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军还有两次大败,一是安禄山领兵6万攻契丹,所部死伤大半。二是高仙芝中亚罗斯城之败。而在此后,国内又发生了大叛乱“安史之乱”。
开元后期,府兵制破坏,募兵制产生。在府兵制下,卫士轮番服役,将不得专兵,实行募兵制后,边镇兵力扩大,京城周围兵力减缩,唐初内重外轻的局面转变为外重内轻,地方边镇势力强大。
在唐初,边将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或兼任别职,功名显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如李靖、李责力、刘仁规等。开元前期,薛讷、郭元振、张嘉贞、张说、萧蒿等也是由边将入相。许多出身胡地的将领虽忠勇皆具,也不能专大将之任,远征时皆以大臣为使制之,这对于防止军阀割据是必要的。开元后期,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边帅往往连任10多年,有的还兼任几镇节度使。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但胡将权势的强大,主要是李林甫为相后蛊惑玄宗造成的。
玄宗曾考虑过把兵权交给谁最可靠的问题。王嗣宗兼任四镇节度使,被人诬告欲拥兵尊奉太子,玄宗即罢了王嗣宗的官,交司法机关惩处。与王公大臣有瓜葛的人,有了兵权,玄宗便放心不下,深怕他们结成朋党,危及自己的皇位。正在玄宗为难的时候,李林甫出了一个主意:用胡人做边帅。理由是胡人勇敢善战,在中原也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孤立无党,不懂汉文,比汉将可靠。其实李林甫心里另有打算。他认为,胡将文化水平不高,不能由将入相,他自己的地位就更牢固了。在李林甫的力劝之下,玄宗陆续提拔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做大将。到了天宝六年,节度使大都是胡将了。
安禄山是柳城(今辽宁朝阳)杂胡,即混血胡人,因通晓六种语言,当上“互市牙郎”(翻译)。后从军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由于英勇善战,逐渐做到高级将领。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到天宝十年兼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他用欺骗、献媚、贿赂等手段逐渐取得了玄宗的信任。表面上对唐玄宗非常忠诚,实际上却野心勃勃,心怀觊觎,以图一逞。
安禄山在范阳积极扩充势力,用失意的汉族文痞严庆、高尚做谋士,对投降或俘虏的兄弟民族战士进行抚慰,使其愿为之效死力。安禄山又挑选精锐8000人,作为其军队的主力。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他为了收买人心,培植心腹,提拔奚、契丹、九姓、同罗等族升将军者500人,中郎将两千余人。第二年,又以胡将32人代替汉将,这样一来,其军队的将领基本上都是胡人了。他还积屯粮草,养战马数万匹。所统领的军队在数量上已超过了驻防长安的军队。
唐玄宗和杨国忠等沉溺在荒淫的酒色之中,毫无应变的准备。玄宗对于腐朽的生活,到了迷不知返的程度。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当时也有人提醒过玄宗。张九龄曾说,将来乱幽州者必此胡雏。安禄山犯了法,玄宗包庇他,张九龄反对,指出安禄山不杀,必生后患,玄宗不听,反而提拔他,使他羽毛渐丰。玄宗的儿子李亨也说安禄山必反,玄宗仍不信,刚愎自用到如此地步。在对安禄山的问题上,充分暴露了玄宗晚年的昏聩。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兵指唐的都城长安。中原武备久弛,精兵猛将都放在东北、西北各镇。叛军兵锋所至,中原郡县无力抵抗,大都望风而逃。安禄山率兵15万,尘灰蔽天,鼓噪震地,一路势不可挡。十二月初二,叛军已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了黄河。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还认为是谣言。得到确讯以后,满朝文武无不惊慌失措。杨国忠却夸口叛军必生内变,不过10天,安禄山定为部下所杀。玄宗惊慌之中,把这句胡言乱语当作救命的稻草。
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正在长安,玄宗便派他赶往洛阳,募兵抵御。接着又在长安招了一些兵,连同原来的禁军,凑了5万人马,交给高仙芝带领,屯驻陕州。同时派使者到朔方、河西、陇右各镇调兵。然而封常清虽足智多谋,高仙芝虽能征善战,无奈他们所统领的都是些乌合之众,无法抵御叛军的进攻。不久,唐军即被迫退出洛阳。封常清退至陕州,高仙芝退守潼关,以防叛军突入关中。由于他们败于叛军,加上监军边令挟私隙诬告他们动摇军心,盗减粮草,玄宗下令将二人斩首。
玄宗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在朝将领中只剩下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素有威名,于是便派他去守潼关。哥舒翰熟悉军事,有勇有谋,又和安禄山有仇,在当时是最适当的人选。西北各镇的军队也相继开到潼关。河南前线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这时候,叛军长驱直入的势头停止了,安禄山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来。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和堂弟平原(今山东平原东北)太守颜真卿起兵,联络河北17郡,切断了叛军前线和范阳老巢的联系。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他所占的地方,只有河北6个郡,以及河南潼关以东一片土地。叛将史思明虽然攻陷常山俘颜杲卿,把他送到洛阳杀害,但不久,朔方军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太行山,收复了常山,屡败史思明。河南民间自行集结的武装群起响应郭、李大军。河南南阳太守鲁炅、睢阳太守许远、真源令张巡等,也起兵抗击叛兵,扼住了叛军南下的道路。安禄山进退两难。
