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新证-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埽徊苎┣鄹槐厮担徊啃∷担钡浇袢栈沽畚颐切跣醪恍荩址欠ㄊ缴颇鼙攘恕�

关于曹家的出身,至多能说到这里。再想深求,恐怕就要作成一篇〃 八旗起源考〃 了,而且那于曹家反要离题更远罢。

末了,还有一个重要声辩须着重地重申一下。曹家隶正白旗,《氏族通谱》有明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谱录类、食谱之属存目,《居常饮馔录》条下说曹寅是〃 镶蓝旗汉军〃 ,镶蓝之误,已为人指出。而汉军之误,则始终未得是正,却是更关重要的一点。上文我虽然也为了追寻曹氏出身而引过关于汉军的文字作参考,但本意决非即把曹家当汉军看待,这个易混而实不容混的分别必须要请读者留意。

历来书籍里提到曹氏的,众口一辞,都说是汉军,提要而外,如《清史文苑传》李锴传附传:〃 曹寅,字楝亭,汉军正白旗人,〃 《清史列传》同。《八旗文经》:〃 隶汉军正白旗。〃 《八旗画录》:〃 曹宜……汉军正白旗人。〃 《八旗艺文编目》:〃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汉军曹霑著。〃 皆是。《枣窗闲笔》和《寄蜗残赘》也不例外,都说:〃 汉军。〃 胡适《考证》更是胡云,说:〃 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 至于过去的人名辞典、文学家辞典等,又都是据胡考而作说,更所不论。其实〃 汉军〃 二字是大错的。曹家上世虽是汉人,但一归旗就是满族包衣旗,根本就不是汉军旗——那时汉军旗还没有成立!李玄伯《家世新考》标出〃 曹氏非旗人而是汉人〃 ,意旨在于溯原。但我的用意刚好相反,我要特别标明:〃 曹氏非汉军而是满洲旗人。〃 曹寅、曹雪芹决不能再与汉人一例看待。

八旗之制,上已说过,大别有三:满洲军旗,蒙古军旗,汉军旗。满洲军旗内不限于满人,亦包有原来是蒙古或汉人和其他民族血统的满洲旗人,上举蒙族旗的法式善,可为佳例,不须多引。同样,蒙古和汉军旗内也有别的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凡例就说得明白:汉军、蒙古旗分内有满洲姓氏实系满洲者,应仍编入满洲姓中。

乾隆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奏定: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于满洲旗内。。。。。。,历年久远者,注明伊等情由,附于满洲姓氏之后。我们该注意:《通谱》本是八旗〃 满洲〃 氏族通谱,而不是〃 八旗〃 氏族通谱。(胡适《考证》引作〃 八旗氏族通谱〃 ,未知真有此书,抑系误夺二字?)所以里面并不包括蒙古和汉军两个军旗的氏族,而隶属于满洲旗分内的蒙古姓、汉姓则附载于后。曹家在卷七十四,即是在〃 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 这一类目之下的。〃 尼堪〃 是满语〃 汉人〃 之义,但在这里是满洲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旗。有些人以为凡是汉人归旗的,便一色都是〃 汉军〃 ,而不想如果曹家是汉军旗,他的家世怎么会载入〃 满洲〃 氏族谱呢?

像明降兵,三藩部下等人,归入汉军旗,名曰旗下人,实仍汉族。而满洲内务府包衣,年深代远,生活习尚,大略已与满人相同。尤要者,内府包衣的身份是皇家世仆,汉军只是八旗兵丁。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都不相同。这是满洲旗的汉姓人与汉军根本上的区别。而曹家是极老资格的满洲包衣旗,万不能与汉军混为一谈。

