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天子刘启,哪里还有御驾亲征的念头?
这兵凶战危的,若是有个万一,怎么办?因此,他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晁错的提议。
然后,晁错就黯然出宫。
不想,这才过了一刻钟,他又回来了,还是跟在太子身后!
难道说太子也支持朕御驾亲征?
带着这样的疑惑,天子刘启问道:“太子与御史大夫联袂而来,可是有事?”
心里却不免有了些不满。
刘彻再拜,道:“启禀父皇,儿臣乃是听闻,朝中有大臣言及可与吴逆和议,废削藩策,不再惩处吴逆,不知可有此事?”
“有!”天子刘启点点头,然后问道:“太子有不同看法?”
刘彻刷的一下站起身来,看着自己的老爹,杀气腾腾的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吴逆未授首前,敢有言和议者,皆可斩!”
他看着自己的老爹,再环顾袁盎、张欧、程嘉等人,大声问道:“何人言和议?”
看着杀气腾腾的太子,袁盎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太子为何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咄咄逼人了。
以往,在他们这些两千石大臣面前,太子不是一向温文尔雅的吗?
今天这是吃了什么药了?
袁盎不得已,微微起身,硬着头皮道:“臣曾提议和议……”
他躬身道:“家上要斩臣,臣无话可说,但,家上斩臣之前,可否让臣知道,臣所犯何罪,以至于要家上斩之?”
刘彻叹了口气。
走到袁盎面前,躬身道:“卿素来为孤所重,亦为孤敬重之长者,然,卿言和议,却是要将我汉家至于万劫不复之地,使天下重演秦末大乱,民不聊生,十不存一之悲剧乎?”
刘彻说的如此严重,不止是袁盎,就连刘启也吓了一跳。
一边的张欧更是露出一副“我读书少,你别吓我”的表情。
在这些人看来,和议而已,又不是没有过!
高皇帝都对匈奴人低过头呢!
对于如今的大部分人来说,现在吴军来势汹汹。
而棘壁之前的诸多城池却陷落的如此之快。
在这样的局面下,和议,将局面保持到吴王起兵之前,也不是不可以,大不了,吴国暂时不去管他就是了。
仿南越和东瓯、闽越、朝鲜的例子就好了。
刘彻看着袁盎,直接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请教太仆,孤曾听闻,民间有长者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此话何解?”
袁盎闻言,顿时一愣。
刘彻的意思,他当然知道指的是什么。
既然今天刘濞谋反不受惩罚,这个例子一开,以后,诸侯王恐怕动不动就要造反了。
反正,造反又不需要付出代价。
就连天子刘启也愣住了。
他之前从未想到过,此例一开会是什么后果。
这并非他思虑不到,而是,毕竟,他才当了两年皇帝,考虑问题,不如日后那么深入和全面。
更何况,这样的例子,在汉室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
因此,受到思维局限,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这个事情就像一层窗户纸,此时,刘彻一捅破,天子刘启立刻就知道,假如真的如此,那么以后就真的将要国将不国,他这个天子再也没有什么威权和威信,就如同东周的周天子一样,甚至可能还会有人学一下楚庄王,来问问汉鼎轻重了。
而这样的未来,简直就是噩梦!
刘彻却不打算就这样结束,他转身,对自己的皇帝老爹叩首道:“父皇,儿臣所虑者,不止如此,儿臣更担忧的是,若朝廷轻易与吴逆求和,除了增长吴逆气焰,使得外人以为我汉家无人之外,恐怕,不会有其他任何效果!”
“吴逆谋反,非一朝一夕,而是处心积虑,在如此情况下,若我汉家摄于吴逆军势,贸然与之言和,恐怕,不止吴逆将会更为嚣张,就是燕赵齐鲁衡山庐江也会有所意动,甚至……梁王也会动摇!”
刘彻的话,很容易理解。
天子刘启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假如换了是他,看到朝廷服软,恐怕也会得寸进尺,生出些更大胆的想法来。
更麻烦的是,本来就蛇鼠两端的其他诸侯,估计看到这样的局面后,也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现在一个吴国裹挟上楚国的军队,就能让朝廷如此被动。
万一齐鲁再不稳,江淮也动摇起来。
这天下就将真的不可收拾了!
刘濞现在的军势是很猛,但还绝对没有将汉室逼到不言和就要灭亡的地步!
更何况,即使真到了那个地步,言和除了速死之外没有别的原因了。
一念至此,天子刘启缓缓的道:“太子所言甚是,自即日起,敢有言和者,视为吴逆党羽,一概诛之!”
