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醉回七九当农民-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求(别的娱乐活动也没有啊)。”
  正文 47。“正月初七补大年”
  开饭了,是羊肉胡萝卜馅的饺子。正吃饭间,三姐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就跑过来了,后面跟着三姐夫马柳平。一进门,他们就申明已经吃过饭了,只是过来坐坐。
  三姐一坐下,就咋呼开了:“五儿,你在咱村里现在威信可高了。有多一半人家靠你的蚯蚓喂鸡发了财,大家都把你当财神看呢!你知道村里的人怎么教训小孩?”她放粗嗓子装做男人样:“好好学你五儿叔,人家又能考上大学,又知道怎么挣钱,别一天老是傻吃、傻喝,像个呆子似的。你三姐夫也跟着沾了你的光,先是代理大队长,马上又入了党。也抖起来了,当了官了,我说的话,他现在有时也敢吱吱唔唔的。胆子变大了!”三姐夫白了她一眼,大家看见都笑了。我马上就想起村头的一幕,哑然一笑。
  我问妈:“大姐和二姐正月里来过没?”
  “腊月里她们都来过。我告诉她们,你过年不回来,让她们到了初七,一家人再都过来。”
  “正月初七补大年”。初七,在我们这的习惯中仅次于正月初一和十五,也算比较重要的。这一天,大姐和二姐全家都到:大姐家五口人;二姐家四口人。吃饭时,按照我们这的老规矩,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桌的,无论你这个女人在外面地位怎么样。我、爹和三个姐夫盘腿坐在炕上的小饭桌旁,桌上是四凉、四热、四个碗十二个菜,代表一年四季,酒是老白汾。我看着丰盛的酒菜,心里暗暗高兴,这近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家里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啊。
  酒至半酣,开始闲拉呱起来。我问三个姐夫:“过了年,姐夫们有什么打算?”

()
  大姐夫叫刘珠,三十岁。他先开口:“去年光喂鸡和猪就挣了三、四千块。咱有钱了。过了年,先修上一院三间的新砖窑,赶秋里住进去,美美的活上几天,让你大姐也享享福。她跟上我尽受罪了。吃没、吃穿,净动弹一天还得管那三个孩,受死罪哩。”
  二姐夫叫马林,二十八岁。他的意思和大姐夫一样,先修一院砖窑再说。有钱了,先享受了再说其他的。
  三姐夫的意思简单,听我三姐的,他怎也行。老大、老二一起骂他滑头,就会讨好老婆。
  我考虑了一下,说:“修一院房子也挺好的,你们看能不能就修到鱼湾这村来,交通也方便,比你们住山上要好多了。大家在一起,有什么事也能互相照应着点。”
  我知道一个农民有了钱,最大的愿望就是置房、买地,这也是老祖宗们多少辈总结出来的经验。置房买地既说明自己发了,又能给子孙留下一份家业,同时地里还能年年有收入。现在地是国有的,不让买卖。就只剩下置房了,至于以后怎么扩大再生产,就不管那么多了。要不怎么叫小农意识。这也是多少年历史的局限束缚了他们。只能慢慢引导,一时半会是无济于事的。再说现在修一院房也就是一千多块钱,只占他们去年所挣的四分之一,有条件住好为什么不呢?况且国家这会的政策连个人开小饭店都不让,更别说办公司了,有钱你也没地方去投资。
  “我是这么想的,”我继续说,“修房最大的开销就是砖,如果我们在一个村子,自己开一个砖窑,这砖上的开销就少了许多,以后人们收入多了,家家户户修房的也多。也都得用砖啊,说不定这砖窑上也能挣不少钱呢!还有就是,几家到了一块,这各家的鸡和猪就可以集中起来喂养,既能节省不少劳力,也可以形成一个规模,让人家收鸡蛋和收猪的就不用多跑路,价钱也能多买点。”几个姐夫点了点头,“我们回去先商量一下。”
  进入八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各地各种建筑需要大量的建材,水泥、钢筋、砖等首当其冲。水泥、钢筋咱是插不上手,不让你办厂啊,这砖老百姓自己用,国家是还允许办砖窑的,前提是不许雇工,但一两年后政策就放开了,咱们先占个地、创个牌子,等待时机。要搞个队办企业生产水泥、钢筋也没那么多资金,暂时是不行的。得想其他路,个人有政策限制不能发展,咱就先把大队的集体经济搞上去。作为一个先知先觉近二十年的人,心胸要放得广一点,不能老惦记自己的几个亲朋好友,那就太小气了,也成了典型的小农意识。
  “三姐夫,你现在也是咱大队的主要领导干部了,咱们现在有什么队办企业?今年准备怎么发展。”我问三姐夫,得摸摸底。
  “嘿,咱大队能有什么企业,就喂几头大牲口。去年队里光景好一点,年底分红后帐上还余一万多块钱。就这在全公社也是一流的大队。李家村去年还是‘三欠’大队。”
  “‘三欠’?”我有些听不懂。
  “‘三欠’就是集体欠外单位的、欠外面个人的、欠自己大队社员的。咱们比起他们,就像天上活着一样。”三姐夫有些自豪。
  “这不行,还得再发展。”我对三姐夫说“你跟咱们的支书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到SZ市先跑一趟,成立个公司,卖咱们的东西给XG人。”
  “SZ在哪儿,咱们有什么东西能卖给人家XG人的?”三姐夫有些疑惑。
  “SZ在咱们国家的南面,紧靠着XG,我们可以把咱们的鸡蛋、猪卖给他们。咱们的鸡蛋和猪都不是喂的饲料,那是正宗的无公害、不含激素的天然绿色食品。”,过去卖了卖不了先占块地再说,不要到了后面挤都挤不进去,都让外来户占了便宜。
  “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啥叫无公害、不含激素的天然食品?”大家把我说的不知所以。
  晕,我倒忘了这都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别说他们不懂,就是现在的食品专家,也不见得了解多少。喝了几盅酒,就忘了自己是从那来的。以后得少喝酒了。喝多了夹着的尾巴都露出来了,别再喝醉穿越到五十年代那就更惨了。
  正文 48“。闹红火”(1)
  “闹红火”,是我们这儿农村的传统习惯。
  每年过了正月初七,所有的村民们自觉自愿地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全都被席卷进来。人们通过载歌载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真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闹红火”是一个村庄和睦兴旺的象征,丰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证。所有的人家都在为秧歌队来自家院拜年准备吃食,借此机会夸耀自家的日子过的好,有的人家因为这一次的招待就能引来许多媒人上门,给自家的儿子找个好媳妇。因此就是最穷的人也要把平时节省下的好东西花生、瓜子、干红枣等招待秧歌队。有的秧歌迷甚至迷到老婆有病、孩发烧也顾不上,只顾自己红火热闹,。好象人们受苦挨饿一年,就是为了能快活这几天。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闹红火”就作为“四旧”被革命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革命化的春节。那些年提倡“吃吧饺子就大干”,从正月初二开始,就把人们赶上农田冬季基本建设工地,刨开冻土闹革命。那几年,把爱闹秧歌的人憋屈得。。。。。。
  现在好了,政策也松动了,人又可以挑起伞、穿上彩衣、拿起扇子,敲锣打鼓扭起来哩!
