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有一个报考一流大学落榜的孩子,内心的压抑和心灵的创伤使他关闭了心灵之门。而且,因为父母的离异,他甚至找不到可以倾诉衷肠的对象。但是,我看得出,Qī。shū。ωǎng。这个孩子身上还有重新找回自信的希望。于是我抛开师生的身份,开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他谈心。他渐渐地敞开了心扉、恢复了自信、找回了梦想、重整旗鼓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学习中来了,最后,他终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真不知道这位母亲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她告诉我现在孩子已经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并且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泡沫经济大崩溃的恶劣条件下,他被一家外国著名银行录用,可以说有个不错的前途。他的母亲表示这都是我当年耐心教导的结果,并再三向我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无比自豪。但在欣慰之余,我又为那些没能重新振奋起来的孩子们感到惋惜。尽管有的孩子克服了众多社会上的偏见,实现了再次飞跃的梦想。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将自己封闭起来,与教育制度的格格不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使他们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
乔治 ?奥威尔在小说《一九八四》中这样描写道:一切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定去做,绝对不允许有个人的思想,因为这会妨碍统一规划的社会;因此,可以唤起个人思想的读书、写日记等学习行为被彻底禁止。
1984年已经过去,乔治 ?奥威尔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集权社会并未降临到我们身边,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真的很担心那个令人恐怖的社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今,年迈的我依然坚持每天读报纸和看电视,每当在报纸或电视中看到韩国父母和他们孩子的生活状况时,我总会全身泛起一阵凉意,这跟我数十年前在日本亲眼目睹的父母和孩子的情形实在太相似了。
不久前,听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从小就很聪明伶俐的孩子因为拗不过父母,被迫进了一所所谓的一流医科大学。
然而这个孩子十分厌恶这种用刀割开皮肉,再用针缝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父母的心愿。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医生。
在这种强逼之下,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业,这似乎终于可以完成父母的心愿成为一名“有好出路”的职业医生了。但是,他最终没能忍受父母选择的这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脱去了医生制服,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学医曾经耗费了他10年的青春时光,但是抛弃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医学知识他没有丝毫的眷恋,他说那10年简直就像生活在地狱。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坦率地说,我觉得韩国所有的父母都怀有这样的心情,只要能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大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因此,每次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调整时,总会引起这些父母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不得不东奔西走、想方设法地去突破新制度的缺口。但是,他们从不考虑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实际上,对考试制度调整异常敏感的人不仅有高考考生的父母,就连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也会为此感到紧张。政府正在讨论“英才教育法”的消息一经传出,孩子们的父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行动起来,好像新的教育法马上就要颁布实施一样。
被夸大其辞的舆论迷惑的年轻妈妈们立刻将孩子送到各种英才教育学校。随之而来的英语、计算机、才艺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由于不堪考试的重压,自杀、放任自流的青少年数量与日俱增,因为怕影响太大,现在连新闻都在限制刊登这类消息了。虽然我没有详细的资料,但是,各大医院精神科病房的学生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就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婴幼儿的状况更加严重。在小儿精神科,即使预约,也要排上6个多月才能看上病。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精神类疾病,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一起寻找孩子喜欢做的事情
在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后,日本人开始谋求教育上的改革。他们将统一僵化的教育改为培养学生才能的教育。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更具人性化,他们将教学的内容更加专业化。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的培训学校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韩国,社会各界也开始声讨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大家纷纷要求学校改革目前落后的教育方式。
但是,这些小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韩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单凭《教育法》的几次修改并不能彻底改正几十年来形成的恶习。我认为,改变教育现状应当循序渐进,(Zei8。COm电子书。整*理*提*供)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来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改变韩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请孩子的母亲们首先从自我做起吧!我并不清楚什么时候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但我却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原地不动地等待,不能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而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去寻找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教育方式。日本教育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其原因就是因为本该成为教育核心的父母,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希望做什么。我们经常会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去寻找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给孩子制造一个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思考领悟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大概所有的妈妈都有些小瞧自己的孩子。妈妈总觉得孩子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只不过是个年龄尚幼的孩童,还需要妈妈的呵护。假如你是一位妈妈,请千万不要这么想,其实,孩子要比妈妈想象中聪明得多。只是因为妈妈不相信孩子,才将孩子培养成了“妈妈的心肝”、“妈妈的宝贝”。
我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精神,每当他们放假的时候,我都会把他们赶到外面去。要么去工厂里打工,要么去远足,总之不能待在家里。我对他们只有一点要求:“通过观察和尝试获得经验,然后再用心去体会你所收获的一切。”
这样做对孩子认知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在开放的空间里通过尝试和感觉,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善于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爱丽丝通过这一过程,发现自己在辩论和与他人打交道方面有特长,因此她考取了法学院,走上了律师的道路;彼得沉醉于操纵和发明机器,因此他专攻物理;南希对事情的判断很敏锐,在她16岁时,就宣布要成为一名律师。孩子们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磨炼,最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孩子们在探索、磨炼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事情,或者像我所担心的那样,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们将做得更好。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叫孩子去体验,只教他们一味啃书本,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再说:“这个不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已经定型,哪里还有改变的余地?
