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十八扯-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那奥病保蘖靥欤惆选盎指粗谢钡木袼咔蠹耐杏谟⑿鄢绨荩泳嗨亲罱娜费罢矣⑿邸U庋木窦耐杏胝彻勰畈艉掀鹄矗怯勺匀夏铣ú攀呛鹤逯醒胝ǖ恼吵行隙ㄎㄓ惺窈赫ú攀窍惹暗耐蛘常蚨嵬诮亩庵荑ぁ⒙窖酚诓还耍≈辛耸窈汗赜稹⒄欧勺魑⑿叟枷瘛�

那时候,主要着眼点多在“万人敌”,因而常将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合在一起追捧,也有特别崇拜关羽一人的。据《宋书》、《南史》记载,诸如刘宋时的勇将薛彤、高进之,萧齐时的勇将桓历生、蔡道贵,都被人比作“关张”;而刘宋时的勇将安都单骑突入敌营斩叛将鲁爽,则被人比作关羽斩颜良,陈时名将萧摩诃更以“关羽再世”自我称许和为人称道。与此相映成趣,据《北史》等史籍记载,前秦的勇将王飞、邓羌,北魏的勇将杨大眼、薛延伯等,同样以关羽作比,并不认为“非我族类”。如此奇妙,似不可理解实可理解,就同尔后唐、宋、元、明、清1400余年一样,汉族统治阶层往往越衰弱时越推崇关羽,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却是入主中华后备加讲究推崇关羽,俨然成为一种中国传统特色。统治思想融入了民间,得到广泛的认同,宋、元以降关羽就成了中华多民族所共认的第一名将。

与族群精神寄托催生的英雄崇拜几乎同时,都有民俗化选择的佛、道两大宗教,先后把关羽请进自己的教门供奉,佛教在其间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关羽生前的福祸交集之地荆州江陵一带,神祠尤其昌盛。《宋书·陆法和传》记载,陆法和得到神灵相助,虏获任约,传说将神灵与关羽相连。唐人董侹撰《贞元重建庙记》,不仅认定这件事,而且还说在陈废帝光大年间(567—568),佛教天台宗四祖智凯从天台山来到当阳玉泉山,坐禅于乔木之下,夜梦关羽显灵。传说智凯为弘扬佛法,在玉泉山修建显烈庙安置关羽,从此关羽护佑一方,成为佛寺护法伽蓝,《三国演义》所写的关羽玉泉山显灵即由传说演绎而成。民间还流传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之徒神秀,因为作偈输给了慧能,便于弘忍圆寂后另立禅宗北派,以与慧能的禅宗南派对立。神秀在当时玉泉山立庙,供关羽为护法伽蓝,声势大振。从此以后,禅宗和天台宗都争奉关羽,南北各地的佛寺宝刹多以关羽为护法神,历朝积代,达到了“中原有地皆修祠,故土无人不荐香”的地步。

道教尊奉关羽虽比佛教晚,但后来居上,层次更高。集中表现于,借用皇权来凸显关羽,把关羽抬到凡人难及的尊崇地位。唐、宋帝王都尊道,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指李耳,即老子)……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见《唐大诏令集》),唐高宗李治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已开追尊非皇室人为王为帝之先河。宋代国势虚弱,先后受北方辽、金侵凌欺辱,政治上、精神上都有借古喻今,宣扬义勇的需要,皇权需求与宗教灵应结合起来,关羽竟成为不二人选。宋哲宗赵煦首封关羽为显灵王,宋徽宗赵佶又先后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神号和王号由兹附于关羽一体。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宋高宗赵构依样画葫芦,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王,宋孝宋赵昚则改封关羽为英济王。蒙古人入主中原,接受汉文化,同样要彰显义勇精神,元文宗图贴睦尔来了一个大凑合,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创下关羽王衔谥号的新高。明神宗朱翊钧更升了一级,万历十八年(1590)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自兹称“关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兹称“关圣”。其间不动声色地发生一种微妙变化,就是“忠义”取代了“义勇”。其政治背景在于,当时明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皇权亟需“伏魔”、“护国”。而在道教体系中,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又称为荡魔真君,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温琼元帅并称为“护法四元帅”。他既是武神,又是财神,还具备司命禄、佑科举、祛病除灾、驱邪避恶、诛伐逆乱、纠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法力,因而受到广泛膜拜。

清代满族帝王虽然不信奉道教,但从入关前开始,就从皇权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地认同集忠义节气于一体的关羽。清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为兄弟,就明确地宣示:“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因此,顺治元年(1644)便将关羽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他们还认为,满族帝王入主中原多赖关圣帝君的神佑,应与孔子同样尊崇,故以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西巡途中,特意拜谒关羽祖籍山西解州关帝庙,题赐“义炳乾坤”匾额。雍正四年(1726),清世宗胤祯别出心裁,又追封关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自乾隆以降,历嘉庆、道光两代,关羽的谥封增加到了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关圣大帝,显赫到了登封造极。帝号无以复加了,清文宗奕乃在咸丰五年(1855)追封关羽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清承明制,祭关圣大帝列入国家祭典,连清廷皇宫也供奉着关羽神位。

