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气象为体育服务正式开展是在1987年第6届全运会。但系统地进行气象与体育关系的研究是从1983年第5届全运会开始的。 
  1983年第5届全运会原定于9月16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进行。但天公不作美,从16日早晨开始连续下了两天暴雨,使江湾体育场变成汪洋一片,主席台下水深齐膝,场内跑道上也有20厘米深的积水,场地四周装上18台水泵哗哗向外吐水也收效甚微。为了使全国人民能在电视机旁看到隆重的开幕式,体育健儿时刻待命。体育场准备了10,000件雨衣。3个直径4米多的特大花篮被雨淋了,人们通宵达旦赶制纸花。。可惜,暴雨如注,整个计划被打乱了。 
  这次沉痛的教训,引起了气象科技人员的重视,开始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气象与体育关系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奋斗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并运用到1987年第6届全运会气象服务中去。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的气象服务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对气象服务给予高度评价。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开幕式那天上午还在下小雨,而且北京四周都在下雨。傍晚开幕式是否会晴天?经过气象服务中心预报组的认真会商,很肯定地向组委会报告:开幕式时不会下雨。果然,开幕式开始前,天空豁然开朗。 
  自行车比赛原定9月26日举行,但天气预报该日有雨,竞赛委员会根据预报改在27日晴天举行。果真27日天气异常晴朗,周玲美破了一公里计时赛的世界纪录。 
  9月26日进行赛艇比赛时,天气下雨,气温又低。由于25日已预报出这种天气,中国队及时采取了措施,运动员换上厚衣,调正了划桨技术方案,囊括了14枚金牌。 
  1993年第1届东亚运动会于5月9~18日在上海举行。为了确保运动会顺利召开,特地成立了气象服务中心。 
  第1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成功与否非同小可。一是我国正在争取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二是世界著名人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来参加开幕式。故开幕式决不能改期,并且要求保证在好天气下举行。 
  4月25日,气象服务中心正式发布了开幕式的天气展望。虽然排除了有中等以上降雨的可能,但并未排除有小雨的可能性,因5月9日前后从气候上分析,上海下雨的机率还比较高。组委会副主席龚学平副市长获得上述信息后,多次向气象中心提出,万一5月9日下雨是否可以搞人工消雨?为此,气象服务中心咨询了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的专家。5月2日,一份《关于东亚运动会开幕式时段上海上空人工消雨实施方案的建议》书送交给龚副市长。次日,龚副市长毅然决定在开幕式时做好人工消雨的准备,确保开幕式顺利进行。在短短几天里,既要请到北京人工消雨专家,又要取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的大力支持和驻沪空军的密切合作,动用侦察机、调用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专搞人工消雨的运输机等,还要购置必要工具、设备,以及需将几吨重的人工消雨催化剂送往机场。。为确保开幕式人工消雨成功,5月8日和9日上午,进行了三次人工消雨作业,获得成功。5月9日下午开幕式终于在晴朗的天空条件下胜利召开,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开幕式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评价。 
  多次大型运动会的气象服务成功,标志着我国气象为体育服务已经逐渐成熟,气象为体育服务确实大有可为。 
  1996年5月7日,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奥运选拔赛女子万米预赛中,以31分1。76秒的好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比1995年的世界冠军成绩快出3秒多。赛后,王军霞对采访她的记者说,教练本来只要求她在这一天破自己1995年的最好成绩,没料7日天气那么好,气温适宜,没有太阳,又没什么风,觉着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于是就和教练商定,尽量把好成绩“放”在7日。翌日《新民晚报》以《好天气助我成功》为题,报道了王军霞创造佳绩的“秘密”。 
  气象因素对长跑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气温:如果气温偏高,运动员的体内能量消耗增大,血浆量减少,易造成中枢神经疲劳,肌肉的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而气温过于偏低,肌肉又易发生痉挛,关节部位也容易损伤。 
  专家研究表明,气温在8~15℃范围,对长跑最为有利。 
  其次是湿度,空气湿度过大,不利于汗液的蒸发和身体的散热,容易使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使人出现昏迷现象;湿度太小,空气过于干燥,长跑选手排汗过多,则容易脱水,自然也会影响成绩。比较适宜长跑的空气相对湿度范围是30%~60%。 
  风对短跑的影响特别大,对长跑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只要风速在5米/秒以内,跑道又是环形,则风的利(散热作用)和弊(逆向阻力)可以认为互相抵消,可忽略不计。如果风速过大或是单向路线而全程逆风,则要考虑风的不利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长跑选手和教练常常利用气象条件创造好成绩。在1986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日本两名选手利用当天的良好天气(气温8。2℃,风速1米/秒),创造了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同一国家的两名选手同时突破2小时8分大关的好成绩。时隔一年,在1987年的这项比赛中,因北京刮大风,冠军成绩比1986年差了将近5分钟。




地球寒极气候 