我认为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寻找自己的方向。这样,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选择。与其盲目地追随潮流,费尽心思去琢磨不断变化的教育制度,不如把精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如果妈妈总是跟着潮流摇摆不定,那么孩子也会跟着摇摆不定。
孩子的教育不同于挑选时装,时装可以跟着流行时尚不断更换,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旦选定就要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决不可以换来换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孩子找到一种适合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最流行的,但它一定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作为妈妈一定要有这个勇气和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妈妈。
第二章 在责备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
不久前,我去美国看望孩子们,见到他们的时候我问道:“你们还记得第一次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形吗?”我突然的发问,令爱丽丝、彼得,南希都吃了一惊,他们央求我不要再提那些令人尴尬的事情了。
☆ 一切都从家里开始
不久前,我去美国看望孩子们,见到他们的时候我问道:“你们还记得第一次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形吗?”
我突然的发问,令爱丽丝、彼得,南希都吃了一惊,他们央求我不要再提那些令人尴尬的事情了。
“外婆,我的爸爸妈妈做什么了?”外孙们调皮地眨着眼睛问我。
“你妈妈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舅舅和阿姨不知道过得有多么幸福呢!”南希打着圆场,同时向我眨了眨眼睛说:“妈妈,我说得对吗?”于是,我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外孙们依然不依不饶地缠着我问个不休,拗不过他们,我只能说:“去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尽管我一直把那天发生的事情当作笑话来讲,但我的孩子们却总是感到尴尬。这其中当然是有理由的。
坦白地讲,在我们刚刚生活到一起的时候,爱丽丝、彼得和南希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第一天,快到吃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把碗碟放到饭桌上去。但是过了一会,不知道从哪传来碟子摔碎的声音。我匆忙跑出去一看,爱丽丝和彼得正在把碗碟往桌子上扔。
几天后,孩子们做完功课,我让他们到客厅来玩。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到了客厅。不一会,客厅变得像一个大垃圾场。到了该休息时候,我让他们把客厅收拾好,但是,他们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后就都跑到二楼去了。
过了一会,二楼传来了“砰、砰”的声音,我上去一看,三个孩子已经打成了一团。
“南希动了我的东西!”彼得喊到。
南希则大声辩驳:“是你先拿我的东西!”
这三个孩子,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如果在一起玩,没有几分钟就打成一团。想到这些,我长长地叹了口气。
观察了几天后,我把孩子们叫到了跟前。我问他们:“把碗碟胡乱扔到桌子上、玩完玩具后不收拾、兄弟姐妹间打架,你们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没有回答。
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家庭是什么吗?”
孩子们脸上一片茫然,眼巴巴地看着我。是呀,对于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实在太难回答了。
“碗碟是我们大家一起吃饭时使用的餐具,非常珍贵,怎么能随便乱扔呢?自己的玩具不收拾,那谁替你们收拾呢?替你们收拾玩具的人会很辛苦的。还有,和别人打架你们自己心里舒服吗?互相指责,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们既不知道家庭是个什么概念,也不懂得在一起生活要互相关爱的道理。看着不懂事的孩子们,我不禁起了恻隐之心。
茫茫人海中,当你感到疲倦,哪里可以休息?当你感到恐惧,哪里才有安全感?只有家。
在家里发生变化的孩子们
从那以后,我一直绞尽脑汁想帮助孩子们理解“家”这个概念;想尽办法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