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看法。
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不要倚仗自己的身分,要学生处处服从,没有了自我;学生要尊敬师长,但是保留自己的看法。只有这种教学相长,才能让师生两方都得到长足的进步。
第62节:尊敬长辈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弃老国”,人们认为老年人活在世上是多余的,是一种负担,省下老人的食粮来养活幼儿不是更值得吗?于是该国国法规定,家里不准养有老人,凡是老人,不论男女,一律驱赶至荒山僻壤中让其自生自灭。百姓虽不忍看见年迈的父母弃于深山给野兽充饥,但畏于国法,不得不服从。
当时,国内有一位长者与儿子相依为命,父慈子孝,家庭和乐。直到父亲年老之时,长者的儿子实不忍心让父亲流落野外,惨遭不幸,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屋后挖了一个地洞,偷偷把老父藏在里面,日夜奉养,所幸未被发现。
不久,“弃老国”遭受邻邦的侵犯,因为邻国也看不惯该国不近人情的国法,于是下了一道战书,里面提出四个问题,限三天答复,如不能回答,立即起兵攻战。国王赶快召集文武百官,可是谁也不能回答,国王焦急万分,只好四处张贴布告,征问国中智者,如能解答者当给重赏,这四个问题是:一,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二,世上什么事情最快乐?三,世上什么味道最美好?四,世上谁的生命最长久?
榜文贴出去,两天过去了,还未见有人解答,直到第三天,忽然有位年青人,当众提笔写出了以下答案:一,信为第一财,二,正法最快乐,三,实语第一味,四,智慧命第一。
国王得到答案非常高兴,马上传召他进宫,可是邻国的使臣又提出一个问题来,他手拿一块真正的檀木,两头一般方正大小,他问大家:“这檀木,哪是头,哪是尾?”周王和众臣面面相觑,都不能回答,青年人立即去问他的父亲,老人告诉他说:“你去把檀木放在水里,那沉下去的是头,浮在水面的是尾。”使臣很满意,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他牵来两匹白马,完全一模一样,他问众人道:“这两匹马之中,谁是母亲,谁是儿子?”国王和群臣都不能区别,正在着急之时,青年人已从父亲那里赶来了,他立即回答道:“这很简单,只要拿一些草来给这两匹马吃,那自己不吃,却把草推向另一匹身边去的,便是母马。”
当使臣离去时,国王很高兴的对他说:“你的智慧使国家得到平安,请问这是你自己的聪明,还是有人教给你?”青年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是我父亲教我的。”国王很奇怪地问道:“他现在哪里?”“请大王恕罪,我与老父相依为命,我不忍心遗弃他,于是将他藏在家里的地洞里,这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
国王感到非常惭愧,他后悔地说道:“都是我错了,难得你有这样一片孝心,奉养老父,幸亏他救了我们的国家,我要赶快传旨全国,恢复敬老养老的制度。”从此该国敬老尊长,成为最有孝道的国家。
《弃老国缘》
联合国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重要前提是代际和谐。两代人之间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内的'奇。com书',都要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以实现不同代人的共同利益。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年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生命的历程才是子女献给老人最大的爱。
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后来人们对孝道的解释逐渐具有两重性。
古人对孝道的解释有合理的一面。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一个能事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亲的培养、教育儿子,儿子奉养、尊敬父亲,这是人类自然的天性。《增广贤文》有“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的警世恒言。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这一高级动物?孔子认为,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最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母是最为重要。子女的孝敬是对他们一生辛勤劳动的报答。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意思是说,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而且同时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家的老人与孩子。
孝道不仅对家庭生活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积极意义。孔子说,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敬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发展中国家普遍注意保持敬老传统。日本、印度和韩国与我国一样实行 “子女必须尽孝道”的政策,鼓励赡养照顾老人。新加坡等其它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实行类似的办法。香港和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十分注意传统伦理道德的宣传,许多电视和文艺作品中都强调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借鉴。
第63节:与小人相处
以前有位国王,统治着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他有一个太子,名叫法施。法施太子性格纯孝,行为规矩,从来不做非礼之事,办起事来小心谨慎,很注意防备瓜田李下之类的嫌疑。
有一次,法施太子由丞相带领去拜见国王的宠妃。太子进退一切按规矩办,一点也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国王的这个宠妃,却是个脾气暴躁、性格淫荡的妇人。她看见太子相貌堂堂、唇红齿白,不禁动了邪念,伸手就把太子往怀里拉。太子吓坏了,使劲把手挣脱,拉住丞相说:“快跑!快跑!”一不小心就把丞相的帽子给碰掉了。
原来丞相是个秃头,平日全凭帽子遮羞,以便在女人面前装风流。太子把他的帽子碰掉,露出大光头,惹得宠妃哈哈大笑,丞相觉得很丢脸,恨死了太子。所以,太子虽然逃掉了,却得罪了宠妃和丞相两个人。
太子走后,宠妃越想越生气。当天晚上,就哭闹着对国王说:“我哪怕再低贱,毕竟是大王的妻子,太子竟然敢对我动手动脚的,有非份之想。大王要是不惩治他,我绝对不依!”
