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事就是大事〃。一个领导者必须深刻洞察灾难经常是由疏忽大意引起的这一事实。必须以最大的责任心和细致的考虑,日日夜夜为此操劳,这才配称为领导者。他必须是个防患于未然的人,在责任心的支配下,一旦觉察危险,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可是,拉·康帕尼亚教会的这场火灾,祭司乌格鲁蒂等人的举动是完全相反的。这不单只是他们事前毫未考虑过安全,而且他们在大火起来时偷偷地从〃圣器保管室〃的后门逃走了。而且从那以后慝迹潜踪,谁也不知道他们后来的动静。同时,摆放在祭坛上的贵重家具类,却由侍祭们搬运了出去,这种人该是多么卑鄙可耻啊。
信徒们失去了他可依靠的中心,只能混乱一团。
即使事故已然发生,如果立刻发出冷静的判断与正确的指示,也会防止这场大惨剧的发生。比如一方面发出明确的指示,立刻进行灭火,指引群众顺序地安静地从出口向外避难等等,同时鼓励大家沉着行动等等,这类可能做的事多得很。放弃这种责任,其罪行是极大的。太无慈悲了,太残酷了。
本来圣职者是以救济人们为天职的,是首先应该救助人命的。对于他们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丑恶行为,民众发出了激烈谴责的声音:〃为什么不在搬运家具之前,首先去救助贵重的人命呢?〃这种愤怒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民众这种愤怒,智利总统终于发出了废止教会的命令。
再也没有比民众的愤怒力量更强大的了。它推动了当时的权力者,使时代与社会走向进步。重要的是,青年们必须具有与卑劣的领导者进行战斗的〃霸气〃。对于社会的邪恶,如果只是背后不平不满,那不能不说是过于落后的、宛如处于封建社会中的态度。青年应该作为民众的先驱,勇敢地站出来抗争。
这次事件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圣地亚哥的〃花〃与〃美〃、青春与骄傲的象征,就化为一片乌有。它严峻地说明了〃领导者的责任〃多么重大。
可以说是否具备领袖的资格,全在于有无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是否强烈,决定了他的品质如何。而且负有责任的人的品质,又往往是人们从内心里予以信赖的。一个以消极态度从事工作的人就不会有责任心。由于缺少责任心也就不会产生做番事业的热情和智慧。只是勉勉强强地担负责任,也就不会产生喜悦的心情。相反,具有责任心的人,智慧也会随之而来。〃决不能使之发生事故〃、〃我要保护每一个人〃——
一个人有这种强烈的念头,那么对小事也会给予周到的注意,对平时不易发现的危险的事故隐患也会敏感地觉察得出。同时,所谓〃一个人挺身而出〃与发动大家,表面看来似乎是两回事,其实并非如此。正是由于有了自己担负起责任的〃一个人挺身而出〃,才为发动大家准备了基础。
了解人心机微的领袖
——项羽与刘邦
在中国,从秦朝瓦解到汉朝建立的这段动乱时期,再也没有比项羽和刘邦激烈争霸的斗争,更能清楚地显示出是否起用人才关系到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了。
关于项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并无尺寸土地的项羽,乘势起于民间,三年之间,率五诸侯灭秦,分辖天下,封王侯,政令出自项羽,号称霸王。虽然未能始终保全他的地位,但近古以来是从未有过的。〃①(《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第四卷,稻田孝译,平凡社版)
①《史记》原文:〃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在农民起义当中,崭露头角的项羽,司马迁称之为前所未有的人物。
〃乘势而起〃,正像司马迁所猫写的那样,在历史上总是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活力,在争霸的当中,做到超越人智,顺应时势,如水之就下。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缺少〃时〃与〃势〃,是否能洞察时势,是否能顺应时势,可以说,项羽也是在时代的浪潮中乘势兴起而又沉没在时代大潮中的一员。
被称为天下第一勇士,具有鬼神般超凡力量的常胜将军项羽,最后败在飘浮在浪潮之中的刘邦手中,被迫自刎而死。
这样,作为争霸中第一个英雄,越是把他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就越增添悲惨的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同前书)中指出项羽虽有才气而终于在统一天下中失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即是说:项羽(一)怀恋故土,放弃了关中(长安所在的要冲之地)。(二)放逐义帝而自立,结怨于诸侯王。(三)炫耀己功,只相信自己的智慧,不想吸取教训。(四)自称霸王,相信武力可以征服天下,任性而行,无所忌惮。作为一个领袖,如果感情脆弱,流于感伤,这是绝对不能夺得最后荣冠的。同时,不去吸取教训,不去倾听忠臣之言,不去冷静分析形势,当然不会取得胜利。而且更不应当存有〃自傲〃之心。
项羽以人生的悲剧而告终,但是他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说什么〃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所以司马迁在文末说〃这该是多么错误〃。
司马迁不赞成把成败的原因归之于时运,归之于天。相反,他深深慨叹项羽存在着〃骄傲之心〃,这样的心性使项羽直到最后也不承认自己犯下许多过错,这必然使之变得愚暗,蔽塞了心的灵明。
对项羽说来,他的自傲,除了他自恃才干和自恃出身高贵之外,还具有作为权力者的牢不可破的骄傲感。权力带来的这种恶魔般的性质,是任何时代都难以移易的。
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首先的差别就表现在用人的器量上。
