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风暴之迷-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个方面,即一方面向俄国侨民提供物质救助,提供职业介绍、医学、法律援助。
另一方面是努力提高侨民的文化水平,以使侨民找到好的工作,并且使侨民保持与
祖国文化、语言和传统的联系。为此,组织了系列讲座、报告会、旅游、展览会,
建立图书馆、剧院、大学,建立俄国国外历史档案学会等学术组织。俄语图书馆在
捷政府外交部的资助下于1921年正式开放,内分艺术文献、学习文献和专业文献3 
个基础部,俄侨和捷克人利用图书馆完全是免费的,30年代初每日读者达100 —300
人。讲座内容包括社会学、商业、俄国社会思想史、现代俄国文学。俄国对外政策
和国际关系、俄国音乐史、儿童卫生学以及捷克语。俄语、法语、英语和德语讲座
等,均由流亡欧洲最著名的俄国学者担纲,每次听众30—150 人,其中社会学讲座
和现代俄国文学讲座最受欢迎。

    1923年10月16日,俄罗斯人民(自由)大学在布拉格正式开学,负责人是著名
法学家和哲学家彼·伊·诺夫哥罗采夫。

    俄国侨民设想他们将迅速返回俄国重建国家,因此在布拉格建立了俄国法律学
院,为未来的新国家提供法律人才。

    1921年秋在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俄国学术组织代表大会,成立了国际俄国学术
组织联盟,名誉主席是阿·谢·罗什马科夫,第一任主席是波·伊·诺夫哥罗德采
夫教授,稍后由彼·别·斯徒卢威。叶·维·弗拉采夫担任。会员包括500 多名在
南斯拉夫、德国、保加利亚、英国、意大利、土耳其、法国、波兰、立陶宛、瑞典、
瑞士、芬兰。爱沙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俄侨学者,后又有中国和北美的俄侨学者
加入。大会所确定的联盟的任务是:1 .协调各学术组织的活动和关系。2 .建立
与外国学术团体的联系。3 .出版学术著作,组织研究工作,为科学家寻找更好的
物质条件。4 .保存和进一步发展国外的俄国学术和高等学校。5 .保护国外的俄
国大学生。6 .关心俄国难民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问题。7 .帮助留在俄国的学者和
大学生。

    在南斯拉夫的俄国侨民同样面临子女受教育问题和如何保持新一代侨民与俄国
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关系问题。由阿列克塞·别里奇院士领导的俄侨机构“俄罗斯
的雅典”提出成立俄国文化委员会,得到了南斯拉夫国王阿列克赛的支持,别里奇
院士任委员会主席,南教育部、外交部都有代表参加,南王室、大臣和普通塞尔维
亚人纷纷捐钱。1923年在贝尔格莱德建成俄国科学学院,它即是学术研究机构,也
是高等和中等教育机构。

    1933年4 月9 日,由南政府资助和俄国侨民捐助兴建的俄侨的综合机构——俄
罗斯宫建成,又称尼古拉二世宫,在奠基文件上写着:“告诉未来的一代,永远记
住有着共同命运和在最困难时期相互支持的俄国人民和南斯拉夫人民之间的兄弟情
谊”。当日,南王国王后玛丽娘、大公巴维尔和女大公奥尔佳、总理大臣米兰·斯
尔斯金奇等人到场祝贺,演奏南斯拉夫国歌和沙皇俄国国歌。

    柏林也是俄国侨民主要聚集的城市,这里也是俄国侨民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的中心。柏林建立俄国科学学院。创建人是维·阿·马克金,斯·拉·弗兰科,恩
·阿·别尔嘉耶夫等。下设四个分部,精神文化部、法学部、经济学部、和农业经
济部。

    法国是俄国侨民人数最大的国家,特别是德国法西斯占领东欧后,大部分俄侨
都移居法国,巴黎则被俄国侨民称为侨民的文化首都。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
俄侨中最著名的学者如有宗教哲学家尼·阿·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家谢·留·弗
兰科、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彼·别·斯徒卢威、历史学家巴·尼·米留科夫、著名
女诗人马·伊·茨维塔耶娃、著名文学家伊·阿·布宁、德·谢·梅列日柯夫斯基,
基·尼·基皮乌斯等。值得一提的是侨民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
下开始的,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原始档案,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常被搬家和逃
难而打断。但是他们努力创造条件,坚持开始自己的专业研究。他们非常注意有限
的资料的收集和翻译,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决议、文件很快地就被翻译成法语。
著名历史学家米留科夫在巴黎研究了俄国通史。

    俄国国家和文化史、知识分子思想史,也研究了俄罗斯和民主、俄国和斯拉夫
主义、俄国和移民、白卫运动、民族问题。在异常艰难的条件的下完成了他的两卷
本《俄国文化史纲》,并以俄文出版。

             五、文化交流的使者

    俄国侨民忠实地继承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且虽身处异国他乡,身处颠
沛流离之中,仍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他们所创造
的各方面的成就应该是构成20世纪俄国文化成就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
新的“俄罗斯性格”。《俄国侨民的使命》的作者纳扎罗夫本人就出身于侨民家庭,
他自己父辈和自身多年的感受证明:“使命感之于俄国侨民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想
要承担它,而是因为他们无法逃避它,犹如他们无法自己停止它一样。”