至于原非满洲旗,而后来抬入满旗以及由满洲包衣旗而抬为正式满洲旗(即由奴隶提升为〃 主子〃 )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如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一叶二说得最为详细:按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旗。如华善,本隶汉军正白旗,其先苏完人,因改入满洲旗,此汉军改满洲。。。。。也。和济格尔,本蒙古乌鲁特人,后隶正白旗汉军,遂为何氏,此蒙古改汉军也。莽鹄立,本蒙古正蓝旗人,后擢入满洲镶黄旗;此蒙古改满洲也。王国光,先世为满洲,姓完颜,其父为明千总,归附后,隶正红旗汉军,乾隆八年命其子孙及同族仍改入满洲正红、镶白二旗,此改隶之后,继又复改也。佟国纲,先世本满洲,后率明人来归,隶汉军,国纲请仍隶满洲,部议以佟姓官多,应仍留汉军,国纲一支改隶满洲——此又或改或不改也。似此者不可枚举,至于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则有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州八旗。。。。。。。。。。。。者,有由满洲下五藏抬人上三旗者,谓之〃 抬旗〃。然惟本支子孙方准抬,其胞兄弟仍隶原旗。又皇太后皇后〃 丹阐〃 在下五旗者皆抬旗。〃 丹阐〃 者,清语谓母家也。

这一段资料很有价值。抬旗的例子,《清史稿》里就有纪载,如《列传》一: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由管领清泰女,后家魏氏,本汉军(按:〃 内管领〃 正即内府包衣旗,〃 汉军〃 是修史者误称之一例),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这个〃 佳〃 字,是包衣旗汉姓抬旗后例加的字眼。由〃 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者〃例子尚多。《江南通志》所载曹寅、曹颙等都注明是〃 满洲人〃。注意那时的〃 满洲〃 不是说明地理上的意味,而是说明种族旗籍的。总之,到康熙时代的曹家,早已是在制度上作为满洲人。

因此,我们须切实明瞭:一、曹家先世虽是汉族人,但不同〃 汉军旗〃 人,而是隶属于满洲旗。二、凡是载在《氏旗通谱》的,都是〃 从前入于满洲旗内,。。。。。。。。。历年久远。。。。者。〃 三、曹家虽系包衣出身,但历史悠久,世为显宦,实际已变为〃 簪缨望族〃。四、从曹世选六传到雪芹,方见衰落,但看雪芹笔下反映的那种家庭,饮食衣著,礼数家法,多系满俗,断非汉人可以冒充。综合而看,清朝开国后百年的曹雪芹,除了血液里还有〃 汉〃 外,已是百分之百的满洲旗人,不但〃 亡国〃〃思明〃 的想法,放到他头上,令人感觉滑稽,即是〃 明珠〃 、〃 顺治〃 等说法,在一个积世满洲旗家里生长起来的曹雪芹,中经变落,山村著书,却专为别人家或宫廷里〃 记账〃 ,造作无数的奇妙谜语去影射前朝的一班名士,——以他彼时的处境与心情而论,亦是万难讲通的。我们充分地了解了雪芹的整个家世背景,便可以正当深刻地了解他个人以及其作品,而不致去信那些荒唐怪诞的〃 索隐派〃 的附会,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取得基本上的正确认识了。

「附记一」

本节辨析曹家是内务府包衣旗籍,此旗只有满洲旗,绝无蒙古旗与汉军旗,又只有上三旗,绝无下五旗。曹家所隶是这种旗的正白旗,因此只能称之为〃 内务府包衣正白旗〃 或〃 内旗鼓满洲正白旗〃 等。〃 包衣〃〃满洲〃 在已标明〃 内务府〃〃内旗鼓〃 时则可省,如果根本不书明〃 内务府〃 等字样,径说他们是什么〃汉军旗〃〃正白旗汉军人〃 等等,乃是十分错谬。。。。的。——这只系如实地说明了一下历史,并不是有了什么个人的发明、发现或者创立了〃 新学说〃。但竟有几家学者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对此亦表示不以为然,他们坚持主张,应该是或者至少也可以称曹家作〃 汉军旗〃 云。这使我体会到,积非成是的习惯势力很可畏,要辨明这样一点琐末细节都大不容易。既有反对意见,势须略作补充。

反对者之说大致分为二种:一、认为曹家还是〃 汉军旗〃 ,不是别的什么旗,并且确言我的说法是〃 错误的〃 (俞平伯先生说)。二、承认是内务府包衣旗了,但是还说,称这种旗为〃 汉军旗〃 并〃 没有错〃。关于前者,不必再词费了,因为他不去考察历史,别人列出论证,他也不去正视,依然〃 自说自话〃 ,再辩论也无意义。关于后者,所见有两家论调相差不多,颇有代表性,故宜一论。

