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方向。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仅是老子对政治的看法,也可以用来治理我们个人的生命,亦即要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

3。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呢?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国土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回到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互相往来。

“国土要小,人口要少”,那是古代社会,今天这个时代是广土众民,已经回不到过去了。“不使用各种器具”,说明老子生活的时代,老百姓已经懂得用各种器具机械来代替人力,使生活更便利,但老子却建议尽量不用,为什么呢?《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要到楚国去,经过汉水南岸,看到一个老人家抱个瓮去浇菜园。子贡建议他,你这样太累了,应该用一种秸槔,等于抽水机的方法会比较方便一些。这个老人家显然属于道家一派,听到子贡这么说,很不高兴。他说我的老师说过,使用机器的人一定会有机心,“机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心里常常在想怎么样更好,怎么样更有效,因此心思常常动荡不安,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悟“道”了。道家悟“道”是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像水面一样可以照见万物,觉悟真实。如果花费心思老想着怎么使用器具,怎么更有利,就会破坏心思的单纯明净,从而影响悟道。所以道家认为这些“什伯”之器要弃之不用。

接下来,虽然有车有船,人们却不愿意乘坐,不愿意远走他乡。古人远走他乡通常是为了生活的理由,或是为了求学、做官。现代许多人移民,有的是为孩子的教育,有的是为安全感,但是到最后恐怕会觉得“不如归去”。很多事情一辈子努力下来,发现得不偿失,失去的比获得的更多,或者失去的才是更值得珍惜的东西。很多人到了国外,反而每天吃烧饼油条、喝豆浆,对家乡的怀念更为深刻。离开自己的家乡,其实是很痛苦的。

然后,“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算有了武器装备,也不陈列出来,因为没有战争矛盾,人民生活平平安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古代人结绳记事,因为还没有文字。发明了文字,就可以写书,书写多了,麻烦就来了。有人念书念了一辈子,根本脱离现实。庄子说过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个做轮子的工人问他读什么书?齐桓公说,圣人的书啊。再问,圣人活着吗?答:已经死了。工人说,死了的话,这个书就叫做糟粕,没有用的垃圾。换句话说,真正圣人的思想不能靠知识来传授,而要靠你去觉悟。老子认为,如果用结绳记事,不要那么多的文字知识,人反而会比较容易进入到生命真实的情况。

下面四句话每个人都喜欢: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不要随便跟别人去比。请问你觉得自己的饮食香甜吗?如果跟别人的山珍海味比,那就差太远了。再问你觉得自己的服饰美好吗?如果跟那些世界名牌比,你的衣服就太简陋了。还有你住在这里觉得居处安适,习俗欢乐吗?有时候你看到别人奔牛节啊,丢西红柿啊,或者嘉年华啊,就羡慕别人。老子认为这些都没必要,人的快乐就在当下这一刻,不必羡慕其他人或别的地方。人活在世上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安顿、安逸,你必须去除比较之心,安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接受自己的一切,才能过得比较快乐。

最后,老子说,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相往来。这是什么境界呢?因为人们没有往来的需要。以今日来说,现代人听不到鸡鸣狗叫,听到的都是隔壁电视机的声音。有时候跟邻居来往,就会比较,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孩子念哪一个学校?比来比去,胜过别人就高兴,不如别人就沮丧,实在没有必要。所以老子说,干脆活到老死都不相往来算了。这是反对社会沟通吗?不是。你可以沟通,但你不要让那些外在的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影响你的内心,这是重点。庄子说,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呢,人的感情总是有各种起伏变化,但不要让感情影响到你内心的平静。《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谈的都是心灵智慧的结晶,大家共勉互期,进而启发自己,这才是有益的交流。一旦离开这个范围,回到日常生活琐碎的事件中,则人与人的互动恐怕会扯出很多是非和八卦。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没有流离迁徙,没有武力战争;虽有文明产品,却能视而不见,无所用之;人们各安其位,活得单纯快乐,不怎么相互来往。这种的理想在今天已经不可能做到了。时代一路往前走,历史不可能倒退。文明日新月异,人生的复杂与苦恼也趋于无解。但还是要记得老子的理想,懂得收敛各种欲望,知道什么是公领域,什么是私领域,跟别人相处,大家客客气气的来往,不用太羡慕别人,也不要以为自己就胜过别人,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到活在当下的乐趣,让自己的生命处于甘美安乐的状态中。

