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率椤洞笸郎钡钠鹪础罚he Origins of the Final Solution: September 1939…March 1942)讲述的就是德国人如何到达普遍接受“灭绝犹太人为正当行为”的过程。大屠杀不可能由希特勒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只由纳粹冲锋队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强迫德国人去完成;只有德国人都平静自然地去杀犹太人,视之为当然,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才可能实行。
犹太人在历史上承载了许多恶名,他们被视为吝啬、贪婪、冷酷、唯利是图的高利贷者,反犹情绪在逐代强化中,成为政治正确的事情。就是轰动江湖的梅尔·吉布森投资、导演、编剧的影片《耶稣受难记》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也隐约把耶稣受难的责任归罪给犹太人。
希特勒的大屠杀就借助这种由来已久的反犹情绪,只要是德国人讨厌的特质,就把它宣传成是犹太人所特有的。在这些被强加给犹太人的特质中,克里斯托夫注意到两个性质相左的定语:自私的逐利者和共产党员。从理论上看,这两类人是完全不相容的,但纳粹宣传都让他们由犹太人扮演。以严肃思考、逻辑推理见长的德国人,并没有任何人质疑这个矛盾。因为“犹太人就是坏人”这个谎言已经成功地占领了德国人的大脑,成为不言自明、毋须证明的前提了。就像“乌托邦”的信徒相信卫国者是黄金构成的一样,德国人相信了犹太人是由地球上所有的坏元素构成的。
终于,屠杀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种族灭绝行动在1941年成为德国人毫不怀疑的集体意志。在离焚尸炉不远的歌剧院,德国的知识分子优雅从容地聆听贝多芬的《合唱》,感受着贝多芬“百千人类,终成兄弟”的悲悯情怀。
千万不要说,你比这些德国知识分子更聪明,更不容易被欺骗,说不定,你坚信的很多东西,就是谎言。
虹桥书吧WWW。HQDOOR
第6节:苛刻是批评本色
苛刻是批评本色
在拳击比赛中,尤其是十二回合的职业拳击,选手的眉骨一带是最容易受伤的,那个部位,皮薄、无肉、骨硬,被对手的头一顶,甚至是拳风带到,往往就会开一个血口。只要出现这种状况,对手的策略就会像大白鲨一样,集中所有的力量攻击这淌血的伤口,让它变得更大、更深、更痛,以期摧垮斗志,获得最后的胜利。而那浴血奋战的那位,如若能把比赛坚持到终场锣声,在意志力上,似乎更能搏得观众与裁判的钦佩。这种场面使拳击比赛看来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这也是许多人反感拳击运动,甚至有些国家一度禁止拳击运动的原因之一。但现在认为这是勇敢者的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它需要的力量、策略、耐性都非同寻常,而且,拳台上的“杀手”,在现实中可能是一位温柔的“圣人”,像阿里一样。
从反感到欣赏,是不是人变得更残酷了?
不是,那是因为人们知道,所有的“血腥”攻击,都是发生在规则的范畴之内,感到不支的选手,可以认输放弃,裁判也可以中止比赛。这和我们走在街上,看到有人眉骨上有伤,就给他一拳,打到他服输,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竞争,你的对手都只会看到你的缺陷、攻击你的缺陷;你的对手就是你的批评者,苛刻就是他的本色。
苏格拉底讨厌政治,他认为政治中无公义可言,当政者无疑要一味说自己的好,而反对者却只会说执政不力的地方。这种情形一直发生到现在,将来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今年(2004年)是美国总统的选举年,我看到一款电视机的广告辞是:买液晶电视,看总统选举。四年一度的“攻击”与“防守”盛大娱乐开演了。比拳击比赛的趣味性高多了。
观摩了几次选举,就会发现,有些戏码是会固定发生的,在选举攻防之前,双方都会表示,这次选举将会是“良性”选举,没有苛责、没有丑闻、只会赞美对手的优点,让选举起到“净化人心”的作用。当然,谁都像苏格拉底一样不会相信这些,大家还是能如期看到苛责与推诿、自夸与嘲讽、丑闻与更大的丑闻,情势诡谲、跌宕起伏。人心当然没有因此净化,但也不会因此被污化,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场规则许可的比赛,所有的攻击都围绕着伤口。双方都只说出了事实的一个层面,而观众们,当然可以接触到事实的两面,从而判断出谁更为优秀一些;或者,谁坏的程度少一些。违犯规则的结果将是致命的,即使是尼克松那样了不得的人物,在反对党的办公室里装窃听器,结局也只能是充满羞辱地退出政坛。
一个不会攻击对手伤口的拳击手,会受到观众的嘲笑;如果不允许攻击伤口,看则和气,但也不会有精彩的比赛,也根本产生不了阿里那样的伟大拳手。而美国的一位评论家的判断在这里也值得推荐:股票指数上涨、失业率下降、经济成长率增加,这些对反对者的打击才是致命的,这些数字不好看,就等着被反对者撕成碎片吧。从这个角度看,也只有苛刻的反对者、批评者,才能让人戒慎恐惧地把事做好;同一个逻辑,批评者温柔可亲,就不必太认真做事情了。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7节:灵性流亡
灵性流亡
犹太人在现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经商天才,能从任何生意中挣得利润。罗曼·波兰斯基在他的电影《钢琴师》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同被送往集中营的前一刻,依然有不幸的犹太商贩向不幸的同族兜售糖果,赚取惊人的暴利。作为一个犹太人,波兰斯基恐怕对自己所属民族的一些特性体会特别深。
犹太人并不是从来就具有经商天才与爱好的,事实上,他们被迫学会了这项技术。犹太人原来几乎全是农民。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失败后,在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捣毁,犹太人多数被掳获。在此后的流亡的过程中,犹太人却在巴比伦那里学会了经商技术,而且成为专家——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流亡固然不幸,新知识与新技能却是丰富自己的重要收获。不流亡,就接触不到巴比伦迥然不同的商业技术。当然,这不能理解为被敌人掳去是件好事,只是为了表明,时空的突然转换、熟悉氛围的完全消失,能逼迫人做出艰难的转变,从而迎来命运的转折。
任何动物都相当具有惰性,对熟知环境有迷醉式的依恋,而相当简陋的物质及知识供给,都可以让人忍耐下去。所以“流亡”的状态的出现,从古至今,都有被外力强迫的因素在。
在结合了大量犹太人历史的《旧约》中,“流亡”也是一个重要主题,从中也可以看到“流亡”是人的本性所憎恶的。在《出埃及记》中,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找到自己的神应许的“流奶与蜜”的土地;几十年在野地里流浪的过程中,以色列人一碰上难题,就会冲着摩西大发怨言: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法老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的旁边,吃得饱足;你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我们全会众都饿死啊!
