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上北坳的冰坡,到达海拔7007米的第四号营地。23日中午,许竞带领着13名队员赶到了海拔8500米的地方,并在这里把突击营地改建在一块极其难得的雪坡上。
5月23日晚上10时,从海拔6400米处的第三号营地发出了信号弹,表明“24日为好天气”。这个消息让突击队员们感到振奋。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朵朵白云环绕着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飘荡。
9时半,突击队员们由突击营地出发。在前几次的行军中,副队长许竞一直担任侦察任务,体力消耗过大,这回他只走出10米便倒下了。突击队决定由王富洲率领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承担最后登顶的任务。现在,整个中国登山队还能继续冲刺的,只剩下他们4个人了。但是,就他们这4个,由于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连续攀登,体力上也有了极大的消耗。
王富洲等4人组成的突击组走了整整两个小时才上升了70米,来到了“第二台阶”下方。在缺乏体力难以发挥技术的情况下,他们一次次地攀登,又一次次地从“第二台阶”那陡峭的石墙上掉下来,5个小时里,他们经历了十几次的失败。
刘连满又一次自告奋勇充当开路先锋。这位来自哈尔滨的消防队员,总是不声不响地寻找最艰苦的事情来干。依次跟在他身后的,是昔日的西藏农奴贡布、地质队员王富洲和林业工人屈银华。他们4个人咬紧牙关,一点点地接近了“第二台阶”的顶部,5米,4米,3米。。然而,就这3米,又让他们重重跌下来了3次。事态变得严峻起来,中国登山队的巨大努力,全中国人的期望,眼看要因为这3米而付诸东流了。
气喘吁吁的刘连满又颤巍巍地蹲了下来,他骤然想起消防队里的一项技术——搭人梯。他要屈银华踩在自己的肩膀上,他要把屈银华托上“第二台阶”。
屈银华看了看自己脚下钢牙铁爪的登山鞋,不忍心往自己伙伴的肩上踩,可是为了中国登山队的最后胜利,他又不得不踩。他冒着…30℃的严寒,不顾被冻掉脚趾的危险,毅然脱掉了登山鞋。他不能踩伤自己的伙伴。
刘连满,咬紧牙关站了起来,他已经好久没有吸氧,24个小时没进食了。
在这样的高度里,任何一个受力的动作都会给身体招来极其难忍的反应。他呼吸急促,眼冒金星,两腿剧烈地打颤。这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这回已决心拼掉这条命了。他使足了全身的劲,支撑着,支撑着。。然而,刘连满已经站直了,屈银华却还是够不着顶。于是,刘连满又用双手默默地举起冰镐,满含热泪的屈银华又站在了镐头上。这又是一项奇迹,刘连满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在高度缺氧的8500米多海拔上,竟然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用自己的双臂,把同伴举上了“第二台阶”。
屈银华上去了,他用那根连接着4个人的登山索,把同伴们一个个地拉上了“第二台阶”。然后,4个人稍事休息。藏族登山家贡布按照本民族的习惯,吃起了风干的生羊肉,但是3名汉族登山家却吃不惯,他们的食物只是两块糖和一口雪。
太阳已经偏西,他们却还有280多米的高度要攀登。在这最后的路途上,在体力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进行黑夜高山攀登是具有很大危险的。但是,为了在雨季以前的最后一个好天气周期内征服珠穆朗玛峰,他们只有冒险前进。
由于在征服“第二台阶”时,刘连满一连顶起了屈银华等伙伴,体力消耗太大,又得不到食品补充,他的行动越来越迟缓,走不了几步就要坐下来或躺下来休息。这样,在他们终于到达海拔8600米时,大家坐下来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情况很不妙。第一,食物只剩下了几颗水果糖,大家已有30多个小时没吃到粮食了;第二,全部的氧气含量只剩下80多公升,肯定不够用;第三,刘连满已无法前进,大家的体力消耗也已经过大,再拖下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此,会议果断地决定,刘连满留在原地,把所剩的几块糖和80公升氧气全留给他,让他尽快恢复体力,其余的三人,则冒着黑夜的严寒继续前进。
刘连满为了不拖累全组,同意留下,但是,他坚决不同意把食物和氧气全留给他。他说:“我留在原地不动,体力消耗就少,你们比我更需要氧气和糖,快走吧!祖国和人民还在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王富洲泪水纵横,他对刘连满说:“连满,安心休息,等我们回来再一起下山!”他又回头对贡布和屈银华说:“不管情况多么严重,我们只有前进的义务,而绝没有后退的权利,前进!”