  初八早上刚吃吧饭,村里的支书胡云珍就和一个爱闹红火的老汉爱喜上门请我出门挑起伞来和大家一起闹红火。
  “我挑起伞唱秧歌?这可不行,我哪会唱秧歌?!”我马上拒绝。开玩笑,这不是让我丢人吗?我什么时候唱过秧歌,听秧歌倒还能凑乎。
  这唱秧歌在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活儿,即兴编词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啥编啥、随编随唱。伞头在任何场合不能演唱社会上流传的现成秧歌,甚至不能重复自己唱过的秧歌,否则观众就不买帐,说你在吃剩饭、没出息。简单一句话:现炒现卖,不吃剩饭。而这即兴秧歌,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准,二是快。所谓准就是要求针对性强,唱出特点,唱出本质和人们的心声。见东说西抓不住特点,所答非所问、似是而非都不算好秧歌。而快就要求更高,一般从准备到开口只能在几十秒内,时间一长观众就会喊倒彩。这种创作过程又是在紧锣密鼓声中、众目睽睽之下,连观众也都为你提心吊胆,实在非常不容易。这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还要有敏捷的思维,更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好秧歌手,没有十年、八年的工夫是出不了山的。
  “你看、你看,我就说人家大学生的架子大,咱哪能请的动?!你还不信,这不连你面子也不管用了。”爱喜老汉夹枪带棒给了胡云珍一顿埋怨。
  “不是我不给大家面子,”我连忙解释:“我确实不会唱秧歌,这和平时写东西不一样。它要张口就来,我哪有那急才?!唱不好就丢了咱村的人。”
  “这不怕,平时对歌有爱喜老汉呢!他不会唱现在的时髦词,你事先遍上几段记住就行。你是咱村的大文化人,有你出场谁家也不敢小瞧咱。!”闹了半天,是把我当幌子用。
  “话说成这了,五儿,你就去吧。会不会的无所谓,正月里闹个红火,一年通顺,也保个平安。”爹在一边开口了。
  还能说啥,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初八一天的紧张准备,初九鱼湾大队的秧歌正式出门。婆姨女子穿戴的花红柳绿,老汉后生们打扮得整整齐齐。妇女一律粉袄绿裤、长彩带缠腰、手拿扇子两把;男人统一上黑下蓝、腰缠红绸或拿一把扇子。我和爱喜老汉左手一个响环、右手一把红罗伞走在队伍的前面。惊天的锣鼓响起来,闹红火的秧歌队出台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按照惯例,秧歌队先到观音庙拜观音。这是爱喜老汉的活儿。秧歌队扭了一会,他止住锣鼓开了腔:
  “锣鼓打的将军令,
  观音老母在上听,
  你老人家显一显灵,
  保佑全村人安宁。”
  接着是送瘟神:
  “闹吧秧歌送瘟神,
  这是以前的老规程,
  纸船明烛你起身,
  全村人口都安宁。
  ………
  考究病魔细摸底,
  全是瘟神在捣鬼,
  惹得人人讨厌你,
  早些把你发送起。
  
  白面贡献猪羊肉,
  打发瘟神上了路,
  坐上船船顺水流,
  一直流到天尽头。”
  (对不起大家,昨天中午上传后,我嫌电脑运行速度慢,用优化大师处理了一下,干脆电脑罢工。这一章是借用别人电脑写的,估计明天重装系统就好了。现在连光驱也打不开。原谅!!!)
  正文 49。闹红火”(2)
  下午,路程最近的李家村秧歌队到了村口。
  我们这的风俗习惯,正月里闹红火,村与村之间的秧歌队都要进行互相交流——“转村子”,一是为对方祝福,二是为炫耀自己村的富裕,同时也是两家秧歌队伞头把式的较量。村与村之间的秧歌交流,礼仪较为隆重,一般是由演出村向对方呈送贺贴,如“某某大队,喜闻贵村人寿年丰,值此新春之际,送上一班秧歌祝贺”之类。由对方发请帖邀,请别人者极少见,民间认为不能要求别人来恭贺自己。对方如收到贺帖后就得积极准备,诸如礼物(旧时为二斤粉条,二斤酒之类,现多为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