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三岛由纪夫在额际系上了写着“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用白色的布将预备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紧紧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从伤口流出来。随他同来的两位盾会成员之一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进行“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他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还沉吼低呼着:“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之后森田必胜也切腹自杀(亦是由古贺浩靖进行介错)。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但没见到尸体。这个事件让川端很受刺激,他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他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类似川端康成自杀的作家还有很多: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等。这是日本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表现。日本人认为,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
文学的诱导性无疑在影响着日本新一代。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中,两个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徒劳地向太阳开枪,当枪声响过,世界依然宁静,太阳纹丝不动。日本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一旦死亡就清白了,而且人死都会变成神佛。绝大多数日本人觉得,有人尽管生前做了很多坏事,犯了很多错误,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错误就一笔勾销了。所以一些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试图以死谢罪,以死换取别人的原谅。
日本人经常在寻找捐躯的目标,有时候为国家,有时候为公司,有时候为情人。总之,为了避免自己受耻辱,就去选择消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数。情人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手拉手蹈海。在日本的农村,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杀,以避免失去信用使自己蒙受羞辱。
据日本警察厅2011年3月3日公布的报告显示,该国2010年共有3。169万人自杀,这也是日本的自杀人数连续13年每年超过3万人。几乎平均15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就在日本警察厅公布这份自杀报告前,日本最大电机公司之一的NEC公司前社长西垣浩司被发现在自己家中上吊身亡,终年72岁。据统计,日本2010年的自杀人数是当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6。5倍左右。
数年前,一部名叫《自杀俱乐部》的电影,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惊悚片之一。影片的开始,54名女中学生在东京一个地铁站旁一字排开,在列车疾速进站的一刹那,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铁轨……
早在1993年,日本作家鹤见济还出过一本《完全自杀手册》,此书引起日本社会以至亚洲轰动并引发强烈讨论。该书主要介绍药物、上吊、跳楼、割腕与刎颈、撞车、瓦斯中毒(煤气中毒)、触电、投水(投河、投海)、冻死及其他自杀方法诸如饿死、被动物咬死或以其他物理形式致死方法。《完全自杀手册》地图里面的“树海”,指的就是位于富士山山麓的“富士树海”。因为这一地区生长的树种单纯,走在树海中每个地方的景观都很类似,再加上地底下蕴藏有磁铁矿,指南针无法正常作用,为登山者指引正确的方向,整片树林茂盛浓密,遮天蔽日,也没有办法用太阳来判别方位。因为种种原因,“富士树海”才会被当成自杀胜地,因为一旦迷失其中,就仿佛走进了迷宫,很难走得出来。每隔一段时间,警方都得上山收尸。
1998年,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的自杀率一下子上升到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峰,自杀人数较前一年陡增8000余人。此后十几年来,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在发达国家中位列第一。在自杀者的男女比例上,男性一直居高不下,占到了整体的70%以上。近几年,日本年轻人自杀的问题开始逐渐凸现出来。据统计数字显示,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人口中,自杀已经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
近来,日本国内出现了众多类似的以征集自杀“伙伴”为内容的网站。网站内容通常是“想在去天国的路上有个伴吗?征集一起自杀的同伴……”之类的话题,通过互联网召集志愿者的事件,在日本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些网站中,既有充斥着各种能够致人死亡的自杀药品邮购内容的主页,也有认为独自默默自杀过于孤独而建立起来的“死党征集”网页。这种类似的“死党征集”的网页大都采用开辟“殉情告示板”的方式征集“志同道合”者。他们常常会通过匿名方式在网页上发帖子,共同策划自杀方案。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一起赴死。
一名多次自杀未遂者回忆说:“我割过手腕,服过安眠药,但均自杀未遂。我不想一个人去死,每天点击募集自杀网站,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接受过精神病医生的检查,但一听到集体自杀的“成功例子”,心里十分羡慕。他说:“如果找到志同道合的自杀者,大概我现在就不在人世了。”
