见到充满“奇趣”的大杂烩——在一出号称制作认真穿梭古今的隔世爱情故事中,很难想像仍可以出现杂技式的成龙小丑打斗场面,更何况所有出场人物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