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战三千里-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强压住心头怒火,摆一摆手道:“你出去吧,明天我会派人送你回义州去。先生雄才高论,留在我这里实在是委屈了啊。”袁坤仪书呆子劲上来,还要再说,李应轼忙扯住他衣角,好言宽慰,拽出厅去。 
听了袁坤仪这番说辞,众将兴致大减,李如松环顾厅下,冷笑道:“刚才袁先生满嘴的仁义道德,你们这些领兵打仗的人都听呆了吧。如松虽然愚顿,却也知这仁义之师的典故,今日就不妨给大家说说,以解惑疑。 
“这个典故出在春秋战国时候,讲的是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军已经安排好阵势,可楚军还没有渡完河。 
“宋国军队中的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不爱惜自己军队士兵的生命,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宋襄公笑道,君子的话是不会错的,你读书少,哪懂得以德服人的道理?于是等到楚军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3天后就死了!” 
众将听到这里均是哗然,面露不信之色,祖承训忍不住问道:“大帅,这故事是真的吗?那个宋王绝对是个蠢货,怎么可能发生这么可笑的事情呢?” 
李如松看着他微微一笑:“这故事可不是我编的,确有其事,等回头我让李参军找那本书给大家看看。所谓师,是指军队,军队是用来杀人的,前面加上仁义二字,那就是一支讲仁义的杀人军队。既要杀敌又要对敌人讲仁义,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么?” 
说到这里起身道:“诸位请看!本帅这杯里装的是什么?”大伙一齐抬头看去,面上都带着疑惑之色,谁都不敢接口。半晌,李如梅迟疑道:“大帅这杯里盛的是酒啊。” 
啪的一声脆响,李如松突然振臂将酒杯摔碎在阶前,惊得众将纷纷站起,不知所措。只看李如松哈哈大笑,长吟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举步走到厅堂中间,呛啷拔剑在手,横在胸前道:“这杯中是血,匈奴血,倭贼血啊!” 
“吴将军!” 
“末将在!” 
李如松快步走到吴惟忠面前:“站出来,给大家看看你的伤口!”吴惟忠昂然出列,劈手将上衣剥去,只见他胸前缠着厚厚的绷带,鲜血隐隐渗出。 
“这伤口是怎样来的?” 
“回大帅,是末将率部攻打牡丹峰时,被倭人火铳子弹所伤。” 
“那你是怎么对付射你的倭寇的?” 
“把他们用炮轰了,一个没留!” 
“嗯,既然敌人用火铳射你,你也当用火铳射还他啊,用大炮轰击,胜之不武吧?” 
“嘿,照大帅这么说,倭贼若是放下刀枪比猜拳行令,谁猜赢了就得这座山峰,咱们也需照此奉陪吗?打仗是拼命的勾当,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什么胜之不武,胜就胜了,败者只配用脑瓜去啃泥!” 
“好样的!理当如此!”李如松赞许地点了点头,又向前走了几步,看着查大受道,“查将军,你在南岸以3000兵截杀小西行长,自损800,却狂斩倭兵2000余人,这等辉煌战果,你是如何取来的?” 
“回大帅,末将率兵趁倭贼竞相躲避我军炮火,首尾不顾之际,突然自旁杀出,敌军措手不及,队伍大乱,我军莫不以一当十,弓箭齐放,奋起挥刃,6000余敌军斗志全无,只想逃跑,所以我军斩获极重!” 
“你为何不等倭军过江后列队整齐再开战啊?偷袭人家,不怕有损我天朝大军的威仪吗?” 
“兵法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近待远,以逸待劳。我只知奉大帅将令,按兵法行事,我天朝大军的威仪是靠战胜敌人得来的,可不是婆婆妈妈的画鬼符求来的!” 
“很好!说得好!”他又向祖承训道,“白天与倭兵血战,各门攻打激烈不克,你是怎样一举率先攻占城门的?” 
“赖大帅妙计,末将统领本部军马扮成朝鲜友军,趁倭人轻视之际,一举攻上城去!” 
“嗯,虽是我面授计宜,也亏得你悍勇异常,只损折了百十人就攻上含毯门,很好。不过,倭贼怕是不服气啊,说不定背后正骂咱们不敢堂堂正正地和他们作战哩。” 
“好么,就许他们躲在城头居高临下地打咱,不许咱们用计攻城?若论堂堂正正,倭子们怎么不敢把队伍拉出来和咱们野战呢!” 
“当然不敢,因为当时咱们人多嘛,哈哈!” 
李如松大笑着返身回坐,又道:“诸位,本帅再问一句,今日攻克平壤,流血打仗、冒死冲杀的是谁?” 
“是我们哪!”众将齐声应道。 
“不错!两军对阵,殊死拼斗,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得靠勇猛和谋略,而不是假道学。战争是残酷的,杀掉敌人,保存自己,这就是我们武人的道德!我们不但要取得胜利,还要活下去!当我们饮着敌人的鲜血庆功时,那才是我们功德圆满的时刻!” 
李如松说到这里看了一眼众人,接着说道:“今天,我最高兴的不仅是攻克了平壤城,还在于攻打这座坚城时,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我们用智谋麻痹了敌人,用勇猛打败了敌人,当我们踩着倭贼的头颅高歌畅饮时,谁敢说这样的胜利是不道德的呢?这样的胜利,是光荣的胜利,是伟大的胜利! 
“作为一军总帅,指挥作战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战争场面的华丽堂堂,而是为了不负圣恩,不负众将士的信任,坚决果敢、精心谋划,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来取胜。兵者,凶器也,若是和奸诈凶残的倭人论仁义道德,派个秀才来好了,或是派些蛮夫去死拼,又何必让我李某来朝鲜讲打讲杀?” 