精神病医生分析说:“如果遇到募集自杀帖子,过去不曾选择死亡的人也可能轻易选择自杀。这是集体自杀就不会感到可怕的想法。”关于年轻人集体自杀现象,一名警察指出:“要是一个人自杀,他们怕会不成功。如果有人一起同行,那么就毫不担心了。”在因特网上,网民互不相识,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论死亡,因此难以制止自杀行为。而且,自杀自愿者大多性格孤僻。他们下意识地认为,要去死,希望不是孤独一人,而想找一个同伴。集体自杀事件由来已久,而因特网加速了它的扩散。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认为,自杀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日本文化和历史核心中,本身就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的传统。日本人崇尚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在捐献生命之际,能体验到一种道德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当自杀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对日本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不良文化时,人们对自杀的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就压倒了对自杀者的同情。
后记
道歉不能随便
日本女作家曾野绫子曾对一位常驻日本的美国记者说,日本已经道了歉,不能让儿子替老子做的坏事道歉。对此,旅日作家李长声评论说:“且不说国家大事用父子作比之不伦不类,道歉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各国心知肚明,日本何曾真诚道过歉,倒像是孤儿被众人欺负,委委屈屈,而心里在骂娘。”
在美国生活了24年的日本人高木哲也,曾写过一本书,书名曰《不道歉的美国人,立马道歉的日本人》。在书中,他首先比较了美国人和日本人在道歉这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读来倒也有趣。
高木哲也说,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在道歉这一点上,日本人和美国人大不一样;前者满嘴道歉话,而后者讨厌向人道歉,从他们嘴里说句对不起很难。其实,岂止美国人,大概除了日本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不讨厌道歉的人了。
《朝日新闻》曾刊发一篇通讯,关于日本遗孤在中国的,全文大意是说,吃高粱米长大的男子汉不肯随口说对不起,日本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个在中国长大成人的日本人是按照中国习惯对待日本的道歉。'Zei8。Com电子书下载:。 '
在日本,有歌手伤愈复出,对热情的歌迷们他不说多谢关心,而是说对不起让大家担心了。诚如高木所言,日本的这类道歉话语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意思,不过是作为寒暄用语挂在嘴上罢了。内容是虚的,彼此了然。你随便说说,我随便听听。但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道歉伴随着责任,是别有一番沉重的。岂是可以随随便便的?
其实,正因为清楚日本人道歉好像吃面条一般顺嘴,没有实质,压根不打算负什么责任,世界尤其亚洲才会对日本就侵略战争的道歉不依不饶。事关生命与尊严,难道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吗?所以,请认真对待。
附录
参考资料
1。(日)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
2。《陈光标赴日救灾:废墟中救出妇女》,金羊网—新快报,2011年3月11日。//news。sina。/s/p/2011…03…14/025222108604。shtml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日本大地震受灾民众侧记》,记者曹鹏程,《人民日报》东京2011年5月21日电。
4。《中国国际救援队彭碧波讲述在日本灾区的8天7夜》,中国网,2011年3月23日
//。china。/news/env/2011…03/23/content_22206035_2。htm
5。《零点驰援——中国救援队在日本》,《南方周末》,2011年3月17日。
6。《日本政府公信力跌入低谷 重新站在历史的拐点处》,日本新闻网,2011年4月13日消息。
7。《中国牌诺亚方舟驶向世界》,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2009年12月。
8。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5年。
9。《日本记者提惊人猜测 日本核电站被疑藏有核武器》,《环球时报》,2011年4月15日。
10。岛津洋一:《日本的精英隐瞒了核电站的武器计划?》,新美国媒体网,2011年4月6日。
11。吴戈:《福岛核事故,日本在掩盖核武器吗?》,南方报业网,2011年5月17日。
12。《针对多项交流被取消东京市长:中国做法像黑社会》,新加坡《联合早报》,符祝慧,2010年9月22日。
13。萨苏:《我国驻日记者与右翼分子的三次较量》,《环球人物》杂志,2010年10月。
14。《你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0月18日。
15。《田母神俊雄颠倒黑白奇文节选:日本曾是侵略国家吗》,中国网,2008年11月6日。
//。china。/military//2008…11/06/content_16720689_2。htm
16。孙秀萍:《反华女作家樱井良子为右翼摇旗呐喊》,《环球人物》杂志,2010年10月。
17。《小泉五年毁了东亚和谐》,环球时报,2010年6月12日。
18。萨苏:《与“鬼”为邻》,文汇出版社,2009年4月。
19。小泉孝太郎,维基百科,//zh。wikipedia/wiki/
20。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2010年9月29日。
21。水均益:《日本,听我对你说》,2004年9月,转自联合早报网论坛。
22。《台湾保钓惊心8小时》,南方周末,2008年6月19日。
23。《一次不为人知的华人精英运动》,南方周末,2005年8月4日。
24。《钓鱼岛的国际政治地理——40年保钓那些人与事》,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12月3日。
25。《深沪镇渔民:世代守望钓鱼岛》,时代周报,2010年9月30日。
26。《中国导演耗时十年拍〈靖国神社〉闯入美电影节》,新华网,2009年7月22日。
27。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2月。
28。任景国:《钓鱼岛冲突幕后台前》,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10月19日。//news。xinhua。/world/2010…10/20/c_12679017。htm
29。《钓鱼岛冲突幕后台前》,新华网,201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