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八个月后的某天早上,韩信和张耳一觉醒来,便发现自己的将印和兵符都不见了,刘邦却在军中调兵遣将。原来,刘邦只带滕公夏侯婴一人,自称汉使驰入军营,趁韩信和张耳睡得迷迷糊糊,夺取了兵权。
  韩信只好去打齐国。
  齐国却投降了。
  劝降齐王田广的,就是当年帮助刘邦灭秦的高阳酒徒郦食其。郦食其说,知道将来天下会归谁吗?汉。知道为什么会归汉吗?因为项羽吃独食,刘邦与人分享天下。所以,先降汉的占便宜,后臣服的先灭亡。
  田广觉得有道理,便降了汉。12
  这时,韩信就师出无名了,他准备退兵。
  然而蒯通却反对。
  蒯通也是纵横家。在陈胜的时代,帮武臣劝降范阳县令徐公的,就是他。纵横家总是要搅局的。蒯通说,郦食其三寸之舌,便下齐七十余城;将军率兵数万,才下赵五十余城。难道将军的数年奋战,竟不如郦某一席话?
  韩信说:可是齐国已经投降了呀!
  蒯通说:那么汉王下令收兵了吗?
  韩信恍然大悟。
  汉四年十月,也就是井陉之战一年后,韩信入齐。齐王田广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便把郦食其扔进了油锅。然而毫无戒备的齐,哪是韩信的对手?项羽派来的援兵,也被打得狼奔豕突。齐国七十余城,全部归了韩信。
  韩信成为了齐王。
  关键的一票
  韩信的王衔,其实来得不太正当。
  平定齐国后,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大意是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得有人镇住,因此申请代理齐王。
  刘邦勃然大怒。在他看来,这无异于敲诈勒索。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带兵来救,韩信却在这时要当什么代理齐王,不是敲竹杠是什么?
  于是刘邦破口大骂。
  这时,张良和陈平都在刘邦身边。
  张良和陈平,分别是在汉二年的十月和三月投奔刘邦的。他们当然都知道此刻不能得罪韩信,也挡不住韩信称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结成统一战线。
  两人便暗中踹了刘邦一脚。
  刘邦马上醒悟。
  但,先前骂都骂了,也只好继续骂:韩信臭小子太没出息!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耀祖光宗,要当就当个真齐王,当什么代理的?
  结果,是张良持印赴齐,封韩信为王。
  韩信封王,是在汉四年的二月,也就是入齐之后四个月。这时,实力最雄厚的人变成了三个:楚王项羽,汉王刘邦,齐王韩信。韩信的地位骤然上升。
  谋士和说客,也都来了。
  说客叫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谋士即蒯通,是韩信身边的。两人来历不同,判断则一致,都认为韩信已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可以权衡天下。韩信的脚投向刘邦,则汉胜;投向项羽,则楚胜;中立,则谁都不胜。
  这可真是“举足轻重”。
  不过两人的建议却不同。武涉希望韩信助楚,蒯通则不然。所以武涉的提案,很快就被否决。
  韩信对武涉说,当年臣服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才背楚归汉。汉王授臣上将军印,数十万兵,言听计从,臣才有了今天。臣为什么要背汉归楚呢?请先生替臣向项王谢罪吧!13
  然而对蒯通的建议,韩信却很犹豫。
  蒯通的方案是什么?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这方案,有理,有利,有节,还具有可操作性。
  蒯通说,义兵初起之时,英雄豪杰振臂一呼,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如同云合雾集,如同鱼鳞密凑,如同烟至风起。这个时候,人们想到的只是要灭亡暴秦而已。
  现在呢?无辜之人肝胆涂地,父子兄弟暴尸荒野,全因为楚汉相争,以至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意思也很清楚:这样的战争,应该结束。
  谁来结束?
  韩信。
  怎样结束?
  先按兵不动,谁也不帮。然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旦时机成熟,便据强齐,携燕赵,出兵西进,为民请命。那时,势必“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问题是,这方案可行吗?
  可行。蒯通说,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已经三年。双方都损兵折将,智殚勇磨,正所谓“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怨声却载于道路。他们能够动用的力量都全用完了。齐王不动作,谁都不敢先动。
  这简直就是天时。
  所以,蒯通劝韩信拿定主意。因为天与不受,反受其咎;天与不行,反受其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是这样吗?
  是。因为韩信已经谢绝了项羽。不守中立,就只能帮助刘邦。而刘邦这人,是靠不住的。武涉就说,刘邦野心极大而品行极差。项王多次可怜他,他却刚刚脱离危险便反咬项王一口。韩信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全因为项王还在。项王今日亡,明天就轮到韩信!
