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平鹄丛欤鹚ň挪恪P酥吕戳耍痔粞×艘欢由耍墒拐咚卧拼欤巴祗萌【#ㄕ獯稳【疃羌潭ㄏ灾竽媳背逼诠婺W畲蟮囊淮危昂罄彼哪辏伪楸庇《群椭杏《戎罟亓艘话倨呤糠鹁4邮可纤担ㄏ圆簧佟9赜谒卧频热说奈餍屑牛堵逖糍だ都恰分杏蟹浅O昃〉拿枋觯�
  当然,佛祖之外,胡太后还喜欢男人。她寝宫里的男宠数量绝不亚于前辈冯太后。而且,她还动了真感情,爱上了宣武帝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这一爱的结果,令她始料不及,并给北魏带来了灭顶之灾。
  孝文帝一共有六个成年的儿子,宣武帝的哥哥元恂被废赐死,弟弟京兆王元愉造反被杀,前文已述。剩下的三个弟弟,广平王元怀平生只爱钱财,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就病故了,汝南王元悦是个同性恋,性情极其乖僻。惟独清河王元怿,不但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且文才过人,长于政事,品性一流。孝文帝生前最喜爱的就是这个儿子,彭城王元勰对他也是赞不绝口。胡太后临朝后,他担任太傅兼侍中,领太尉之职,与胡太后交往密切。如此优秀的男士摆在面前,天长日久,自然就点燃了太后心中爱情的火焰。
  胡太后便找了个借口,把元怿骗入寝宫,软硬兼施,逼他就范。元怿这样在宫里长大的好孩子,哪里是风情万种的胡太后的对手,即便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最后也只能依从。从此叔嫂时常双双出入内宫,做了有实无名的情人,天下皆知。
  胡太后对小叔子兼情郎信任有加,把朝政都托付给元怿,有意让他做小皇帝的周公和霍光。元怿也没有辜负嫂子这一片美意,尽心辅政。由于他执法公正,从不徇情,北魏的法度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大厦将倾,岂是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朝中那些违法的官员受了他的制裁,日益积累起不满的情绪。
  怨气最大的是太后的妹夫、领军将军元叉,其次是当年保护太后有功的太监,时任卫将军的刘腾。元叉既是宗室,又是皇帝的姨夫,一向恃权骄纵,多次被元怿惩处;刘腾则想帮自己的弟弟破格做官,结果遭到元怿的阻挠。两人凑到一起,商量着要拔掉这颗眼中钉。
  他们的手段与高肇相仿(官员净整一些下三烂的手段害人,北魏不亡才是没有天理),贿赂了龙骧府长史宋维,让他污蔑说有人要拥立元怿做皇帝。胡太后不信,下令仔细查验,结果完全找不到元怿谋反的证据,元怿没事,宋维反被贬了官。
  元叉和刘腾一计不成,意识到有胡太后的护航,玩明的是玩不过元怿了,他们决定利用手中控制的内宫禁卫军,发动政变。
  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元叉和刘腾忽然率领一队禁卫军,把孝明帝迎到后宫的正殿显阳殿,以胡太后的名义假传一道圣旨,声称将权力全部归还孝明帝。他们把胡太后幽闭在北宫,隔绝孝明帝与她的来往,又扣押元怿,罗织了一堆罪名,将他处死。
  孝明帝亲政时毕竟只有十一岁,大权毫无疑问落入了元叉之手。元怿之死向朝野发出了信息:北魏的权力中心极度不稳定,各方诸侯纷纷借题发挥,摩拳擦掌。先是元英之子、中山王元熙以清君侧在邺城起兵讨伐,因手下人叛变而失败。接着是左卫将军奚康生为救胡太后出宫,谋杀元叉,尚未成功就被捕斩首。
  过了三年,刘腾死了。于忠的弟弟、武卫将军于景认为有机可乘,秘密筹划废掉元叉,事情败露,元叉把他罢黜到怀荒镇去,罚他做镇将。
  于景在元叉那里逃过一死,却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他到了怀荒后,心中又气又恨,整日对手下的兵士打骂交加,态度也极差。兵将之间积压多时的矛盾进一步恶化了。
