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望书-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籽锪⒎稹比床怀睢R蛭陀幸桓觥凹闹鳌保词澜缱畲蟮淖鹄稚酱蠓穑璺鹪臁胺稹保缟穑踔廖扌虢谐醋餍C刻斓嚼稚酱蠓鸬挠慰腿缭疲偃缒馨岩话搿拔钡礁粗频摹鞍兔籽锪⒎稹鄙侠矗灿锌晒鄣拿牌笔杖搿�

从东方佛都公园大门进入,有一条小路通往复制现场。施工期间,路口有专人把守,所有游人均被拒绝走近。连心山脚下就是岷江、青衣江、大流河(疑为大渡河,请作者确认)的交汇处。施工一开始,山坡上就被遮得严严实实的,工程显得神神秘秘,就连江上的船工都不清楚立佛是个啥模样。

乐山“巴米扬大佛”的下面山脚边,有一段围墙。翻过围墙才能看到大佛的“克隆”现场。距大佛足下200米远的缓坡上修起了台阶,大佛是在山腰处依山开凿的。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那些日子里,国际社会试图复制巴米扬大佛的一些设想也见诸报端。这时,乐山市一位领导建议在当地“打造”巴米扬大佛。乐山有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在乐山大佛脚下的江面上乘船,远远望去,江畔起伏隐隐的山形,还能辨出卧佛的身影,如果最“请来”一尊世界最大的立佛,“借佛生财”,二加一就大于三了。不知是在什么场合,宴请、聚会还是座谈,领导这个想法与老板一拍即合。有钱,说干就干,出资委托四川美术学院有关专家按原比例设计复制巴米扬大佛。

还是说说被冷落了千年的巴米扬大佛吧。

阿富汗中部巴米扬险峻的河谷,是连接中亚东亚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佛教徒朝拜之地。巴米扬大佛依山而凿,一尊凿于公元一世纪,高36。5米,披蓝色袈裟;另一尊凿于公元五世纪,高52。5米。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翻过葱岭之后,途经巴米扬河谷,瞻仰了雄伟庄严的佛像,崇敬虔诚。“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造,总合成立。”(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贞观元年,即627年从长安出发的。贞观十九年回国。《大唐西域记》是按照唐太宗的旨意,由玄奘口述、协助译经的辨机纪录完成的。这两尊立佛和寺院,都属“国家寺院”,当时为了建造立佛,阿富汉国王倾尽了国力,用光了国库银两,还演出了国王及妻儿赐舍进寺院,又被群臣赎出的闹剧。这国王有些像南朝的梁武帝。

令人惊异的是,法师有如同神助的超强记忆力和观察力,真是非凡夫俗子可及,对于多年前取经途中经历的往事,仍记得清清楚楚,连佛像的高度几乎都分毫不差。一尊高“百四五十尺”——52米左右,另一尊“高百余尺”——30多米。鍮石即铜矿石,记载中“披蓝色”袈裟的,应是一尊镀铜的大佛,铜金属氧化后呈蓝绿色。——受地形的限制,乐山市要打造的,大约就是这尊低一些的立佛。

复制在技术上不成问题。值得质疑的,是易地克隆巴米扬大佛究竟有多少价值?还有,需要关注的是,遮遮掩掩开凿的“巴米扬立佛”山崖,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浩崖墓的核心区。

麻浩崖墓是汉代乐山人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被史学届称为“南安各墓之冠”,建于公元1世纪至4世纪。共有崖墓500多座,宛若一座笔立的山城浮雕。这些崖墓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保存有世界现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真实地反映了汉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建筑和雕刻艺术。1998年,麻浩崖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的1996年,麻浩崖墓与乐山大佛、四川峨眉山一起,共同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还成立了乐山崖墓博物馆。据《南方周末报道》,1989年,为了保护好这些稀世珍宝,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征用崖墓比较集中的明月村740亩土地、林地,作为麻浩崖墓群保护用地。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很好执行。近年来,对麻浩崖墓的破坏还在一步步加深、升级。1994年,在崖墓的740亩保护用地范围内建设的东方佛都公司,正式对外营业。这家企业先后制作出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但“佛像公园”游人并不多。2001年初,东方佛都进入了麻浩崖墓的核心区,大肆“打造”37米高的巴米扬立佛,自上而下从头部开凿立佛。施工者主要来自重庆,近百名工人昼夜轮流不停地施工。致使麻浩崖墓保护区遭到了严重破坏。

复制巴米扬大佛工程,一开始就遭到了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的反对。2001年5月、2002年3月,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分别向乐山市文化局和乐山市政府递交了报告——《关于东方佛都公司在麻浩崖墓违章施工的情况汇报》和紧急报告。期间,景区管委会还“多次书面及口头制止非法施工”。但这一切都未能使东方佛都打造巴米扬大佛的工程停止下来。向当地政府的反映也如同石沉大海。2001年底,世界银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唐纳德?汉克来到了四川考察,在乐山发现了正在建造的“巴米扬大佛”,十分不解,就此当面向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提出了质疑。

