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与曾国藩的倡导〃王学〃有极大关系。 

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孟、周、张、程、朱,直到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并把《船山遗书》(特别是其中的史论)当作〃千秋金镜,帷幄珠囊〃来读的。曾国藩在《船山遗书》刊刻之先就大量反复地阅读了能够寻找到的船山著作,尤其对于《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性著作已烂熟于心,多有心得体会,日记中均有记载。在他的推荐与倡导下,一些湘军将领也早在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遗书》之前就已开始研读船山著作,而在《船山遗书》刻成之后更加形成高潮。当然,这批将领也不是仅仅研读船山著作,而且也像曾国藩一样,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广搜博取,以求治国用兵之道,为其军政实践服务。正如郭嵩焘所说:〃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大批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书生〃、〃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从文书、幕僚或中下级军官,一跃而成为统兵作战、独当一面的高级将帅,不少人成为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他们异口同声地赞颂船山、弘扬船山,显然从《船山遗书》中获益匪浅。光绪年间湖北学政孔祥麟说:〃船山所著史论,具上、下古今之识,指陈历代之兴衰治乱,是以咸、同之际,中兴将帅,半湘省儒生,其得力夫之之遗书者皆多。盖夫之知明社之覆,前由武备之废弛,后由兵谋之未娴,故于历代兵事谋之甚详。湘人服膺其书,多明将略戎机,遂能削平大难。〃这就充分说明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将帅们为什么在戎马倥偬的战火中,如此认真地研读、刊刻、提倡、弘扬《船山遗书》的历史秘密。         

第19节: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8)     

通过研读船山著述,使曾国藩的〃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臻于完善,也使他的军功业绩如日中天。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活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种人物,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无不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曾国藩的影响,无不像曾国藩那样去认真地阅读和研究船山学术。 

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作为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因此,在2月17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多睡则略愈,夜间偶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这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却置至一旁,晚上照旧读书不废。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但药疗不如读书,他离开了书的话就是一个废人了。 

这年秋冬季,曾国藩病情更加严重,〃脚肿愈甚,常服之袜已不能人,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大约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太过,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至于此,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在这则日记中,我们既可看到他身体的状况,也可看到他在写作和读书时的投入。在此他虽规定自己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但无法按规定办事。因为不久,扬州阮家送《许周生集》,这是一部他从未看过的新书,拿到手后便难以放下,读就必须从头到尾读完,读的过程又全神贯注。后来湖南王辏г怂徒晁吨芤籽嗨怠贰ⅰ渡惺榇蟠棺ⅰ贰ⅰ队砉奔恪贰ⅰ豆攘荷暌濉贰ⅰ蹲悠咂ⅰ贰ⅰ断骁猜ノ募罚盏胶笏洳荒芤灰幌缚矗渴槎冀衔险娴胤戳思副椤4撕笏治ケ吃垂娑ǖ牟辉亩辽榈某踔裕绦岢衷亩亮恕毒右捉痼稹罚跗滗扑推涓钢锻跸季盼募罚毂蛩搿对茄底搿罚钣笙杉睦吹摹兜涝瘫唷罚毡救怂缎侣邸罚虾P乱胫椤吨型夤沤衲瓯怼罚埔迩闹逗涎羟铩罚跸夹摹锻跎俸资罚阵虼逅凇墩憬啊罚硕鳌豆攘捍笠迨觥返纫慌椤!�

1872年3月2日,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过金陵,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阅《二程

全书》,迎接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身体差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但他接连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近年或做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他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即将息歇时光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他每天读的书就是《二程全书》,希望在理学的探究和修养上,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一条不言自明的道理。尤其是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应如此,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坚持月月学习,日日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学习肯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语录: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

翻译:

人才的高下,主要根据它的志趣高下来确定。志向低獭的人才安于现状,摆不脱世俗陋规的束缚,因而让人觉得越来越卑污。志向远大的人才仰慕古圣先贤,因此一天一天地高明起来,人才的优劣和智愚,就从此开始区别开了。         

第20节: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9)     

立志固然很重要,但立什么样的志则是更深一层次的题,志向的高低决定他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曾国藩深知他自己是靠一种不流于俗的雄心壮志而卓立于群的,因此,因此,曾国藩不仅反复向子弟灌输立志的重要,而且还常具体地指点他们如何立志、立什么样的志。他在家信中说: 

君子立志,应有包融世间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怀,有内以圣人道德为体、外以王者仁政为用的功业,然后才能对得起父母的生养,不愧为天地之间的一个完人.因此君子所忧虑的是德行不修炼,学问不精通.所以,当顽民得不到教化时,他们就深深忧虑;当蛮夷入侵中原时,他们就深深忧虑;当小人在位贤才受害时,他们就深深忧虑;当天下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择时,他们就深深忧虑;这真是所谓悲天悯人啊!所有这一切才是君子所要忧虑的,至于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肚俗之荣辱、贵贱和毁誉,君子从来就无暇顾及。   

二十岁前的曾国藩.其实胸中并没有远大的这样的〃内圣外王〃(

成就自己,就是所谓〃内圣〃;成就外物,就是济民利物,也就是〃外王〃)的高尚志趣。只是在道光十年,其父觉得自己的才质不及儿子,自己所知的尽教完了,就把他送到衡阳汪觉鹿先生处学习了一年。此后,曾国藩眼界大开,助长了一些锐意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又回到本县涟滨书院就读时,得到师长刘元堂先生的欣赏,在刘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国藩痛下决心,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涤〃就是〃涤其旧污之染〃,〃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即告别旧我,走向新生之意。并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他还经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汉兴之初的李斯、陈平、汉末的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乡的巨才伟人振拔出来,用为国家栋梁.他十分自信地在诗中表示: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乡。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   

曾国藩的志趣,也可以从他的治学目的论上边体现出来。每个人治学都有自己的目的,或想跻身仕途,或想发家致富,或想陶冶性情,或想消遣自娱,或想著书立说以警后人。正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曾国藩虽然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官位进而得以升迁的,但他对箝制心智、残害性情的科举制度却贬损有加,他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或叫作进德与修业。在给诸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一方面,他继承了先秦孔子、孟子、墨子的观点,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使自己成为〃贤人〃、〃君子〃以至〃圣人〃。一方面秉承宋朝朱熹之学说,主张读书要〃明天理〃。从孔子到朱熹,都反对为个人消遣和利禄名誉读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拘于朱熹的〃性命〃、〃道德〃空谈,而继宋朝陈亮〃经世致用〃之说,认为读书大可报国为民,小可修业谋生,以自卫其身。因此,可以说在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上,曾氏是在继承古代各种观点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客观、切合实际的新的读书观。首先曾氏明白表示自己读书不是为荣辱得失,而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卫身谋身是人最起码的生理需要,它与追求功名利禄有着本质的不同,曾氏是反对为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而读书的,因此他认为读书又以报国为民为最终目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然时至今日,也还不乏读书为混文凭之人,读书为混官做之人,读书为时髦、为装饰之人,总之是为一体之屈伸。         

第21节: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10)     

为一体之屈伸而读书者,虽有所成,但只会小;为报国为民而读书者,虽路途远,但必将成其大、立其功。由此,我们想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帽起而读书〃的壮语。周恩来有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美名于世.足以让后人世代睹仰,因而成为一代伟人。曾国藩的进德修身的延伸便是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其明哲保身的思想依然存在。但是他能够提出读书的最远目的是报国为民,已实属不易。 

正是抱着这种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志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基本人生信条,曾国藩才从一个〃朝为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