  蒯通则进一步指出,在政治斗争中,交情友谊、亲密战友什么的,都是靠不住的。张耳和陈馀,不就反目为仇吗?文种和范蠡,不就兔死狗烹吗?为什么?“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嘛!
  韩信就正是这样。他的威望,已名高天下;他的成功,已经举世无双。蒯通说,具有这样的“震主之威”,又拥有那样的“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只能守中立。不守中立,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历史证明,他们说得没错。
  然而韩信犹豫再三之后,还是投了刘邦一票。
  韩信为什么既不听武涉的,也不听蒯通的,读者自可见智见仁。也许,他不忍背汉。也许,他心存侥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知恩图报。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跟武涉和蒯通说的。
  韩信说,汉王对我恩重如山。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让出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我听说,坐了人家的车子,就要承担人家的祸患;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分担人家的忧虑;吃了人家的饭菜,就得拼出命来。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
  但,韩信没有背汉,也没有出兵。
  刘邦无奈,只能请教张良。张良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刘邦许下诺言:胜利之后,陈县以东归韩信,睢阳以北归彭越。刘邦当场同意。两个月后,韩信的齐军,彭越的魏军,相继到位。汉、齐、魏三军齐发,会师垓下(垓读如该,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拜访项羽。14
  项羽的死期到了。
  霸王别姬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败的。15
  事实上,楚汉战争打到汉四年八月,双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尤其是项羽,兵疲粮绝。于是达成协议: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楚汉中分天下。
  中分天下的分界线,叫鸿沟。鸿沟原本是一条古运河,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凿的。故道从今河南省荥阳市引黄河水,至淮阳县流入颍水。以此为界,西为汉,东为楚,这就是所谓“楚河汉界”。
  协议达成,楚军山呼万岁。
  张良和陈平却对刘邦说,汉已有天下大半,粮草也很充足,项羽则其实撑不下去。这是上天亡楚之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绝不能放虎归山。
  刘邦认为有道理,决定打过鸿沟去。
  汉五年十月,即和平协议达成后两个月,刘邦单方面毁约,率兵尾追楚军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阳县)。又两个月后,韩信和彭越的部队赶到,三军合围项羽于垓下。
  西楚霸王只能别姬了。
  此时,夜色已经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已知回天无力的项羽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惦记的是那位名叫虞的姑娘,还有那匹名叫骓(读如追)的骏马。
  项羽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是项羽自己创作的。他反复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一同歌唱,悲壮而苍凉。闻者被深深打动,无不潸然泪下,没有一个人能抬头看他们的王。
  项羽泪流满面。
  啊,虞兮虞兮奈若何!
  没人知道虞最后怎么样了,只知道骓回到了江东。项羽和他的弟兄们,则永远留在了江西。16
  当晚,项羽率领八百骑兵冲出重围。他们渡过淮河到达了阴岭(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却又在阴岭迷失道路。于是项羽毅然引兵东向,杀回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了。
  他的斗志,却也昂扬到了极点。
  项羽对随扈将士说,我自起兵以来,已经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战必胜,攻必克,从没败过。这一回,大概是天要亡我了!那好,我就为诸位痛痛快快再打一次,看看是我不会打仗,还是天要灭我。
  说完,大呼驰下,汉军望风披靡,人头纷纷落地。
  项羽笑了。
  他回过头来得意地看着将士们说:怎么样?扈从将士一起拜倒在地,异口同声地说:如大王言。
  这真是孩子气得可以!
  很难猜出项羽此时的心理。也许,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经累了。也许,有这七十多仗的战无不胜,他觉得已经够本了。也许,他原本就没把那天下和王位太当回事。他只想能够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战场和退出人生的时候,有一个精彩的谢幕。
  唯其如此,他才会放弃“决战”,选择“快战”。17
  同样,他也才不肯过江东。
  实际上项羽来到乌江时,有一条船正在那里等他。而且驾船的乌江亭长告诉项羽,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这一条小船,汉军是无论如何也追不过江的。
  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骓带过江去,自己却不肯上船。项羽说,天要亡我,我过江干什么!想当年,我项籍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如今并无一人生还,我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就算他们什么都不说,我难道就无愧于心吗?
  项羽决定战死。
  视死如归的人是不可抵挡的,身负重伤的项羽仍让他的敌人闻风丧胆。他们把项羽团团围定,却谁也不敢动手。项羽又笑了。他对汉将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
  说完,项羽一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
  就在王翳抢得项羽人头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拼死争夺。最后,五个人瓜分了项羽的尸体,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
  一个英雄,就这样不得善终。
  这是项羽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事实上,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欲和权欲,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头代表着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他们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请赏。而在不久前,他们根本就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
  这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