  一提起北极、南极,人们马上会把它们与严寒联系起来。是的,北极和南极不仅是地球的最尽头,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在北极点附近的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但由于北极高纬度地区是巨大的北冰洋(海水温度为…1。9℃左右),加上海拔高度低,因此,北极地区最寒冷的地方,不是在北极点附近,而是在远离海洋的较低纬度的内陆地区。现已观测到的北半球最低气温,是在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北纬63。5°的奥米亚康镇测得的。此处1885年2月测得的—67。7℃的正式记录,成为当时的世界之最。到了1993年1月,又观测到…71。2℃的最低记录。 
  单从最低记录来看,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应该说是南极洲的内陆地带。 
  1957年5月,南极洲“安莫森”观测站,以…73。6℃刷新了奥米亚康保持了24年之久的地球“寒极”记录,同年9月又测得…74。5℃的新记录。1958年5月,距离南极点1300公里的前苏联“东方站”,以…76℃超过了“安莫森”观测站的记录,同年6月又测得…79℃的低温。过了1个月,“苏维埃”站记录到…83℃的低温,8月,“东方站”又以…87。4℃的低温,再次突破记录。 
  1960年8月24日,“东方站”观测到…88。3℃的最低气温。1983年7月21日又观测到…89。2℃的最低记录。这是迄今世界公认的全球极端最低气温。东方站位于南纬82度、东经68度的南极洲腹地,海拔超过4000米,冰盖的厚度3000米以上,有“不能到边极”之称。 
  如果仅从纯数字来看,南极的东方站比北极的奥米亚康镇要低出18℃。 
  但东方站地处4000多米的高原,而奥米亚康镇的海拔与海平面几乎接近。如果我们设定东方站的海拔高度为4000米,按0。55℃/100米的气温直减率计算(一般来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通常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气象学上把这种变化率称作气温直减率),那么,奥米亚康镇在海拔为4000米高度的气温,应为现在观测到的温度值与上升4000米高度应下降的温度值之和,即:…71。2+4000×(…0。55÷100)=…93。2℃这就是说,如果海拔高度相同,奥米亚康地区的最低气温比东方站附近的最低气温还要低出4℃。虽然这是理论计算的近似结果,但从这个计算中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北极和南极的最低气温大致相同。这是作者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也是为北极说了一句公道话。 
  判断寒冷程度的另一个气候要素是温度的年较差。气象学上把一年当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称作年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最低温,也与最高温关系密切。北极地区年较差大都在60℃以上。奥米亚康镇的最高气温约为36℃,年较差为107。2℃。如果我们在寒暑差异如此之大的环境中生活,该是何种感受?然而,在奥米亚康镇,确有人类居住着。顺便提一句,北京的年较差为63℃。 
  在北极,尤其是北极的内陆地区,漫长的冬天结束后,夏天迅速来临。 
  在奥米亚康地区,5月初,降雪结束;6月中旬,野花盛开;7月,气温达到30℃;10月初,降雪开始。无怪乎在西伯利亚冻原地带的旅行者这样写道:“6月15日,湖心结冰;6月16日,冰已融化;17日,高温,水温达19℃,人们在湖中游泳。”这是对北极剧烈气候变化的生动写照。北极地区的人们,就是在冷暖交替如此剧烈、迅速的恶劣环境中生活着。 
  同是北极地区,寒冷和酷热的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差异十分显著。北极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景,人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出来:冬天北极地区进入极夜,气候极为寒冷;而夏天为极昼季节,气候较为炎热。至于温度的空间变化,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辽阔的北极,即使是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气温变化的类似程度,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北极地区划分为3个区域:北欧区域(地中海地区)、东西伯利亚区域(东北亚地区)和北美区域。 
  每当晚上,我们打开电视机,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就是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常常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在日后两三天内将袭击我国。 
  这股寒潮主要有3条路径,即是西北部路径、北部路径和东部路径。这些发源于北极及西伯利亚上空的冷气团常常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工程设施带来重大影响和危害,但有时也为干涸的大地带来滋润的雨露。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这一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莫过于发达的东南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湿。这种气候系统正是由北自高纬度地区的冷气团和南自热带、亚热带洋面上发出的副热带高压的动态作用形成的。当冷气团势力加强时,中国大地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而当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国高空时,出现炎热并常伴有降水过程。由此可见,中国的天气状况直接受着北极、亚北极地区的影响。 
  在北极圈附近的5000米高空(气压为500毫巴)上,常常形成一个巨大的低气压系统,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形成由西向东涡旋的强大涡流。这就是气象学上的中纬度信风带。冬季,寒冷气团在北极圈地区蓄积,使得中纬度信风带势力加强,由北向南推移;而在夏季,它的势力减弱,由南向北缩校由于它的势力加强或减弱,带来了北半球地区,尤其是欧亚大陆东部显著的季节变化。不仅如此,中国的“梅雨”等特有的天气现象也归因于它的强弱变化。 
  因此,有人把北极圈附近的这种涡流称作北半球的“寒冷的肺部”,它的“呼吸”——蓄积和放出,左右着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