族群、宗教与皇权三位一体,纠葛互动,深层的文化根基在于儒家思想。孔子宣仁讲义,孟子说得更为明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照孟子所说,儒家思想最高的道德行为准则就是“仁义”,二者既可合言,又各有其涵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或者“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就揭示了“仁”主要侧重于规范人的精神诉求,“义”主要侧重于规范人的行为趋向。

孟子还说,“仁之实”突出反映在如何“事亲”,“义之实”突出反映在如何“从兄”(《孟子·离娄章句上》)。自汉代“独尊儒术”,经汉儒改造过的儒术政治、人伦指导思想“三纲五常”,本源都在其间。用以看三国名将,实事求是地就“义”讲“义”,曹魏的张辽、徐晃,蜀汉的赵云、姜维,孙吴的周瑜、陆逊等人,都可以与关羽一较高下强弱;但他们没有“从兄”这一条,再加上魏、吴不算“正统”,所以都沾不上边。张飞虽然有“从兄”这一条,并且同属一个阵营,但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败走麦城不屈死那样的特殊经历,因而也归于淘汰之列。唯有关羽的毕生行为趋向,可以充当“义”的样板诠释符号,故尔他成了不二人选。与孔子相附,孔子主要是精神师表,诠释了“仁”,理所当然算“文圣人”;而关羽则被捧为行为楷模,诠释了“义”,顺理成章地罩上了“武圣人”光环。正由于这个缘故,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降,统治中国的思想文化核心主题一个是“文圣人”孔子代表的“仁”,一个是“武圣人”关羽代表的“义”,而且“武圣人”关羽及其代表的“义”更广泛、更深远地影响民间。

其所以更广泛、更深远地影响民间,从清代到民国,还不能忽视帮会的介入和作用。清初的不少前明遗民,抱着狭隘而又执著的族群偏见和正统观念,竭尽志力地追求“反清复明”,天地会和白莲教就是其中的两大帮会组织。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陶成章在《教会源流考》中说,天地会又称“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亦称汉留,始倡者为郑成功等人”。其起源还有别的几种说法,历来众说纷纭,迄今还不能独取一说。但陶成章说的“凡所谓三合会、三点会、哥老会等,以及种种之诸会,亦无非天地会之支派”,其活动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众基础相当深厚,历来既有革命性又有破坏性却是可以相信的。其中的哥老会俗称“袍哥”,发端于四川,流布于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踪影遍及全国,颇能代表天地会的会规和习俗。

从清初到民末,袍哥组织扎根于社会各个阶层,上至军阀政要、富绅巨贾,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依不同社会身份分别归属仁、义、礼、智、信五大堂口,以开山立堂、歃血盟誓、义结金兰的方式纠结为帮会。各个袍哥堂口共同供奉的主神,就是“武圣人”关羽。袍哥开山堂要烧三把半香,一把香表示效法春秋时期的羊角哀、左伯桃结为生死之交,二把香表示效法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把香表示效法北宋的梁山一百零八将,另外半把香表示对于隋末唐初的瓦岗寨结义英雄单雄信拒不投唐,临刑前只有秦叔宝一人到法场哭祭送别的追怀。开山立堂仪式开始后,正、副龙头大爷要率全堂哥弟望空遥拜,赞《迎圣令》:“恭迎圣驾,銮卫遥临;桃园千古,帝君一人。恭维圣帝,万世人杰;大义参天,于今为烈!”经过一系列仪式之后,各归位次,香长还要传《汉留道令》:“天下袍哥是一家,汉留大义总堪夸;结成异姓同胞日,香堂盛开棠棣花。”十分明显,袍哥崇拜关羽,高举的旗帜正写着“义”字。袍哥的“义”自然包含了忠义、仁义、节义,但精要在于侠义,亦即所谓“江湖义气”。这“江湖义气”,历来远不只是袍哥讲,而是天地会之类的帮会一概都讲。从清初到民末的两百多年间,帮会组织比宗教、皇权更具社会渗透性,因而“江湖义气”也更具民间亲和力,江湖“关圣人”并不完全等同庙堂“关圣人”。

生前“万人敌”的关羽,演变为身后“武圣人”的关羽,脉络大体上理清楚了。显而易见,由族群、宗教、皇权合力打造出来的“武圣人”关羽,尽管闪现着三国历史上的那一个具体的“万人敌”关羽的影子,但二者之间决非一而二、二而一的原型与再现关系。同样是后来打造,庙堂版的“武圣人”关羽,也与江湖版的“武圣人”关羽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因为帮会对庙堂从来就是有即有离,相同的话语用辞涵义并不完全一致。族群也好,宗教也好,皇权也好,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那样热衷于打造“武圣人”关羽,把他神圣化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举世无匹的状态,排除其间固有的特殊利益成分,应该说,时至于今乃至于百代以后,诸如精忠报国、取义成仁、勇武刚毅、诚信劲节之类的道德行为激励,仍不失为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在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基准线上,江湖与庙堂都可以保持心气相通。

然而,历代封建统治阶层多曾因袭传沿的那种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灌输臣民的是一套,放纵自身的是另一套的虚伪根性和丑恶作派,又常使“义”字旗号蒙尘或污损。一个殷鉴未远的史例,距今不过百把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途经山西时,晋商“日德昌”商号承担起了全部费用,还送给他们不菲的旅资,事后慈禧赐匾“急公好义”嘉奖。但随之而来,清政府和地方官加重了对晋商的“公义”摊派、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