刘邦出身低微,性格也粗野,动辄骂人。项羽深爱部下,以礼相待。——在起事当初这两人性格上的对照,后来却逐渐发生了变化。
项羽十分欣赏自己的异常才能。他对才能的自负,妨碍了他对部下的全幅信赖。同时还使他对部下建立的功勋过小的评价。一切功绩都是项羽自己的,很少奖赏部下的功劳。虽然他很爱部下,但显示不出对人情机微的理解,很少夸奖他们。表现在外面的,是严厉多于温情。
人们对项羽的论功行赏十分不满。而且项羽的严厉使部下不敢轻易表示不同意见,加上部下窥伺他的颜色行事的功利主义,使得他周围的气氛日坏。他论功行赏,也只是片面地着重于在战场上建立殊勋的一些人,对那些在背后出过许多力气,或表面虽不明显但却制定了有效作战方略的人,缺少周到的考虑和给予必要的奖赏。这和刘邦虚心听取部下意见,委以大权,激励部下出力,恰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刘邦建立了〃有功必赏〃的原则,对部下的功绩,当场就慷慨地大加赏赐。
统率小集团与指挥大集团当然有所不同。在战场上指挥士卒作战,项羽独自表现出英勇气概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在这场争夺广阔的中国沃野的争霸战中,是否具有收罗人才的气量便成为关键。比起个人才干来,恐怕气量大小才是决定成败的真正力量。
在刘邦的手下,不但有智谋无双的张良、长于行政之才的能人萧何和战略的天才韩信,而且连盗贼出身的、善打游击战的彭越也得以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可以说,项羽和刘邦在拥有人才多寡上就已经存在着很大差距。
比如张良——他是建国的功臣。他原本企图暗杀过灭掉自己国家的秦始皇,但是,这一企图失败了。以后,他向黄石老人学兵法,做了刘邦的军师。刘邦在有名的〃鸿门宴〃上几乎遭到项羽的暗害,他巧妙地挽救了刘邦的危险处境。
这是他遭际刘邦之前的事。对历史具有很深造诣的作家陈舜臣①先生在《小说·十八史略》(每日新闻社版)一书中写了张良之师告诫张良的话:
①陈舜臣(1924…),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以日语写作,擅长写推理小说及历史小说(以中国历史为题材)。
〃天下是广阔的〃,〃为了支配这广阔的天下,必须广集人才。孟尝君、平原君各有食客三千,收集了相当的人才,但还需要有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
〃所谓培养人才的能力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具备'人'的魅力,然后是财力。……人才是收拢了,还必须懂得怎么使用他们。可惜的是,战国的'四君'不懂得用人的方法。〃
只收拢人并无意义。如果不朝向专一的目的,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的话,还是不能左右时代。战国的〃四君〃——
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虽然收拢了许多人,但不懂得很好地使用他们,结果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有能避免这种的缺点,懂得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的人物,才是平定乱世、开创新的世界的人。——
张良看准了唯独刘邦才是〃这样的人物〃。
张良作为刘邦的军师,十分活跃。不过他所追求的是统一天下,决不是战场的眼前胜负。他向连续打败仗的刘邦军队反复晓喻地说:〃连战连败……打九十九次的败仗,只要获得最后的一次胜利、决定性的胜利,那就大功告成。〃(同前书)关键是最后一次的胜利。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同时唤起将士们的〃希望〃和〃信心〃。他不愧被称为构筑汉帝国基石的名将。
和张良一起受到刘邦重用的还有韩信。
这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已当了皇帝的刘邦,一天,和韩信进行闲谈时,谈到了刘邦手下的诸将各能统率多少士兵。
在评论了诸将以后,刘邦问道:〃我能将多少兵呢?〃于是韩信爽快地答道:〃陛下最多也只不过将十万之众。〃刘邦问:〃那么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听到这话后刘邦笑道:
〃既然这样,你又为什么被我这个只能将十万之众的人所擒呢?〃韩信回答得很得体:〃陛下虽不善将兵,但却具有将将的器量,我之被擒也是正由于此。而且陛下的才能是天授,非人力之所能为。〃韩信对刘邦的这一评论是十分正确的。
韩信原本是从项羽手下逃到刘邦这里来的。就是这个韩信,曾述怀说:〃汉王(刘邦)对我言听计从,我不能背叛他。〃
这恰好道出了人的心理的一段机微。
第二点是,一个领导者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庶民的心〃。在这点上,显然项羽输给了刘邦。
比如,秦的首都——咸阳被刘邦攻占了。但是他没有掠夺财宝,从而安定了人心。可以说这是一种平稳的无血入城。
人们自然对刘邦产生了信赖感。而项羽则把咸阳彻底破坏了。
对于一直渴望消灭秦国的他来说,如果不把秦国的国都夷为平地,是无法消除灭掉自己祖国(楚国)的积恨的。据说项羽在咸阳放的火,长达三月之久,都未熄灭。
关于项羽的行动,陈舜臣先生在上述著作中是这样描写的:
〃出生于楚国名门的项羽,对于自身这些贵族所统治的国家为秦国所灭耿耿于怀,相反,刘邦是庶民,所以对生活的困苦感受最深,这成了他判断一切的基础。〃
〃假如百姓们居住的城镇一旦被焚,那么庶民们会立即流落街头,无法养活家口。——具有这样的生活感情,当然不可能做出焚烧的事来。〃
在《十八史略》(林秀一译,明治书院版)中,记载了目睹项羽的暴虐,〃秦民大失所望〃,说明民心已完全离开了项羽。
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失掉了民心就只有失败。过去中国共产党统率下的红军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