    几乎是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30年代,在地球上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俄国,一
个是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苏联,另一个是散居世界各地各国,由200 万侨民组成的
“俄国”。苏联政府和苏联学者则一概将国外侨民称之为反动的“白卫运动”,这
是过分政治化而未加深人分析的推断。事实上,俄国侨民并非全部都参加反对苏维
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的活动,正如他们移居国外的原因并非全部都与苏维埃政权不
共戴天,移居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有的人甚至只是出于恐惧。1921年以记者
身份长期在欧洲居住的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在分析俄侨移居国外的原因时写道:
“一部分人由于突然而至的恐怖而逃走,另一部分是由于饥饿而逃走,再一部分人
是因为邻居逃走而逃走,因此简单的原因决定了数百万人的命运。”即使是那些参
加了“白卫运动”的广大的士兵、农民和市民也大多缺乏政治的判断能力,而成了
政治的牺牲品。

    这场分裂造成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苏联政府已经完全把俄国侨民及侨民创
造的文化成就排除在俄罗斯文化之外,20世纪40年代著名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
学术影响已经传遍欧洲和西方,但是别尔嘉耶夫在去世前非常遗憾地说:“我在欧
洲、美国。亚洲和澳大利亚已经是声名在外了,许多语言在介绍着我。但是只有一
个国家几乎不知道我,那就是我的祖国”。同时俄国侨民也无法认同苏联政府强调
的新型俄罗斯文化——苏维埃文化,他们认为俄罗斯文化已经固化在他们的血液之
中,民族文化不应该因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改变。30年代布拉格的俄侨报纸《第二代
》上这样写道:“在这里和那里没有两种俄罗斯文化(即旧俄文化和苏联文化),
只有俄罗斯人已经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统一的俄罗斯文化,无论它在什么地方。俄
国文化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各种纪念日和传统,它首先是活的现实。我们的责任,
我们认为自己是俄国文化的继承者,这是我们的现实责任,关注它吧,用一切可能
为我们文化工作,创造吧,为了不使它变成俄国侨民的活档案。”在侨民精心维护
的“小俄国”里,“革命前的俄国和她的民族自觉意识得以保存,使做为自己民族
的记忆的恢复成为可能”。

    从另一方面看,侨民的文化、教育、艺术和学术活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
文化传统,而且对于侨居国的文化、教育、艺术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扩
大了俄罗斯文化与侨居国文化的交流。

    以俄侨在东方国家最大的聚集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为例,侨民的到来和侨
民文化的发展加速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步伐,侨民在这里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现代高等、
中等、初等和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开展多方面的学术研
究,建立西洋艺术设施,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学术和市政的迅速
发展,使哈尔滨仅在40余年间就由中国东北一隅的小渔村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
市。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800 多年前,女真族在这里建早期都邑,
金朝上京会宁府就建在现在距离哈尔滨以西南 100公里阿城市内,元代曾此设驿站,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大量的满、汉族人拥向此地。“哈尔滨”这
个名字来自何处,说法众多。一般认为得名于满语,意为扁状的岛屿,也有说得自 
“晒网场”。

    但是哈尔滨做为一个近代的城市的开埠则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事情了。
关于哈尔滨的城史纪元有两种说法:1897年说,1903年说。这个城市的开埠是与中
东铁路的修建有着直接的和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这个城市的发展,以至在20世纪20
—40年代成为中国东北一个比较大的现代城市,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都是与中东
铁路的修建,与俄国侨民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以19世纪的俄罗斯和同样是欧洲大国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相比,俄国在科学、
技术、教育和文化方面似乎是落后的。但是俄罗斯与当时的中国相比,特别是与曾
经为穷乡僻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确是先进了上百年。1902年清朝政府才颁布钦定
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正式确立新式学制之始。而当时远在东北一角的黑龙江的教
育还是以私塾和清朝的“官学”为主要形式,现代教育还谈不上。黑龙江地方政府
在1907年才颁布了“黑龙江两等学堂章程”。俄国侨民在哈尔滨创建了一系列的高
等、中等和初等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初名称是中俄工业学校。20世纪初,中东铁路为培养工程技
术人员在哈尔滨筹建高等技术学校。成立了“创建中俄工业学校协会”,并推举14
人为理事会成员。协会的名誉主席是中东铁路督办宋小廉,主席为原中东铁路总办
霍尔瓦特。理事会确定了协会宗旨,制定了中俄工业学校的章程,并于1920年9 月
9 日在哈尔滨的边区法院进行公证,这个日期后来被定为学校成立纪念日。

    中俄工业学校校长是俄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工程师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
·谢尔科夫。该校用俄语、法语和德语授课,最初主要招收俄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侨
民。从1921年10月17日起学校为中国学生开设了一年制的俄语培训班。1922年4 月
2 日中俄工业学校改为工科大学,学制为预科3 年,本科5 年。建校初期,只设立
土木建筑、电气机械两个系(专业),还有一个预备班。而后,逐渐确立了完善的
教学大纲,成为拥有先进设备的工科大学。1924年10月12日首批毕业生仅6 人,1925
年1 月20日第二批毕业生有16人。虽然这两批毕业生人数甚少,但他们在中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