  这时北方的柔然又发生了一番内乱,立了新可汗阿那瑰,国势有所回升。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夏天,柔然各部闹饥荒,阿那瑰乘着六镇边防空虚,闯到平城附近疯狂洗劫,掳走数千人口,数十万牛马。六镇地区损失惨重,遍地是饥民。当远在洛阳的朝廷派军队赶到边镇时,柔然早就不见了影踪。
  朝廷的军队撤走了,柔然卷土重来,于景组织怀荒镇的军民抵抗。镇上的老百姓几个月没吃过一顿饱饭,哪里有力气打仗?大家请求开仓放粮,于景却很不耐烦,一口拒绝。
  饥民们群情激愤,想你这家伙在洛阳捡了条小命,却跑到我们边镇作威作福,全然不顾死活。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冲入于景家中,把他夫妻二人揪出来宰了,分了仓粮,宣布起兵对抗朝廷。
  怀荒镇军民的杀将事件立即引发了多米诺效应,西面沃野镇的边民在一名叫破六韩拔陵的匈奴人(破六韩是姓,出自匈奴单于的后裔)的率领下,杀了沃野的镇将,占领沃野,一路东进,举起了一面更大的起义旗帜。六镇兵将积累已久的矛盾终于火山爆发,叛乱活动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愈演愈烈。短短五六年之内,北方大地上几乎无一处不燃烧战火,几乎无一处不生灵涂炭。
  诸多反叛力量里,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几支,除了破六韩拔陵,就是燕州上谷的杜洛周与定州左人城(即左城)的鲜于修礼,以及继鲜于修礼而起的葛荣。后面三位的起兵,实际上都是破六韩拔陵的再版。
  破六韩拔陵的六镇军席卷河套以北,政府军连战连败,弃城失地。为了抚恤镇民,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取消对边镇歧视性的政策,提高镇民的地位。然而六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军民已经全部叛变,这些迟到的措施根本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了。
  陷入绝境的政府军不惜向一百多年的死对头柔然求助,广阳王元渊率部与柔然可汗阿那瑰联合,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黄河边上用伏兵击溃了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在军溃后不知所终,有人认为他被柔然军队所杀,也有人认为他躲过追杀,从此匿迹。对于这位史书上着墨不多却异常重要的人物,我们不妨留一个谜去发挥想象吧。)
  北魏朝廷不吸取教训,把投降的二十万六镇军分别安置在河北的冀、定、瀛三州。不出半年,被迁到河北的士兵就先后在杜洛周与鲜于修礼的率领下,再次扛起武器造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头是北魏朝廷的惊慌失措、四处灭火,一头是声势浩大的反魏浪潮;一头是挣脱压迫的怒吼,一头是尔虞我诈的较量。投身其中的人们,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正义还是邪恶,是忠诚还是背叛,都将在战场上一串接一串的号角下,见证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因为主宰后来近半个世纪的英雄人物,无一例外都将经受这场战火的锤炼。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高欢领着一帮弟兄,投奔杜洛周的起义大军,迈出了漫漫征程的第一步;他大概不会想到,在鲜于修礼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队伍里,有他未来的强劲对手,“黑獭”宇文泰。

十二、武川宇文氏
