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座位的时间就给浪费掉了。然而,拒绝排队的人又看不到电影。(这又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矛质的一个例子。)
对号入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办法。观众提前买好了对号入座的票,每个人都能得到座位,用不着排几个小时的队等。
为什么美国的电影院一般允许现众一张票看多部电影,而亚洲的电影院却只许一张票看一部电影?(弗兰克 · 付)
虽然并未大肆宣传,可大多数美国电影院并不阻拦观众买一张票看几部电影。观众向电影院入口处的服务员出示了电影票之后,就没别的查票点了。所以,看过了想看的电影之后,他们还能免费看第二部,甚至第三部电影。反之,在亚洲的大多数电影院,每一个放映大厅的入口处,都会仔细核查电影票。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呢?
要做出合理的解释,首先我们要看到,在美国的电影院,电影放映时有很多空座,而在亚洲的电影院,座位大多会卖光。这一点,上个例子中已经谈到。所以,如果美国电影观众看第二场电影时不另外买票,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看电影。反之,要是在亚洲的电影院,有人不另外买票就想看第二场电影,就会让别的人看不成。
因此,在拥挤的亚洲电影院,阻止观众买一张票看多部电影的好处,比在座位半空的美国电影院大得多。又因为给每个放映厅雇用检票员很费钱,亚洲电影院的管理者们有动机要把这一做法坚持到底。
此外还有可能是,不执行一票一场的做法,能帮助美国影院管理者增加售票收入。尽管在美国电影院,放映厅门口没有单独的检票员,大多数观众每次也只看一部电影。而少数想看多部电形的观众是否决定买票入场,全在这张票能否允许他看多部电影上。所以,不执行一票一场的规定,能提高总售票收入。
换言之,不执行某种政策,或许只是价格歧视的另一种形式罢了。较之其他人,违反默认一票一场规矩的观众,一般对价格更为敏感。这时候,不执行该政策,就充当了一道简易门槛,使得影院管理者既能给这部分观众打折,又用不着给其他人降价。
最后,观众因为要看多部电影而多次到影院小卖部买零食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很可能抵消了一张票看多场电影所带来的门票损失。
接下来的几个例子说的是,一部分有趣的国际性差异,源自从事不同职业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差异。
为什么美国男足在国际比赛中表现这么差劲,而美国女足却好得多?(戴夫 · 德克)
20 世纪,不管是男子比赛还是女子比赛,美国一直在奥运会金牌总数上居领先地位。近年来,美国女足在世界比赛中大出风头。可美国男足却是出了名的二流球队。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差异呢?
截至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校里很少有人踢足球,职业比赛就更少了。那之后,足球虽然在美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可仍然是种二流运动。而一直以来,橄榄球、捧球、篮球和曲棍球的职业选手的年薪都在 7 位数以上,最有天赋的年轻运动员多投身于此。结果,足球队只能从一群天资有限的选手里选拔球员。
反过来看,在世界其他地方,足球一直是一项主流男子运动。在大多数国家,每一个有天赋的年轻运动员都梦想成为足球明星。美国男足在国际比赛中频频失利,因为那些国家都是从最拔尖的运动员里选拔球员。
美国女队的国际形势更为有利,因为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参与运动的妇女人数很有限。而在美国,教育法修正案第 9 条规定,学校在男女运动项目上的开支必须相当。由于美国没有其他高收入女于职业体育联赛,所以,最有天赋的女运动员不会彼其他运动项目投标买走。
虽然不少有趣的国际行为差异源于价格与收人,可还有一些国际行为差异则是因为各国经济政策不同所造成的。
为什么美国消费者购买食糖的价格,比全球通价高两倍多?(托马斯 · 普吉尔)
2005 年,美国粗糖的价格平均是22美分/磅,可全球市场上的均价仅为10美分/磅。何以解释这一巨大的价格缺口呢?
简单的回答是,美国对进口食糖征收超过 100 %的关税。可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国会立法者们要制定一道每年让选民花费 20 亿镁元的政策?要得出合理的答案,不妨先看看选民和国内食糖生产商所面对的不同诱因。
由于普通家庭花在食糖上的钱,只占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不到 1 % ,所以很少有选民会费事向民选代表抱怨食据的高价。实际上,大多数选民恐怕根本不知道食糖进口税的存在。
可对食糖生产商来说,动机就全然不同了。据估计,食糖进口税能使佛罗里达州一家大型生产商的年收入提高 6500 万美元。面时如此庞大的利益,生产商们不仅写信,还聘用资深说客去游说议员。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给支持食糖进口税的议员提供大量竞选捐赠金。
强加在美国消费者身上的成本,生产者挣去了一少半,可政治势力时废除食糖进口税却依然态度暖昧,因为关税带来的好处集中,成本却高度分散。
为什么欧洲人比镁国人更喜欢约买排量小的车型?
宝马的5系汽车,在全世界都有售。在欧洲,不少司机选择排量为 1。6 升的车型,可在美国,宝马车的最低配置也是 3 升 6 缸发动机。一般而言,欧洲卖的汽车,排量比美国小,气缸数量也较少。为什么欧洲人更愿意买排量较小的车型呢?