只要有个肉锅,当奴隶的现状可以坦然接受;而只要饿几餐,再自由的“流亡”,也会引起普遍反感。自由的价值远远高于奴役,这是个常识,也无须论证了。可是奴役的状态仍旧为许多人所选择,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自由的状态需要某种程度的“流亡”。
《新约》中的许多元素都是新的,可是“流亡”主题还是一再出现,而且被赋予了传播学上意义:那些被驱散的人,流落到各地,宣扬理念。《使徒行传》当“流亡”的价值在长期的事件中凸显出来以后,“流亡”逐渐成为主动追求的状态,“流亡”状态也多数是在精神领域内的“灵性流亡”,从“埃及”走到“流奶与蜜”之地,全然都在自己每天的一念一瞬,在自我挣扎中完成,也许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绝不会少于摩西在野地里花去的几十年吧?
曼德拉说他在长期的牢狱之中,有一项重要心路历程——要为这种“灵性流亡”找个例子,这个相当合适——曼德拉入狱之前,脾气暴躁,在狱中,他发现这样只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对立,不可能争取到一丝一毫可用的资源,于是决心彻底更改。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种改变的艰难程度,因为一个被不公正惩罚的人,完全有理由放纵自己的愤怒。可曼德拉偏偏从可供寄托的惯性中开始了“灵性逃亡”,最终,这个人在狱中赢得了全世界——包括曾经暴力对待他的看守。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中,来宾就包括他的两个狱中看守。别人不解这个邀请时,温和的曼德拉说:如果我不能包容曾经仇恨我的人,那我的牢不是白坐了吗?
我们的惰性是不是大得一定需要被关在牢里,或被人驱赶,才能开始自己的“灵性流亡”?但愿不是吧。
虹桥门户网WWW。HQDOOR
第8节:逃城的设计理念
逃城的设计理念
不夸张地说,对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文本,应该是首推《圣经》,一个西方人,无论是不是基督教徒,思维、判断都会受到其无形的暗示。在西方的阅读者当中,对《旧约》不喜欢的人不在少数,总是认为它过于严厉、毫不留情,着眼点在“罪与罚”,而不像《新约》,着眼于“罪与恕”。这种观念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忽略了《旧约》的史料中已经有许多宽容的元素,不然的话,它也无法演变成《新约》文本了。
一个必然以铁血手段报复仇敌的民族,在他们的律法中,专门留有条文体现赦免、宽容,这才是有趣的地方。
【若遇见你仇敌的牛或驴失迷了路,总要牵回来交给他。若看见恨你人的驴压卧在重驮之下,不可走开,务要和驴主一同抬开重驮。】《出埃及记》
牛和驴的生命都高过人的恩怨,这个要求也许太超现实了,只是一种道德劝说。
在记录了人口统计、财产分配的《民数记》中,却有硬性指标要腾出土地建立“逃城”:
【你们过了约旦河,进入迦南地,就要分出几座城,为你们作逃城,使误杀人的可以逃到那里。这些城可以作逃避报仇人的城,使误杀人的不至于死,等他站在会众面前听审判。你们所分出来的城,要作六座逃城,在约旦河东要分出三座城;在迦南地也要分出三座城,都作逃城。这六座城要给以色列人和他们中间的外人,并寄居的,作为逃城,使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
这里就是将“恩怨有度”上升到了律法的高度,逃城里的人如果出了逃城,报仇的人就可以杀了他们,而在逃城之内,生命权高于一切。
这也许是对罪不当死之人的一种保护制度。在《士师记》中,却有对“当死”之人,存一念之慈的故事。以色列利未族的一个人带着他的妾行经以色列便雅悯族所属的基比亚时,这个妾被便雅悯人终夜轮奸致死。此人【到了家里,用刀将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的四境。】将他的冤屈诉之于众。以色人于是发兵四十万问罪,要求便雅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