“不错,打仗就要千方百计地打胜仗,这可不是搭台子唱花戏!”众将听了连连点头。 
“来!我敬诸位将军一杯!正是倚仗你们坚忍不拔、勇猛作战的精神,我大明军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你们是当之无愧的好汉子,真正的武士!我李如松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先干为敬了!”李如松拿了一个大盏,斟满酒,仰面倾了下去。 
“好啊!谢大帅,干了!”众将胸中热血沸腾,一齐举杯。大伙说笑着,将帅同心,尽情地畅饮这胜利的美酒。 
柳成龙看到这热烈而阳刚的场面,心中也是大为感动。这才是真正打仗的人啊,对付凶残奸诈的倭兵,只有同样凶猛狡猾的明军,才是他们的真正对手! 
“在城里过了正月十五,我们将要跨过大同江,向南进发!”李如松嘴里喷着酒气,可说这话的时候,眼神明亮,丝毫没有一点酒醉的意思。 
※ ※ ※ 
正月十二日,朝鲜,王京(汉城)。 
得到小西行长兵败平壤的消息后,侵朝倭军总督宇喜多秀家急忙招集有关将领开会商议对策。经过激烈的争论,主战派占了上风。 
会议决定,全线撤退到王京,集中兵力以便与明军决战,17日,小西行长率败军退至京城,18日开城日军撤回,慑于明军南进的威胁和朝鲜敌后义兵的不断袭扰,平安、黄海、江源各道日军纷纷后撤。 
至此,聚集在汉城的日军共有小西行长第一军团残部,加藤清正第二军团一部,黑田长政第三军团一部,岛津义弘第四军团主力和宇喜多秀家亲率的第八军团全部,总兵力接近4万人,日军磨枪砾刀,严阵以待明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日军老将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团15700人和羽柴秀胜的第九军团19200人也日夜兼程赶往王京与日军主力会合。 
在明军主要突击方向,形成了一比三的兵力优势,而明鲜联军因为消息不畅通和缺少有效的侦察手段,并没有及时得知这个重要的情报。 
19日晨,从大同江南返回平壤的朝鲜流民传言倭兵畏惧明军的武力强大,已经从开城等地撤军,王京倭兵主力不日也将渡海逃走,朝鲜大臣柳成龙听说后非常高兴,连忙备马来到李如松驻地,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李如松半信半疑,心想敌人侵朝蓄谋已久,难道真的会因为一次作战的失败就放弃全盘侵略野心吗?似乎不大可能,不过无论怎样,我军继续南进打击倭贼的决心不可更改,流民传言不可尽信,但也不排除倭贼胆寒,准备逃走的可能。 
心里这样想着,已有了计较,将柳成龙送走后,他下令击鼓聚将,先令参将李如柏统1000骑兵立即过江,奔赴开城,如果确信日军已经逃走,火速派人来报。李如柏接令出营,率兵过江去了。 
接着下令各营主将整顿粮草,拴束鞍马,准备开拔过江。到了下午申牌时分,李如柏的军使赶回平壤,报告说日军主力果然已经从开城逃走,明军追击残敌,斩首300余个。明军轻易就攻占了开城,不禁让李如松大喜,立即派副将孙守廉率2000骑兵过江增援。(注:开城是朝鲜北方重镇,曾经长期作为朝鲜国首都,称为开京,1394年,李成桂才将都城迁移到了汉阳,正式命名为汉城,俗称王京。) 
24日,李如松留下副帅张世爵率军7000镇守平壤,自己亲率明军主力21000人,朝鲜军8200人渡过大同江,抵达开城安营扎寨。 
当晚李如松来到中军大帐,聚将议事,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看大伙都到齐了,他笑道:“怎么样,平壤这一战打垮了倭将小西行长部,听说日本国这次一共派出九路人马侵朝,也就是说,如果要光复朝鲜,咱们至少要打九次这样的胜仗才能做到啊,大伙有信心吗?” 
“当然有信心了!” 
“是啊,倭贼已撤出王京,士气全失,正是我军乘胜追击的好时候!” 
“倭子早已胆寒,请大帅下令吧,马上进军王京!” 
李如松摆摆手,止住众将鼓噪,沉声道:“诸位不可轻敌,虽然倭贼吃了败仗,但是并没有丧失全部主力,如果我们因此而轻视敌人的话,就很可能吃大亏。我昨天接到宋经略派人送来的急信,李参军,你给大伙念念吧。” 
参军李应轼答应一声,从袖口里取出信笺念道:“致备倭提督总兵官李如松将军,平壤大捷,可喜可贺,已奏请圣上,嘉奖上下。今闻我军南渡大同江,急欲直取王京,昌以为,前者平壤倭奴虽众,犹属一支,攻之宜急。今各路者总归王京,其势大合,且征伐道途千里,其为当慎视前犹甚。必须待我粮草军火器械并集充裕,然后进剿,方为万全。” 
听李应轼读罢宋应昌手书,众将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李如松不动声色,任众将议论。杨元出列禀道:“既是宋大人如此说,我军暂时驻开城歇兵待机也无不可。或者先派出哨骑侦知倭贼动静,然后再行定夺。”他话音刚落,查大受抢出来道:“杨将军忒也小心了些,眼见倭兵望风披靡,若是不及时赶杀过去,怕是连倭兵的毛也抓不着了,大伙还怎么立功啊?”见他如此急切,祖承训、李宁等人也是点头附和,杨元只得说:“一切但凭李帅作主,我这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查将军所言也有道理。” 
旁边李如梅一直不说话,这时站出来道:“虽然倭寇一路避战撤兵,但是也不排除诱兵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