他们与刘连满拥抱了以后,转身消失在寒风呼啸的黑夜之中。
雪坡越来越滑,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改道经东北方向的岩石坡向主峰突击。他们翻过两座坡度在60°以上的岩石坡,又开始攀登一座岩壁。贡布上前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浑身颤抖。于是屈银华上前接替贡布,他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忽然两腿一软,又滑了下来。最后,又换上了王富洲,这才总算开出了前进的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峰顶能看出隐约的轮廓。为了防止意外,3名登山家都匍匐着前进,凭借雪光辨认前进的道路,终于上升到了海拔8620米。
夜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的眼中变得低矮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带着的氧气全部用完了。
王富洲站在岩坡上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们三人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可能有生命危险,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3位中国英雄毅然甩掉氧气瓶,开始了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危险历程。
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严重的缺氧,使他们头晕、眼花、气喘、无力,甚至越过一块一米高的岩石,也要花掉半个多小时。他们互相扶持着、鼓励着,顽强地坚持前进。突然,走在最前边的贡布停了下来。
“怎么啦,贡布?”王富洲问。
“到啦!到啦!”贡布放声喊了起来,“再走,就要从南面下山啦!”
“哇,到啦!”王富洲、屈银华相继赶了上来。
3名中国勇士在…30℃的气温下,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他们流着激动的热泪展开了五星红旗。
他们在峰顶停留了15分钟。贡布从背包里拿出毛泽东主席的半身石膏像,把它和五星红旗一起放到顶峰东北边一块大岩石下,用小石块细心地保护起来。这时,王富洲摸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中国登山队王富洲等3人登上了世界最高峰,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30分。”他在写完这几行字之后,由于双手已被冻僵,再加上身体无力,竟无法把这张纸从日记本上撕下来。
贡布帮助把这段留言撕下来,放进一只白色羊毛手套里,然后埋进了用来保护国旗和毛主席像的细石堆里。
他们还在顶峰拣了9块石头,准备把它作为一份厚礼献给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王富洲等人在天色没亮之前踏上了下山的路,他们心中没有忘记甘作人梯的伙伴刘连满。
在安全下到北坳7050米的营地后,屈银华和王富洲都再也无法步行了。
经医生检查后,他俩都不得不接受手术。屈银华被切除了全部脚趾和几节手指,王富洲则从此失去了左脚的5个趾头和几节手指。
让我们牢牢记住为中国人首次征服珠峰的3位英雄的名字: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让我们同样牢牢记住另一个名字:刘连满。他虽然未能登上珠峰顶端,但是,他同样以英雄的行为为中国登山队的胜利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谱写了一曲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颂歌。
探险的征途是没有止境的,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出现新的挑战,也会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在第一次登珠峰成功后,中国政府又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向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冲锋。
1975年5月26日,北京时间14时30分,索南罗布、潘多、罗则、桑珠、大平措、次亿多吉、贡嘎巴桑、侯福生、阿布钦9名男女登山家终于登上了那一米见宽、十几米长的珠穆朗玛顶峰。
在极度的喜悦之后,9位中国登山家们感到极度的疲劳,但是,他们仍然坚强地站立起来,打冰锥,拉绳索,将一座高达3米的金属觇标牢牢地树立了起来,然后,又珍重地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拍了电影、照片。他们还打取岩石标本、冰雪样品,测量冰雪的深度,最后,37岁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女登山家潘多静静地躺在顶峰的冰雪上,用无线电遥测仪向20多公里以外的大本营发射心电信号。他们在这被称为“死亡地带”的地球第三极上整整呆了90分钟,完成了大量宝贵的科学实验和重要的历史考证。
1975年中国人二登珠穆朗玛峰的成功,在人类登山史上创下了两项新的世界记录,即女子第一次从北坡登顶成功的记录和在世界最高峰上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更重要的是,中国登山勇士们与测绘人员密切配合,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以前的记载是8882米)。
这座金属觇标是中国人依旧站在世界登山运动前列的历史见证,它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测绘高度的作用,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它一直发挥着深远的国际影响。
1975年9月,英国登山家赫斯顿和斯科特两人从西南壁登上珠峰后说:“我俩克服极度的疲劳向顶峰走去,抬头一看,春天由中国人竖立在世界最高峰上的三角架(即觇标)就在前头,我们忍受着一切痛苦,终于走到了它的身旁。三角架是我们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见证。”
以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波兰、南斯拉夫、日本、朝鲜等许多登山家们在登上珠穆朗玛峰顶时,都是先看到这座觇标,然后在觇标旁留影作为登顶成功的证明。
无氧攀登 辉煌的时刻
“珠穆朗玛峰,你们能不能从北坡上,而从南坡下?”1960年,当时兼任中国国家体委主任的副总理贺龙元帅,曾这样询问刚刚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之巅的中国勇士们。
1985年,中国登山协会向日本、尼泊尔登山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中、日、尼三国联合组队,把攀登的难度加大一倍以上,实现在珠穆朗玛峰南北两面同时跨越。这一建议得到日本、尼泊尔登山家们的热烈响应。
1987年2月24日,《中日尼1988珠穆朗玛/萨迦玛塔友好登山议定书》在北京正式签字。
三国的登山家们感到,他们是要实现人类登山200年来的一个伟大梦想,他们的使命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会师,即三国队员在顶峰相逢;二是横跨,指南侧或北侧的队员翻越珠穆朗玛(尼泊尔人称为萨迦玛塔)峰顶,到达另一侧大本营;三是双跨,指两侧队员,分别进入对方大本营。能否进入对方大本营,是横跨、双跨成功的重要标志。
1988年3月3日,三国登山队的北侧队率先进入了海拔5154米的北侧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