《南方周末》的报道责问,一家公司的违法工程为什么能如此肆无忌惮地进行?原因显然是,当地政府“对此保持沉默”,既未批准也没有否定。于是有人怀疑,在沉默和回避之中,是不是还有一种默契?在复制工程快要完工时,消息逐渐通过媒体释放出来,这些报道大都是正面肯定和宣传,如乐山大佛又添新景观之类。于是,克隆巴米扬立佛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国家文物局十分重视这一情况。2003年春天,国家文物局一位副局长亲自带队对西藏、四川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调研。到乐山后,召开了座谈会,与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座谈,交换意见。国家文物局的态度是明确的,认为在乐山大佛边上打造巴米扬立佛性质是严重的,已经对麻浩崖墓与乐山大佛造成了一定影响。

沉默终于打破了。

乐山市一位副书记代表乐山市委、政府表态:仿造“巴米扬大佛”是企业行为,是违法的;“巴米扬大佛”虽然对文物没有造成直接损害,但对景观环境有不良影响;该事件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大佛景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件被曝光后,乐山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同时要求新闻单位不炒作,对采访一概不接待;将大佛严密封闭,不对外开放;停止一切附属工程;请文物保护、世界遗产专家现场考察研究论证,并提出处理意见,市政府将依据专家意见做出处理决定;认真学习贯彻文物法,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一家企业如何能进入乐山大佛地区,而且在保护区内建造了“东方佛都公园”,仿制出数以千计的各地佛像,而且还在麻浩崖墓附近打造了“巴米扬大佛”?——问题的关键,正如乐山的官方意见所说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体制上的问题在哪里,怎样造成的?

原来,东方佛都公司是在市场经济中的大潮中,由乐山市文化部门举办“以景养景”的企业,乐山大佛是由文化部门主管的,于是其公司有了进入“大佛景区”的优先。后来虽然经过改制、脱钩等等,但这家公司已经在大佛景区“扎根”,而且取得了一片景区几十年的“经营权”。问题“遗留”下来了,就像父母与孩子虽然已经分家,但你要让搬他出去住,自立门户,不那么容易。

不仅仅是乐山大佛。

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谈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称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其核心价值是什么,保护的意义何在?对此许多人不甚了了。

一些景区和古迹,从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起,就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环境整治和宣传包装。其出发点很明确,就是为了拿一块旅游“金牌”,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申报成功之后当然要加强开发利用,把投下去的钱赚回来。有的景区花的是银行货款,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宣传材料里讲的“双赢”,“开发与保护并重”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申报前的评估是一回事,拿到“金牌”后又是一回事。只开发不保护、超负荷利用、不计后果地开发,盲目扩张建景区和服务设施——总之“把蛋糕做大”。事实证明,增设人工化景点和游乐项目,兴建宾馆餐饮店铺一条街等,往往把景点弄得不伦不类。

黄山在皖南的徽州境内。

徽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商业与文化积淀的地方。

黄山与徽州的关系,是一个景区与一座城市。就像衡山与衡阳市、泰山与泰安市、西湖与杭州市,以及雁荡山与温州、乐清市,华山与华阴县。

上世纪80年代,徽州撤地之时,终于把黄山市的名称从黄山所在地移到了徽州。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利用黄山来提高徽州的“知名度”?

徽州是不是要改成黄山市,争论进行了10多年,至今还在继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中隐含了某些领导以黄山的旅游业“带动”徽州经济发展的初衷。

有的游客从黄山市下火车,却发现阴差阳错,只是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镇,离真正的黄山还有好多路。原来的黄山市改为“黄山区”后,山上与山下被分为了两个县级行政管理部门。

徽州从地图上“消失了”。

是文化、景区与历史定位的迷失?

这几年,专家们一再谈到黄山北海景区的“城市化”问题。

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是“山上游,山下住”。由于山上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山下的黄山区行政上分设,互不隶属。为了使“肥水”不流山下,山上搞了很多宾馆餐饮,为了留住游客,下午索道早早停止运营,致使山上居住的游客和管理人员不断增多,景区“城市化”的趋势加剧。山上人多,就有水源的供应问题,于是就修建大坝引水上山。发展旅游带来的很大一部分经济效益,归了上市企业,由广大股东分享、或用来填补其他经营造成的亏损。而黄山周边地区,并未从黄山的旅游开发中得到太多的好处,反而有贫困化加剧的现象。

论及景区或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问题混乱、商业化经营的原因,地方决策者均称国家投入太少,地方政府资金缺乏,无力进行整修和保护,不得不引入“社会资金”,改造基础设施,以“提升品位”。企业化经营——把自然与文化遗产交给公司经营,“捆绑上市”。身份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上市公司的老板,各种好处都占了,当然乐意。

我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景区都有盲目开发的项目,如兴建宾馆、扩大景点,有负债治理留下的巨额贷款。景区有什么可经营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入者的回报要主要着眼于“门票”。

门票是最稳定的,只要不断提价就能增加收入。峨眉山在“上市”时规定,每年门票收入的50%(一年3500万元左右)归上市公司。企业的着眼点是经济效益,是滚动发展,这无可厚非。于是,余下来的钱,除去管理费用,用于保护景点的资金,往往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