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急于想拜会孔子,而孔子呢,偏偏就不见,孔子讨厌阳虎这个人。孔子17岁的时候,他去出席季氏家里的宴会,作为管家的阳虎见少年孔子贫寒微贱,便拒之门外,使孔子第一次遭到了社会权贵们的冷遇,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孔子有名望了,阳虎刮目相视,但孔子却看不起阳虎。阳虎多次见不到孔子,十分着急。如何才能见到呢?他想了个鬼点子:先托人送孔子一只烧烤好了的小猪仔,按当时的礼节,孔子受礼后,必须去回拜阳虎,这样就可以见到孔子了。孔子知道这是计谋,回拜的日子选定在阳虎不在家的时候,这样既不失礼又可以不被阳虎纠缠。不巧,孔子在路上却与阳虎相遇了。阳虎傲气十足地对孔子说:“过来,我给你说。”他质问孔子:“有的人很有学问和治国主张,却坐视自己的国家混乱还算得是仁爱吗?”孔子默而不答。阳虎代替孔子回答:“这怎么可以呢?”孔子仍不开口,阳虎接下去说:“有的人想从政做官而又屡次放弃机会,这算得上聪明吗?”阳虎故意刺激孔子,好让孔子开口,孔子照样沉默而不答。自讨无趣的阳虎代答道:“这怎么可以呢?你要从政就别失掉机会,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淡淡地回答道:“是呀,我是会出来做官的。”
孔子一生所做的两件事(2)
孔子答应要做官,但没有答应要去阳虎手下做官。4年之后,孔子在鲁国步入官场,51岁时当了“中都宰”(县长)。据史料记载,他在中都颇有政绩,成了其他地方官员学习的楷模。因名播一时,在52岁时进入朝廷做官。先是管了一年工程,后来当了大司寇,专管司法,地位很高,与鲁国三家世卿贵族同列。这时,孔子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好景不长,在他55岁时,便失势下台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孔子在台上时,主张以武力拆毁季氏等三家大贵族在他们各自领地上的城堡削弱贵族的实力,以加强国君的力量。这一举措,刚开始还行得通,硬是拆毁了一个贵族城堡。往下,则行不通,遭到了大贵族及其家臣的武力反抗。孔子失败了,而且得罪了大贵族,自己的官位当然岌岌可危。正在这时,鲁国的邻国即齐国趁机搞美人计,给鲁国国君送来80个美女组成的歌舞队,还有120匹良马。目的是让鲁国的统治者沉溺美色,玩物丧志,以便有朝一日成为齐国的阶下囚。鲁国的统治者不知邻国在用计,以为是友好的表示,收下美女和良马。果不其然,收受者上当了,酣醉在温柔乡里,三日不朝。
孔子看到这种情形对鲁国的统治者太失望了,深深感到在鲁国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必须离开鲁国,到别的诸侯国去宣传、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于是,年过半百的孔子和自己的一些学生离开了鲁国,不远千里,先后去了6个诸侯国。可惜,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在外流亡了14年,始终没有一个国君启用他。
在流亡期间,有时断粮,他和他的学生只好饿肚子,以致饿倒了的学生站不起来;有时遇到危险,别人要加害于他们,生命危在旦夕。每当遇险的时候,孔子总是镇定自若,不改初衷,勇敢地同困难和恶人作斗争,终于化险为夷。
孔子希望求仕行道,不辞劳苦而奔走四方。自己也知道,这样努力未必能够得到成功,但他又不甘心自己的政治主张化为乌有。他的这一番苦心并不为世人所理解。有的人讥笑他不识时务,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有的人骂他是失去了主人的“丧家之犬”。一位老农民认为他这是徒劳的,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去耕田种地,因而对孔子产生厌恶,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位装疯的贤者警告孔子:“过去的事不堪回首,未来的事谁也不知道,你忙些什么呢?你算了吧,眼下的情况你还未看清楚,求仕从政的人多危险呀!”孔子想与这位贤者交谈,可是,贤者讲完就跑了,“不得与之言”。孔子的学生子路向两位隐者问路,隐者不给指路,反而教训子路说:“天下到处都像洪水一样乱糟糟的,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着孔丘去改革社会,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个社会。”子路把隐者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依然说道:“与山林鸟兽生活在一起的隐者是不可以同群的,我不和那些社会改革者在一起和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道,我孔丘何必参与改革呢?”