  “宇文”二字,既表示姓氏,也表示部族,是鲜卑语的音译。《北史》说“宇文”意为“天子”,恐有附会之处。据杨宪益先生考证,鲜卑语的“宇文”与今天满语的Niowan(青色)一词同源,专指当时的一条河——青水,也叫濡水(今滦河上游,内蒙古赤峰一带),是宇文部族起源的地方。(杨先生甚至还断言,宇文的意思“青色”,也就是“黑色”,其实正对应宇文泰的鲜卑名“黑獭”的前半部分。这个说法未免夸张了些,因为鲜卑人的名姓一般是分得很清楚的,而不像某些民族那样有名无姓,不过亦可看做一家之言)
  宇文部驰骋塞外,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所灭,遗民内迁到昌黎,我们在《纵横十六国》中已有详尽介绍。后燕被北魏打败后,宇文氏的掌门人宇文陵举家投奔了拓跋珪,不久后就迁往六镇之一的武川镇。
  从宇文陵到宇文泰,宇文家族在武川镇共经历了五代。武川镇的西面紧邻高欢所处的怀朔镇,破六韩拔陵起事,这两个镇都是重点攻击的对象。(有趣的是,六镇时代,宇文泰在东,高欢在西;将来称霸天下,两者却调了个个儿,高欢在东,宇文泰在西)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并没有逐大流跟着造反,而是与武川军主贺拔度拔组织了一支骑兵队伍进行抵抗。破六韩拔陵攻打武川的部将卫可孤,便是死于宇文肱与贺拔度拔发动的突袭。
  宇文肱有四个儿子: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三子宇文洛生,宇文泰年纪最小。将门出虎子,宇文肱虽算不上将门,却也是在六镇几代相传的职业军人,四个儿子自小在马背上长大,上了战场个个生龙活虎,不在话下。
  与卫可孤一战,敌军人数极多,刺杀卫可孤得手后,宇文肱的战马忽然受惊,不慎翻身落马,面临围攻。宇文颢远远望见,迅速率领几骑人马,冲入重围,所向披靡,杀退了数十名敌军士兵。他亲自断后,掩护父亲上马脱身,敌军骑兵重新集结,蜂拥而至,宇文颢寡不敌众,力竭而死。
  宇文肱痛失长子,恨不能回转身去马上报仇,可他也清楚,就靠眼前纠合起的这点兵力,搞突袭或许有胜算,要想彻底打败遍地皆是的反政府武装,形同痴人说梦;兵荒马乱之际,塞上六镇已非久居之地。想到此,他带着三个儿子,跟着贺拔度拔等人,向南逃亡。
  当时北魏朝廷的军队主力,由广阳王元渊率领,驻扎在五原(今内蒙包头西北)。贺拔度拔让次子贺拔胜先行一步,赶往五原,通报袭杀卫可孤的消息,以便接洽。风云难测,贺拔胜刚走,贺拔度拔与宇文肱的部众便遇到了反叛北魏的敕勒骑兵的袭击。贺拔度拔战死,其余人马也失散,宇文肱父子向东避往中山,贺拔度拔的另两个儿子贺拔允和贺拔岳则南下五原,投贺拔胜去了。
  (贺拔胜才略过人,到了五原后深受元渊器重,被任命为军主,之后因屡立战功又升为将军。宇文泰后来兴起,贺拔兄弟的这股军事力量极为关键。)
  宇文肱父子在中山并没有过上几天和平的日子。
  破六韩拔陵虽然被镇压了,但他的六镇军投降的仍有数十万。北魏把这些人重新安置到河北各州的军府,意思说,边境上我力所不逮了,那就移到我有能力控制的范围之内吧。
  由于朝廷军征剿不力,各地的叛乱客观上迫使地方武装发挥作用,借机强大起来。(这跟秦末陈胜起义、汉末黄巾军大起义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道理上如出一辙。中国历朝历代,凡定都北方的王朝一到末期,几乎都是因内乱一发而不可收,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社会重组,典型的还有隋、唐、元、明、清;而定都南方的王朝一到末期,则几乎都是因敌国(或敌对势力)入侵而灭亡,典型的如之前的蜀汉、东吴之后的南陈、南宋、民国等等。)把投降的六镇军民(“降户”)放在边境地区,容易为那些准军阀所利用,确实不合适;但是摆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在王朝全盛时期或许是高招,现在却只可能是雪上加霜,北魏朝廷过分相信自己的军力和控制力了。
  元渊听说朝廷的决定,立即感叹道:“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而作。”他不由联想到了对十六国大乱具有重要影响的流民军队——乞活军,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