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与实都没有改变,而应用之时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这也是顺着情况去做啊!

三加四等于七,四加三也等于七,庄子讲这样的故事是要说明猴子算术不好吗?当然不是。庄子讲“朝三暮四”之前先说了一段深奥的道理。他说:“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来看都是相通的一个整体。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也就是说,只要觉悟了“道”是一个整体,就不会计较名称与实质的改变了。因为,真正改变的只是名称,以及随着名称而使人“以为改变的”实质罢了。接下来,他才拿猴子开玩笑,提醒我们人生就像“朝三暮四”的寓言一样,有些人先得到的少,后得到的多;另外一些人先得到的多,后得到的少。用平常话来说,如果你是朝四暮三,先多后少,那你叫做“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什么都有了,但晚年未必就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因为很少有人是一辈子都顺利的。反过来,如果朝三暮四,先少后多,那你是“大器完成”,年轻的时候比较辛苦,年纪大了可以多收成一点。但是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无论你这一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总量是一样的,都是“七”,先四后三,或先三后四,其实没有差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对于一时的成败得失、荣辱进退,实在不必要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像猴子那样,朝三暮四就生气,朝四暮三就高兴,先拿的多,就好吗?先拿的多,就会赢吗?不一定,因为你不知道后面的情况还会怎么变化。

西方有一个观念“EQ”,即情绪智商。美国做过一个实验,在幼儿园里找了很多四岁左右的小朋友,给他们两个选择:第一,你立刻就可以吃到很好吃的巧克力,但是只能吃一颗;第二,你可以吃两颗巧克力,但要一位大哥哥出门再回来,而等待的时间是不确定。换句话说,小孩分两种,第一种是我才不管呢,立刻要吃,虽然只能吃一颗,但我的欲望不能等;第二种是为了吃到两颗,我必须约束我的欲望,等一等再吃,这就属于延迟满足。最后调查发现,选择等一等领到两颗巧克力的小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较有成就,这是因为当孩子选择延迟满足,就必须在等待中学习忍耐,想办法让自己转移注意力,好让等待的过程不那么难熬,比如看书、画画,做点别的事情。在等待的过程,他内心会慢慢培养一种忍耐的能力。而人的“情绪智商”,说到底是看你能不能自我克制,能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不能在想要大发脾气或者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稍微忍耐一下,沉潜一下。如果能做到这些,你的情商就比较高,这一生往后的发展会比较顺利也是可以预期的。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来不肯让欲望稍微等待一下,那他这一生可能不会有太大成就。

这个实验跟庄子所讲的“朝三暮四”道理是一样的,是要告诉我们,“道”是一个整体,人生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面,得失成败都是相对的。人的一生,付出多少代价,就会有多少收获,其实是蛮公平的,又何必先悲后喜,或者先喜后悲呢?这些情绪的反应难道不是多余而毫无必要的吗?如果陷入情绪反应的循环过程之中,人生不是将在来去匆匆之际,茫然而大惑不解吗?这样的人生不是太可惜了吗?

道家很重视情绪的调节,因为通常我们的能量是在情绪变动的过程中消耗了,在不必要的情绪反应中消耗了大部分。道家思想常常提到“全身保真”,让生命保持完整,恢复真实的状态,才能发挥生命的极限。而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跟“道”结合,结合之后整个生命就会保持在一种非常安详、从容、自在的状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去紧张、去焦虑,你不再去计较那些名称与实质的改变,更何况是让它们来左右自己的悲喜。

4。每下愈况

我们现代人常常用的一个词叫“每况愈下”,意思是“情况越来越糟”。这个词的原文是“每下愈况”,出于《庄子》,但意思与“每况愈下”完全不一样。“每下愈况”是用来说明“道”的,跟“道”有关。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也?”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请教庄子说:“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说:“为什么如此卑微呢?”庄子说:“在杂草中。”东郭子说:“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说:“在瓦块中。”东郭子说:“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庄子说:“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出声了。