孔子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不管别人怎样讥笑议论,也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他都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自强不息。孔子69岁时回到了鲁国,但他仍不悲观,把残年余力用在教育和文化古籍的整理工作上,通过这些以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并寄希望于青年人。
他的晚景并不美好,妻子、儿子、得意的学生相继去世了,几乎成了孤老头子。一代哲人在他73岁那年病倒了,别世前一周的早晨,他扶杖倚门,自吟自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歌罢临窗而坐,说:“我将要死了。”果然,“寝疾七日而没。”在于丹眼里:孔子是一个朴素而温暖的长者,他不爱说话,有次他上课时感叹:“予欲无言”,我想不说话了。学生问,老师你不说话,“小子何述焉?”我们转述什么呀?孔子淡淡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就是这样重身体力行,胜过言传。
孔子一生二事,一个是奔走各国,一个是教书育人,结果他这三千学生中出了七十二贤人,传播取得成功,育人结出硕果,孔子死后三百年被汉武帝封为万世师表。
孔子仁者爱人(1)
热心从政的孔子,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终于受到鲁国国君的重用,成了朝中主管司法公安的首脑人物,官高位显,与公卿贵族同列,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努力指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里,像孔子这样有地位的达官贵人,一般都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瞧不起卑贱的奴隶。但孔子却不这样。
有一次,他办完公事退朝回家,听说自己家中马厩失火了。这时,他不问马匹是否烧死了,也不问家里的财产受到多大的损失,而首先关心的是看管马厩者的安全问题。他急切地问:
()好看的txt电子书
“伤人乎?”
在那时,看管马厩的人多半是奴隶或者是农奴,地位极为卑下。在一般统治者的眼里,奴隶和农奴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不把他们当人看,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被任意杀害;没有独立的人格,可以被赶到市场上去买卖。因此,统治者总是轻贱奴隶,谁也不去关心他们。孔子却不同,他关心看马厩的人,这就说明他是把奴隶一类的卑贱者当人看的。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高贵者是人,卑贱者也是人。
孔子为什么要关心地位卑贱的看马人呢?这与他的思想和道德主张有关系。孔子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爱人”,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口号,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听到了人道主义的呼声。孔子说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人的意志是不可听人摆布的。这是人格的体现。孔子已经有了人格的意识,注意到了人的平等。既然是人,就应受到尊重,就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尽管地位有高低,人格没有高低。孔子讲的爱人意思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明乎此,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要对养马人采取关怀的态度。
在孔子之前,也有人在提倡“仁”的思想,但那种仁在内容上是狭隘的,仅限于家族内部亲者之间的爱。子爱父,父爱子,弟爱兄,兄爱弟,如此等等。这是从血缘关系的角度讲爱。孔子的仁爱思想则与此不同,所爱的对象超出了血缘关系的家族范围。他也主张爱自己的亲人,同时又主张爱非亲着。他一方面主张爱有差等,(先爱亲人,然后才去爱别人,给予的爱心有多有少),另一方面又主张“泛爱众”。一个“众”字,说明孔子提倡的爱人是要爱一切人,包括农奴和奴隶在内,这种仁爱思想具有人道主义的性质。
孔子还专从人己关系的角度去讲仁,含有助人的意思,成了一种处理人己关系的道德原则。一事当前,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兼顾人己两个方面,不是只为自己打算。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在事业上得到成功,也要帮助他人得到成功;自己想显达于社会,也要帮助别人显达于社会。这里强调的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利他精神;所反对的是只顾自己,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事也不肯做的利己主义。
孔子呼吁“仁者爱人”是有针对性的。在那人吃人的社会里,谁没有得到社会的爱护?当然不是统治者,而是被统治者,所谓“爱人”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发一点善心,把他们当人看,不要加重对他们的剥削压迫。孔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贪欲,反省自己的过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那时传统的道德规范。孔子希望在位的统治者都成为“仁者”,具有恭、宽、信、敏、惠的美德。这五种美德对统治者是非常有好处的:“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泽足以使人”。
“仁者爱人”并非空洞的口号,有实际的内容。孔子要求统治者关心民间疾苦,“博施于民而济众”,即把自己多余的钱财拿出来帮助缺衣少食的“民”,让“众人”得到好处。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社会的分配问题,认为当时的贫富悬殊极不合理。他说,社会财产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平均分配,社会就安宁了。如何平均呢?“博施济众”便是一法。均财富,损有余,补不足,让百姓得到实惠,这才是“爱人”。
另外,孔子还主张“节用爱人”。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金如土,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们所消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不用说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他们的花天酒地要以百姓的“啼饥号寒”为代价。统治者的奢侈就是百姓的灾难。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便提出“节用爱人”的问题。只有“节用”,克制统治者的贪欲,才能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样就等于爱护了百姓。可见,“节用”就是爱人;反之,奢侈则是害人。
孔子仁者爱人(2)
孔子主张“使民以时”、“不误农时”,这也为了“爱人”。在孔子的时代,一家一户的小百姓每年要无偿地为统治者服劳役,而且农忙时节也要服劳役。这样,严重影响了耕播和收获,给千家万户造成了损失。孔子并不反对服劳役,但反对在农民大忙的时候抽走劳动力,在孔子看来,作为统治者,做事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百姓服劳役必须是在农闲的时候。
由上可知,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是在对苦难中的百姓起保护作用,维护着百姓的实际利益,在为百姓讲话,抑制统治者的贪欲。这个主张意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具有社会的进步意义。
“仁”是一种美德,同时还是人的一种本性。在孔子看来,正因为人有这种美好的本性,人才不是动物,所以孔子说:“仁者人也”。这里,孔子从人性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仁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