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一”定于某种没有任何规定性、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这在爱利亚学派是“存在”

    ,在德谟克利特则是“原子”。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存在”具有唯心论特色,而后者的“原子”则是唯物主

…… 53

    西方哲学初步94

    义的。

    当然,这种唯物主义不曾洗去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因为它拒绝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不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存在,而把运动归结为绝对无外的必然性。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这种机械性的原子论学说,对近代科学的理论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近代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原子”概念就是德谟克利特“原子”的翻版。原子论和影像论的学说,是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终结,它使德谟克利特步上了希腊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难怪几十年以后,继承了爱利亚学说的唯心主义大哲柏拉图,牙齿咬得格格作响,恨不得一把火将他的著作烧个精光。好在老天有眼,柏拉图手下留情,因此德谟克利特的学说终于后继有人,被100年后的希腊哲人伊壁鸠鲁和300年后的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所发扬光大。

…… 54

    05西方哲学初步

    第二章 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联合起来将波斯人赶出了希腊半岛,赢得了波斯战争的胜利。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雅典由一个普通的海港城市一跃而变为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座耸立在山巅之上的城市,既是航运和贸易的要冲,也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聚会的场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吸引了一批批富有才干的人前来一展鸿图,人才的聚积、思想的砥砺,又加速了文化的繁荣。

    西方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从遥远的爱琴海对岸的伊奥尼亚赶来了,写下了有口皆碑的波斯战史;身经萨拉米战役的埃斯库罗斯抛掉《荷马史诗》,与另两位悲剧大家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将希腊悲剧推上了巅峰;雕塑家迪亚斯把女神雅典娜巨大的雕像安放在卫城上,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神庙的出口,她所代表的希腊雕塑水平使后来的欧洲人始终无法及其项背;音乐、建筑、绘画等艺术也都进入了鼎盛时期。

    经济和文化的繁花结出了丰硕的哲学果实,在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思想舞台上,三位出自雅典的哲学大师相继登台亮相,他们一手创下了希腊哲学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将理论的重心从自然本体论逆转为理论形而上学,并综合了各种

…… 55

    西方哲学初步15

    已经铺开而未得深入拓展的论旨,使古代西方哲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

    这三位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婆

    在苏格拉底以前,出现过一批被称为“智者派”的人物。

    当时盛行着奴隶主民主制,要想在这种民主政体下出人头地,仅仅依靠传统和权威已无能为力,精于演讲和辩论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需要使智者应运而生。智者们往往学识渊博、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他们游荡于大街、广场、法庭,招徒授业,向学生传授逻辑学、修辞学、演讲术和论辩术,教导学生掌握演讲和辩论的技巧,获取通向权力的钥匙,他们也从中收取学费为生。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智者的主要代表之一普罗太哥拉曾教过一个学生,开始时他们约定,如果这个学生赢得第一次诉讼的话,他才需要交学费,输了就不必交。然后,普罗太哥拉一张状纸递上法庭,告这学生抵赖学费。这年青人头脑一下子发热起来,搬出他们之间的约定为自己辩护,法庭自然判他胜诉。

    可是,他却不得不乖乖地把学费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中了圈套而浑然无知。

    这个故事多少说明了智者的一些特点。他们虽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但思想上还是具有某些相近的倾向的。他们不再热衷于以前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自然哲学,不再关心宇宙的本原问题,而是把思想重心放在人和社会问题上,开始

…… 56

    25西方哲学初步

    探索人生和社会,寻求知识对人类的价值,讲究道德修养。

    课题和论域的转变,使他们发现:人类社会并不存在自然界那样确定不变的客观真理,一切都取决于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如谁在论辩中取胜,谁就获得群众的支持,也就能主宰社会那样。

    因此,智者们一般都倾向于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相信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否定客观真理。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上,普罗太哥拉道出了智者学说的真谛:“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在哲学史上是作为主观相对主义的典型而流传下来的名言。它的意思是说,事物存在与否,全看我有否感觉到它而定;我没见过月亮背面有山,所以那里就不存在山。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神学观念浓厚的气氛中,确曾体现了一种破除旧传统观念的启蒙精神,因而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到了晚期的智者,这种主观相对主义的倾向使他们忽略内容的是非曲直,经常玩弄词句、穿凿附会,一味地狡辩,终于使他们沦落为诡辩论者和江湖骗子,“智者”于是褪变为一种耻辱的标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智者都极端反感,痛斥他们为“批发零售灵魂粮食的商人!”