形势对唐政府有利,但唐玄宗不仅不能发展有利形势,反而自己拆自己的台。潼关天险,道路狭窄,易守难攻。唐军在关外挖了三道壕沟,各有两丈宽,一丈深。叛将崔乾祐屯兵陕州,徘徊半年,只能望关兴叹,无法进攻。哥舒翰决心守险待机。郭子仪、李光弼也说潼关只宜坚守,主张用朔方兵先打范阳,捉住叛军家属,致其瓦解。从当时河北战局的形势看,这是可能做到的。可是玄宗竟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认为哥舒翰按兵不动,坐失良机,因而连续不断地逼哥舒翰出兵。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与叛军会战,结果大败。部将火拔归仁等活捉了哥舒翰,投降了叛军。
唐玄宗只得委任了京城留守官吏,同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宫中近侍及朝中几个大臣,由千名禁军护从,悄然离开长安向西南而去,欲逃往蜀郡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将士鼓噪不前,要求消灭祸国殃民的杨家豪门。杨国忠被将士杀死。将士又请玄宗杀贵妃以息天下怨,可怜“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竟被缢杀于逃亡途中。
长安在大约十几天之后陷落了。玄宗准备从马嵬坡继续向西逃命,乡民父老遮道请留,玄宗不听,百姓无法,又转请皇太子留下。皇太子李亨于是北上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因马嵬坡上玄宗已有诏令太子继位,李亨便接受群臣表请,于危险之中即位称帝,重新集聚力量,开始对安禄山进行反攻。
安禄山自天宝十四年叛乱,先后攻陷两京,第三年,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在至德二年称帝。不久长安、洛阳为唐军收复。第三年,他又被安禄山的副将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先称燕王,后称皇帝。第三年,他也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称帝,两年后,兵败势穷,上吊自杀了。
四、诸子争位悲惨晚年
至德二年(公元758年)末,当唐军收复了两京后,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路过马嵬驿时,触景生情,黯然神伤,祭拜了杨贵妃墓。到达长安后,玄宗就住在兴庆宫里。肃宗李亨不时来问候他,他有时也到大明宫去看望肃宗。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宦官高力士一直保卫、侍候着玄宗。肃宗又叫梨园子弟天天奏乐、唱歌、跳舞以供他消遣。可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到底。玄宗经常在楼上徘徊观望,百姓经过这里,一看到玄宗,往往跪拜,并高呼“万岁”。玄宗常在楼下安排酒食招待客人,并在楼上宴请将军郭子仪和王铣等人,还送给他们好多东西。玄宗并没有东山再起的用意,但却引起了肃宗的猜忌。由此,父子间的矛盾便尖锐起来了。
玄宗活了77岁,当了44年皇帝,有30个儿子,30个女儿。在这么多儿女中,他是有偏爱的。他宠爱武惠妃,早就想废掉太子李瑛,立武惠妃所生子寿王李瑁。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武惠妃的女婿杨洄诬告李瑛、李瑶、李琚等在一起商量异谋,玄宗便把这3个儿子赐死了。太子李瑛是玄宗的第二子,在他死后,论资排辈,第一个是长子庆王李琮,但他曾在打猎时被野兽抓破了脸,当皇帝不雅观,而且德才平常。接下来就轮到第三子肃宗李亨了。在朝臣们的争取下,玄宗经过一年多的再三考虑,才勉强立了李亨做太子。以后李林甫为了迎合玄宗和武惠妃,总想把肃宗废掉,立寿王李瑁当太子。无奈,肃宗非常谨慎,没有大错误,并有一些朝臣积极保护,屡次转危为安,太子地位才算保住了。因此,他早对玄宗积怨在心。肃宗被立为太子后,做皇帝的愿望日益强烈。后来,在他儿子李倓和宦官李辅国等的支持下,在灵武称帝。玄宗从四川归来后,在兴庆宫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肃宗的狐疑:玄宗是不是想恢复帝位?他想采取相应的对策,又怕有人说他不孝,心里非常着急。正在此时,李辅国向他献了一计。
李辅国知道肃宗的复杂心理,想立奇功来巩固肃宗对他的宠爱。他对肃宗说:“上皇住在兴庆宫,天天和外人来往,而且陈玄礼、高力士密谋对陛下不利。如今六军将士都是灵武功臣,对此都坐卧不安。”肃宗假装哭着道:“圣皇仁慈,哪会有别的想法呢?”李辅国就说:“即使上皇没有别的想法,怎奈有班小人天天在耳边怂恿。陛下是天下的主人,应当为社稷着想,防患于未然。哪能限于匹夫的孝顺!再说兴庆宫和里巷相连,围墙也低矮,不适合上皇居住。太极宫森严,请他搬到那里去住,这样能杜绝小人在他身边说三道四,上皇能安享晚年,陛下有时也可以去探望,岂不更好。”李辅国的这番话正中肃宗下怀,便默许了。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七月的一天,李辅国传旨,请玄宗游览太极宫,但当玄宗从兴庆宫走到睿武门时,预先埋伏好的士兵突然冲了过来,把他拥簇到了太极宫甘露殿,就此住下。肃宗对玄宗还是不放心,又把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命令陈玄礼退休,只给玄宗留下几十名卫士,而且都是老弱病残。
处在这样的逆境中,玄宗更觉寂寞、凄凉,郁郁寡欢,连饭也吃不进了,弄得憔悴不堪。上元三年四月五日,玄宗死在太极宫神龙殿,时年77岁。死后葬泰陵,谥为“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第二百零一章 肃宗李亨
一、争位称帝平叛安邦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军备废弛,百姓数代不识兵革。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官兵望风瓦解。消息传到皇宫时,唐朝已失去了潼关以东的半壁河山,唐玄宗惊慌万状,自长安出逃到马嵬驿后,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缢死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