国王说:“我这个儿子品行高洁,非礼勿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人人都赞他是个少有的君子,他绝对不可能干这种事,你不要胡说八道。”国王虽然不相信,但经不起宠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枕边进谗言;加上朝廷中又有丞相帮腔,国王也就将信将疑起来。宠妃逼着国王,非要他处死太子。国王说:“虎毒不食子,骨肉相残,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事,我绝对不能做。这样吧!我让他离开首都就是了。”于是,国王派太子去镇守边境。
《法施太子的故事》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的难缠程度可见一斑。经常说,宁可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已经害怕小人怕到这种程度——用君子垫底,为小人铺路。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小人,只是真正成为小人的人是其良心被邪恶的一面打败了,而没有成为小人的人是良心战胜了邪恶。因为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做法。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无法与别人作良好的沟通,就会出现矛盾,为了应付这些不愉快,而学会各种不好的手段,想要操纵报复别人。这时候,人们视别人为自己的“小人”,可是自己更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小人”。 为了活得下去,也只好为自己找理由,用合理化的借口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很有正义感。
小人着重实利,多于钻营,小人结党无所不包,小人擅察言观色,小人审时度势。小人的特性,能够时常证明“小人当道”这句话。余秋雨曾经写道:历史上许多钢铸铁浇般的政治家、军事家,最终悲怅辞世的时候,最痛恨的不是自己明确的政敌和对手,而是曾经给过自己很多腻耳的佳言和突变的脸色最终还说不清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的那些人物。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汇“小人……”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
这种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与小人较劲犯不着。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实在是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无奈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
难道我们真的要怕小人吗?其实邪不胜正这句话一直就是历史的见证。只不过,能尽量不与小人发生直接冲突就尽量避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在无意中的一些言语或行为可能就刺到了小人心中的某条神经,挑起了他的报复之意。正如法施太子,本来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不要去嘲笑那个宰相,害得自己平白无故多了一个敌人。如果真的被小人陷害,那就起来反抗,不要害怕与他直面相对,也不要害怕被他缠上可能的麻烦,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做事不怕人说,那么小人始终还是奈何不了你的。这里不是提倡要让小人猖狂,而是说要注意与小人相处的艺术,以柔取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64节:与冤枉自己的人相处
花城美人街的正觉庵里住着同一个师父的净慧和觉慧两个青年僧人。净慧严持戒律,日日诵经;觉慧则无拘无束,空我自在。
住在这美人街长得美丽漂亮的十六岁的少女惠子,因着觉慧抱她过水洼而怎么也不能像往日那样平静了,她常到正觉庵找觉慧,她越来越变得失魂落魄似地如痴如醉,她的心在发烫。年轻的觉慧,回绝了惠子。可怜的惠子哭着跑回了家……
一年之后,惠子的母亲发现惠子怀了孩子,可是怎么问也问不出话来。待到孩子生下之后,惠子才说,是跟正觉庵的觉慧生的。“你是我们尊敬的法师,竟做出这等事!”惠子的父母抱着惠子生下的小女婴来找觉慧。“我们家的惠子说,这是你的孩子!给,你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吧!” 从此,觉慧担起喂养婴孩的事,正觉庵也从此冷冷清清没人来,觉慧只得抱着孩子去了乡下,靠农田打工过日子。觉慧领着小惠子一直过了十六年……
一天,惠子的父母、师兄净慧和一大群正觉庵的居土来到乡下,这一对老夫妻向觉慧深深地鞠躬,并且泪洒如雨。他们几乎是泣不成声地说:“实在对不起,使你受了十六年的苦!一周前,惠子去世。临终时,惠子说,那孩子是跟另外一个男子生的;她说向你道歉,请你原谅!” 这时,一个同惠子一模一样,美丽、漂亮、柔媚的十六岁的女孩来到觉慧面前。“他们是谁?他们干吗到我们这儿来?” 觉慧对那女孩说:“瞧,你的外公和外婆来接我们来了……” 说着,就把小惠子抱起来,抛向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