    当然,骂归骂,做归做,苏格拉底的思想其实也离不开智者学说的启迪。

    雅典出生的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

    ,身材矮小、相貌丑陋。

    从古代留传下来的一具半身雕像来看,他秃顶圆脸,凝滞的目光藏在深陷的眼窝里,肥大的酒糟鼻子停放在宽阔的脸上,外加一个臃肿的大肚子。粗略一瞥这付尊容,人们会误以为他是个酒馆的跑堂,绝对不会相信这是

…… 57

    西方哲学初步35

    一位曾令一个时代为之震撼、使古今许多大思想家不敢轻视的哲学大师。

    不扬的外貌丝毫不能阻挡他喷薄欲出的才华,锐利机智的思想一到他嘴边就宛如打开的水龙头那般滔滔不绝,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罕见的一位“述而不作”

    、光靠两片嘴唇为自己留名青史的哲学家。

    像智者们那样,苏格拉底也不务“正业”。他常年累月穿着一件皱巴巴的短袍,赤着大脚,优哉悠哉地徜徉于大街和广场,对风云变幻的时局充耳不闻,但一碰到人便拉开话匣子侃侃而谈,引得一班年轻学子和有识之士对他俯首贴耳、洗耳恭听。他教他们如何争辩、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弄明白,不过,他不像智者们,他却从不收费。弟子们为了报答他的教诲,也为了在餐桌上有他的高谈阔论作陪,时常邀他到家中用饭,他总是毫不客气地饱餐一顿,然后拍拍屁股扬长而去,一点也不关心第二天的生计。可是,这种潇洒在家里也就不那么吃得开了。像中国哲学家庄子一样,他也有一位爱唠叨好管事的悍妻。他整天在外闲逛、不理家事,自然惹得妻子大发脾气,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改悔。

    你若是以为这位流浪哲学家一定是个不负责的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忍饥捱饿、御寒抵热的本领无人能比,在战场上他也骁勇异常,一次竟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位朋友。

    他临终时的豁达大度则会令许多所谓英雄为之汗颜的。他的勇敢与耐性来源于他的信念。他坚信,自己是神派来的一只牛虻,专来叮咬雅典这头动作迟缓的大牛,以便使之活跃起来;他是来教导启发雅典人的,如果没有他,他们将永远在茫然无知中昏睡。

…… 58

    45西方哲学初步

    面对这样一个自信肩负重任而确又满腹经纶的人,人们容易把他视为狂妄自大家伙。其实不然,苏格拉底也许是哲学家中最为谦逊的人了。一般哲学家都爱摆出那付“一语定乾坤”

    、“万物尽在我心”的似乎无所不知的架子,而苏格拉底却敢于直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不仅是他诚实的自白,而且也包含了他的哲学的起点:即他的怀疑主义。他曾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人的知识像一个圆圈,而圆圈之外则是代表无知的空白,他所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它所接触的无知的界面也就越大;换言之,一个人知识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因为人永远都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智者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蠢人一旦获得了一知半解就满以为手眼通天,犹如刚学会四则运算就以为掌握了全部数学奥秘的小学生那般。因此,当一个人学会了怀疑,尤其是对自己珍惜的原则、信念和思想产生疑问时,真正的哲学就出现了。这表明,他已经开始对那些未曾经过自己深思而从外界植入脑中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直面自己、审视自己的心灵,表明他已经懂得运用自己的哲学思维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了。

    于是,苏格拉底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识自己,就是要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探讨和研究,去理解人的心灵、理智,理解人类的知识。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做真正有道德的人。这种主张表明,他在哲学史中第一次发现了真正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发现了研究人本身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学术兴趣的转移,而且标志着希腊哲学的一个新转折:探求宇宙本体的自然哲学被束之高阁,

…… 59

    西方哲学初步55

    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人的知识和伦理问题开始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对苏格拉底来说,如果我不知道人是什么?他能成为什么?他活在世上有何意义?那么,我纵使熟悉宇宙的起源和天体的演化又有何益处呢?只有人才是重要的,了解自己才是哲学的真正目的。

    于是,在苏格拉底的思想夜空,曾经耀如明星的自然哲学家们统统都退居天幕后面了。

    虽然苏格拉底说自己“一无所知”

    ,但他却非常重视知识,因为知识可以使人摆脱愚昧,获得智慧,从而求得善行,尽管一个人不可能穷尽世间的一切知识,但知识却是人应该追求的,在这种无止境的追求中人便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起来。

    这种思想导致他的一个著名的论点:“知识即美德”。把求知与求善(即美德)等同起来这种思想倾向起端于苏格拉底,它后来成为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主流传统,对后世思想的发展具有至深至巨的影响,这也是西方伦理学区别于中国道德学说的关键所在。中国哲学家们对知识可没有这么执着,他们勿宁说是轻视知识的。

    庄子先生就说过一段颇为有名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岂不枉费心机?对中国哲学家们来说,道德是意志的磨练,而与知识无涉;然而,对苏格拉底而言,求取知识(包括关于道德和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完善自身是同一个过程。因此,他试图寻找一种超越一切具体善行的绝对永恒、普遍适用的“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