其一家说:像曹家这种人,既可称〃 满洲〃 ,又可称〃 汉军〃 ,〃 实质上完全一样〃 ,这样使用名词〃 丝毫不发生混淆〃 云云(朱南铣《曹雪芹小像考释》)。另一家说:〃 英浩《长白艺文志初稿》称雪芹是' 内务府汉军正白旗' (按此家很聪明,他把带〃 内务府〃 的列在最前面了!),《清史文苑传》称曹寅是' 汉军正白旗人'。这些都没有错。。。。。如果说曹家是' 正白旗包衣人' 也对。。。这只是同样一。。。种身份。。。,在雍正以前及以后的两种不同的名称。〃 云云(赵冈、陈锺毅《红楼梦新探》上篇页九。按此须参看拙著《曹雪芹》页四十六、四十七)。这种样式的辩论逻辑非常高超:当他们在其心目中已然。。十分清楚了曹家确属。。内务府包衣旗的前提。。下,他们好说:〃 实质上完全一样〃 ,〃 这只是同样一种身份〃 !妙得很,这样,问题就化为乌有了。巧得很,两位专家的用意又都是用这种办法来暗示我的辨析只是〃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我要问一问当他还不知道曹家是内务府包衣旗的那时候,他只看了《清史文苑传》的〃 汉军正白旗人〃 云云,是怎样知道这一〃 实质〃〃身份〃 竟然和内务府包衣旗是〃 完全一样〃〃同样一种〃 的呢?既然〃 丝毫不发生混淆〃 ,而仍劳驳难一番,那么这事情本身似乎可以证明:到底也还是发生了混淆的。

后一家又说:〃 如果说曹家是' 正白旗包衣人' 也对。。。〃 那意思是:说成〃 汉军正白旗人〃 的不但〃 没有错〃 ,而且比〃 正白旗包衣人〃 还要更〃 对〃些。我不禁叹佩,这位研究者在行文之际是很擅长史法曲笔的。但是,单说〃 汉军〃 某旗,和内务府包衣旗是河水不犯井水。〃 正白旗包衣人〃 也并不就〃 对〃。单说正白旗包衣人,实不甚通,而且确是很混淆的,除非。。其情形是发生在类如《满洲。。氏族通谱》这样的书中,那自然就很清楚很正确。〃 汉军〃 字样,如果上面是冠以〃 内务府〃 的了(如英浩书法),还可以勉强算半通半不通(此点下面另说),上面全不冠以〃 内务府〃 等字样的,就只能是指汉军旗。。。。。。。(后来也特别标明曰〃 八旗汉军〃 ),与内务府、与曹家,了无交涉,——这不仅不〃 对〃 ,而且是十分荒谬的。民初时代《清史文苑传》的撰者在这种事上的不负责任的程度,与现在的某些研究者正相去不远。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孟森先生在作《八旗制度考实》时,因论汉军旗,并引《贰臣传?u39532X光远传》与《东华录》,批评了后者叙事不如前者正确,而同时指出前者亦有显误:〃 如云'投诚授副都统,隶汉军镶黄旗'。当天聪四年,汉军尚未分旗,即至崇德初,所分一旗为两旗,亦止由整旗而分左右翼,两翼旗犹纯用玄青,并无镶黄之名,况在天聪四年乎?以意度之,当云隶镶黄旗汉军,盖隶于满洲镶黄旗内之汉军牛录耳。汉人于旗制隔膜,清中叶以前,史馆诸臣已不了如是,宜及今不可不加以研究也。〃 这种笑话,〃 清中叶以前史馆诸臣〃 已在制造,况至修《清史稿》时哉!今天竟还有迷信清史馆的,盍亦取孟先生多年旧文一寻读乎?

英廉的后人福格,于咸丰年间著《听雨从谈》一书。他本人就是内务府包衣旗籍,书又是专门讲八旗制度的,开卷以后就十分着重地剖析了内包衣和汉军的阿题,指出了二者的严格区别。听一听他的话也有益处:外八旗各有满洲、蒙古、汉军(按在此类句法中名称下当然皆可省去〃 旗〃 字。下同),实二十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