庄子常常提到“道”,因此有人问他,“道”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够描述一下?结果发生了这段简单的对话。庄子首先说,“道”在蚂蚁身上。一般人听了都会吓一跳。大家都以为“道”一定在高天之上,要不然在什么富丽堂皇的地方,或者秀丽的风景区也好,怎么会在蚂蚁身上呢,这是昆虫啊。所以别人就问,“道”怎么会这么卑微呢?庄子接着说,“道”在杂草里面。蚂蚁还算是昆虫,算动物,杂草就变成是植物了,而且是没用的植物。别人听了之后,更加奇怪,说你怎么越说越卑微呢?庄子继续说,“道”在瓦块里面,成矿物了。再问,变成“道”在屎尿中了,成废物了,排泄物了。所以问的人不出声了,不敢再问了,再问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答案出来。

庄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是故意的吗?不是的,他确实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所以他说“道”在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中,从动物(昆虫)到植物,到矿物(无生物)再到废物,意思是:连最卑贱低微之物中都有“道”在其中。所以“道”是无所不在的,“道”是一个整体,在整体之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但“道”的无所不在并非“无所不是”。这两者要严格区分开。如果说“道”是无所不是的,等于“道”就是万物,万物就是“道”,如果哪一天万物毁灭、消失了,“道”也跟着毁灭、消失,但那就不是道家的“道”了,道家的“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它除了遍布在万物之中外,还拥有一种超越性,不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只能说“道”是无所不在的,万物变化生灭,“道”却完全不受影响。因此,“在”与“是”一字之差,决定了理解是否正确。只能说“道”无所不在,而非“无所不是”。接着,庄子说到了“每下愈况”这个词。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庄子说:“先生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实质。有个市场监督官,名叫做获的,他向屠夫询问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就是用脚踩,愈往腿下的部分愈有肉,这只猪就愈肥。

什么意思呢?古代社会跟现代不一样,没有那么好的设备把一只猪用秤去秤一秤,看看斤两。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怎么办?要依靠屠夫的经验,用脚去踩猪的腿,腿当然有肉;再踩到小腿,还有肉,这当然是更肥的猪了;一直踩到猪蹄子旁边,如果还有肉,那真是最肥的猪了。所以越往下踩,越有肉,猪越肥,这叫做”每下愈况“。庄子为什么用这个比喻呢?因为”道“是无所不在的,任何卑微的地方只要你踩得到,都有”道“存在其中。庄子这个对”道“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

英国生化学家李约瑟写的《中国科技与文明》有五十几册,第二册专门谈中国的科学思想,其中就提到了庄子这段话,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萌芽。为什么呢?因为在科学家眼中,没有什么脏不脏、高低贵贱这些问题。譬如医生给你检查身体,排泄物也要查,不会说这个太脏不要查了。科学家眼中没有这种分别,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可以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不过,这段话被李约瑟认为具有科学精神,恐怕庄子自己也觉得很意外,因为他讲的不是科学,而是道家的智慧。他说由于”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我们可以”一起遨游无何有之乡,混同万物来谈论,一切都是无穷尽的啊!让我们一起无所作为!恬淡又安静啊!漠然又清幽啊!平和又悠闲啊!我的心思空虚寂寥,出去了不知到达何处,回来了不知停在哪里;我来来往往啊,不知终点何在。翱翔于辽阔无边的境界,运用最大的智力,也不知边界何在“(注1)。细读这段话,再回想庄子遍在全书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就不免发出会心的微笑。如果”道“无所不在,人又何必执着呢?人活在世界上,从气而来,气散而归,回到天地之间,生命就这么简单。你把握住中间这段时间,从身到心再到精神层次跟”道“结合,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喜悦,都有快乐,这就是庄子的真正用意。

(注1: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庄子·知北游》))

5。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是千古传颂的典故。这个典故后来被唐朝诗人李商隐用在他著名的《锦瑟》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段故事的原文其实很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真是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一定各有自然之分。这种梦境所代表的,就称为物我同化。

做梦是十分普遍的经验,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几乎是个自然的现象。但是,当我们想起过去发生的事,不是也有“如梦似幻”之感,简直让人无法分辨孰真孰假吗?庄子另一篇文章里就曾分析过梦,并且把人生也看成一场梦。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