4。反战思想

许多学派都谈到反战思想。以儒家为例,孔子对于管仲特别推崇,原因之一是管仲在春秋初期帮助齐桓公用外交手段避免了战争,从而使老百姓免于大难。因为战争一来,天下大乱,死伤惨重的是无辜百姓。孟子说的更直接,“善战者服上刑”,善于打仗的人要受到最重的惩罚,为什么?杀戮太重。

老子也是反战的,但他的想法和儒家的仁政理想不一样。老子这样看待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三十一章》)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纳它。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庆的事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以丧礼来处置。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战胜要以丧礼来处置。

“兵”就是武力,是不祥之器。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一旦打仗,农耕不能运作,不能收成,对百姓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古代有很多例子,打仗之后就会出现各种疾病,许多地方人死了之后没法埋葬,接着各种传染病、瘟疫纷纷出现,到头来还是百姓遭殃。

接着他说,君子平常“贵左”,使用武力的时候“贵右”。这里的左右之分大概源于古人“左阳右阴”的观念。左代表阳,阳代表生命可以成长,主生;右代表阴,阴代表生命结束,主杀。譬如一年四季,春夏代表生,万物生长;秋冬代表杀,万物凋零。古时候有句话叫“秋后算账”,死刑犯在秋天就要处决。万物到了秋天慢慢收缩,树叶开始飘落,生命开始凋零,都是配合季节,以此说明所谓的生与杀。后面说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也是一样道理。战争是凶事,因此主持战争的上将军居右,因为右主杀。

接下来老子连说了三个“不得已”。人生总有不得已的事,有时候打仗也是出于不得已。别人侵略你,你必须要防卫。但这个时候,一定要淡然处之,绝不能兴高采烈,要知道打仗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能有别的方法,绝对不做。胜利了之后呢,也不要得意。像法国有个著名的建筑物凯旋门,是打仗胜利之后盖的,好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打仗赢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一开始输得很惨,当然它是被侵略的,我们中国也被侵略,后来打赢了大家欢欣鼓舞。但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让战争发生呢?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遏止它呢?

在老子看来,如果你打仗打赢了很得意,就代表你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所以军人出身者就不要碰政治,带兵打仗那一套在文官系统里面是行不通的。接着老子两次提到以“丧礼处之”,表明战争即丧事,即使打胜仗照样是用丧事来处理,因为死了太多人,因为打仗没有真正的赢家。这种说法完全是反战的。但是,这个反战思想绝不是投降主义,而是老子非常具体的处事态度。这里提到的“不得已”通常是指防御性的战争,非打不可,目的是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但即使这样的战争打赢了也是一场丧礼,因为许多人的生命因此消失了,这是最悲惨的事。

庄子也对战争提出过很多批评,其中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有一个国君想称霸天下,庄子建议他弄一个各国联合签署的合约,哪位国君拿到合约就可以号令天下,好像金庸小说里的屠龙刀一样,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但有一个条件,你左手拿到这个契约,右手就要被砍掉;右手拿到这个契约,左手就要被砍掉。换句话说,你两只手,哪一只手去拿,另一只手都要被砍掉。结果,弄到最后没有人要拿了。为什么?我得到天下,失去我的手,想一想,算了,我的手还是更重要一些,每天洗脸、洗澡、拿东西、写文章,多么亲近。天下给我,可是让我的手少了一只,划不来。庄子很调皮,他用这种方式让国君反省,战争有必要吗?得到再多的土地臣民,称霸天下,有什么意义呢?道家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你活着都来不及了,何况还要去打仗,去消灭很多人的生命呢?根本没有必要。但是道家也会说三个字“不得已”,但是不得已的底限在哪里?这是考验我们的问题。

5。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说的这句话,千百年来都在提醒统治者,不要把百姓逼得太过分了。老百姓被逼向穷途,活不下去了,连死亡都不害怕了,认为活着既然这么劳苦、疲惫,跟死了也差不多,不如起来造反,正所谓“官逼民反”。不仅中国古代,西方古代也是一样。人民被逼上绝路,就会起来革命,而把老百姓逼到这一步的统治者,自己也免不了悲惨的下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