有人以为是欧洲拥堵的公路,使得高性能发动机的用武之地不如在美国大。可很多欧洲公路没有速度限制,开保时捷和法拉利的司机,常常开出每小时15O英里的速度来。
当然,这些司机都走不怎么在乎钱的那种人。较之于普通美国人,普通欧洲人更喜欢小排量的车型,原因是欧洲的税高。比如,近年来,欧洲 1 加仑汽油的含税均价,比美国高两倍。还有一个因素是,部分欧洲国家是根据发动机排量征汽车税的。
欧洲人选择购买排量较小的车型,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开快车,而是因为政府对排量大的车型收的税太高。
=奇=为什么在新加坡售出的汽车当中,豪华车所占的比例比美国高?(杰奎琳 · 秦)
=书=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比美国低 1 / 3 左右,两国的收入分配基木上差不多。可宝马、奔驰和其他豪华车厂商在新加坡所占的市场额却较高。为什么新加坡人更喜欢买豪华车呢?
=网=由于新加坡人口密度大,该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限制汽车污染和交通堵塞情况。例如,该国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对汽车收取大笔牌照费。出于上述目的,新加坡的汽车牌照费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很贵,比最豪华汽车的税前价还要贵;二是牌照费大体上跟所购车价无关。不管是买宝马745i还是买本田思城,牌照费都一样,哪怕宝马比思城贵 5 倍;三是旧车的牌照费比新车贵,因为汽车的污染控制技术一直在稳步提高。通过对污染大的旧车收取高牌照费的方式,政府鼓励司机购买污染小的新车。
高昂的牌照费,使得新加坡人拥有汽车的比例比美国低得多。中低收入的新加坡人主要依靠公交系统,只有相对富裕的人才拥有私车。另一个结果是,在美国,买豪华车一般比买经济车要贵 5 倍,可在新加坡,加上牌照费,豪华车价格只比经济车高不到 3 倍。
总体而言,旧车的牌照费陡增,说明了为什么新加坡公路上新车的比例比美国高。高昂的牌照费,使得只有畜人才买得起车,再加上豪华车的价格(含牌照费)比经济车相对较低,说明了为什么新加坡道路上新款豪华车的比例很高。
为什么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罗马要被处以罚款,在纽约却不?(约瑟 · 维斯)
凡是到过曼哈顿的人都知道,此地的行人很少注意红绿灯。只要道路上稍有空隙,他们就会闯红灯穿越马路。而且他们全都当着巡警的面这么做,因为他们知道,虽然法律禁止不遵守交通挽则的做法,可事实上很少有人吃罚单。反之,在罗马,警察照规矩给乱穿马路的人开罚单,所以该市闯红灯的人相对校少。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呢?
如果是要解释为什么在柏林乱穿马路的人要挨罚单,我们大概可以说,德国人照章办事是出了名的。可很少有人这么说意大利人。
然而,纽约和罗马两地的交通状况,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大概有助于解释执法上的不同。在纽约,基本上所有道路上都行驶的是汽车和卡车。如果行人窜到汽车或卡车前面,他很可能会受重伤甚至死亡,但不会给汽车司机造成什么身体伤害。反之,罗马的大多数道路上充斥着自行车和摩托车。故此,在罗马乱穿马路的行人,伤着自己的可能性比在纽约低,但伤着别人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最后,罚款做法上的差异,似乎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存在间接关系。意大利的油价高,汽车税高,街上骑自行车和开摩托的人比纽约多,所以,必须对乱穿马路的行人严格执法。
接下来的这个例子讲的是,表面上相似的产品,在不同国家的营销手法上存在着有趣的差异。
为什么美国采用的 DVD 格式,与欧洲及其他地区都不同,而 CD 格式却到处都一样呢?(瓦莱丽 · 鲍彻里奥)
如果有个法国游客,去拜访住在纽约的亲戚,带了一张巴黎买的 DVD 当礼物,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美国 nVD 播放机放不了它。同样,如果她在纽约买了一张 DVD ,也会失望地发现,家里的法国 DVD 播放机放不了那张美国 DVD 。可 CD 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类问题。在这个星球上任何地方购买的 CD ; 不管用哪个国家卖的 CD 机都能播放。为什么 DVD 厂商采用多格式方案,可 CD 厂商又没有呢?
要找出说得过去的解释,首先要看到,电影制片厂向大众市场投放两种产品——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和 DVD 碟片,而音乐公司则只有一种——CD 。这三种产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为额外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极低。比方说,对于大多数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在某些场次总有多余的空座。而等电影或音乐专样制作好之后,多生产一张 DVD 或者 CD ,所费成本也就是几分钱。制片厂有两种待售产品,促使他们采用一种独特的营销策略。
每个卖家的目标,都是让顾客尽量多的为自己的产品出钱。如前所述,要实现这一目的,一个有效方式是提供折扣价,可只有愿意跨过某道门槛的消费者才能享受这一折扣价。电影制片厂来用了一种尤其管用的门槛,对电影院上映的电影索取高价,但几个月发行后的 DVD 则卖较低的价格。一个四口之家,到电影院看一部刚上映的新电影,大概要花 40 美元,可要是他们愿意等几个月,就能以 3 美元的价格租一张 DVD 在家看。在电影上映的同时发行 DVD ,会危及昂贵电影票的销路。
制片商一般会在主要的几个国际市场错开电影的首映日,以便演员前往宣传。因此,一部电影,可能在美国是 9 月上映,在欧洲则是 2 月,亚洲是 6 月。如果 DVD 格式全世界都一样,美国的DVD2月上市,欧洲和日本的租碟店就能从亚马逊网站上将之买到,租给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