天子这话一出,晁错顿时大喜过望。
天子的这个决定,对晁错来说不亚于久旱逢甘霖。
简单的来说,既然主和派被打入另册,那么除了一战,汉室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而战争之中,他的削藩策就是政治正确!
逆袭!
无比狂猛的逆袭!
晁错此刻,在心中真是无比感激太子。
第313章 神器(一)
出了寝殿,刘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次,他算是把袁盎给伤透了。
只是,他是太子。
是这脚下万里江山,亿兆生民的未来主宰。
肩负着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圣之绝学的重任,有着打造一个千年不朽帝国,缔造一个旷古烁今的盛世的野望。
这肩上的重责以及心中的野望驱使下。
一切个人的私情以及情感都被搁置到了次要的地位。
更何况,政治,本就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泥潭。
当年,刘彻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翻脸无情,三下五除二就清理掉了阻碍他的元老大臣势力。
至今,人们仍在称颂他的伟大和神圣,便是被他清理掉的元老大臣,也是如此!
可见,冷酷与无情,本就是帝王的天赋。
反而,像惠帝那样的老实人老好人,并不被舆论认可和称颂。
而在皇族的立场上,尤其是太子的立场上。
刘彻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跟臣子解释。
甚至于,假如袁盎不蠢的话,那他今天晚上就该星夜来到太子宫请罪,诚恳的检讨和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怨恨刘彻坏了他的好事!
在这个时代,正常的情况下,皇帝打了大臣右脸,那个大臣假如聪明的话,马上就会把左脸也奉上。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此而已!
渐渐的,刘彻猛然发觉,随着地位的变化,他的心,也渐渐的变得铁石心肠了。
曾经,他还曾为不能救申屠嘉而伤心。
现在的他,假如再遇到当初的抉择。
他的心,告诉他,立刻马上抛弃掉!
这,就是统治者的心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彻轻声呢喃着,迈步向前。
即为太子,身为储君。
我爸是皇帝!
“孤的行为,不需要你们理解……”刘彻坚定的在心里说:“你们只需要服从即可!”
当然,他非常清楚,身为上位者,有这样的觉悟是好事,但把它挂在脸上,摆在明面上那就是纯213了。
任何一个上位者,想成功,首先都得是一个优秀的影帝,一位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善于纳谏,平易近人的明君。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暴君与贤主,只是一线之隔而已!
当天晚上,袁盎果然不出所料,态度谦恭的来到刘彻的太子宫,自称罪臣,口称仆丝。
刘彻自然是哈哈大笑,完全将白天的事情当做没有发生过。
于是,君臣相得,相谈甚欢,刘彻甚至是亲自送袁盎到的宫门。
无论样子还是架势,都做到了完美。
出了宫门,坐在马车上,袁盎的心却一下子就沉到了谷底。
“家上果然有先帝遗风……”他喃喃的道。
像这样毫不犹豫的卖了他,还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一般,相谈甚欢,甚至还掏心掏肺,这位太子,果然……没有让他看走眼!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储君,才是这天下之幸!
说起来,也奇怪,刘彻拉了晁错一把,袁盎非但没有怨恨,反而……老怀大慰。
因为,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天子,这样的储君,才能带着这天下社稷,顺利抵达那太平盛世的彼岸。
相反,历史证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仁厚天子,却能给天下带来灾难。
譬如惠帝!
对袁盎这样追求理想甚于己身的政治家来说,刘彻这样的表现,才是真正让他欣赏的地方。
只是……
在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家上,对于未来的朝廷大臣而言,无疑是灾难。
因为,袁盎已经看得很明白了。
当今天子和太子,都是那种通俗意义上,所谓刻薄寡恩的天子!
……
翌日,周亚夫在长安城外,誓师出征。
十万汉军,整戈待发。
刘彻跟着自己的老爹,乘着銮车,检阅了出征的军阵。
实际上,天子阅兵,是古代中国一个传统的仪式。
夏商周以来,天子征伐,皆是先阅兵。
夏商两代,历史太过久远,记载也很少,但周天子检阅军队的记载,却有很多。
《诗经》之中就有专门描写和歌颂周天子阅兵时的盛大场面的篇章。
刘彻作为太子,与自己的老爹同车检阅。
在他眼前,一个个汉军军阵纪律森严,杀气腾腾,人人衣甲鲜明,士卒们的精神状态和士气都相当的不错。
刘彻看了也不由的在心里放下了悬着的心。
以眼前的军阵和精锐的士卒以及周亚夫这样的名将,这一战,汉室想输都很难!
身为储君,刘彻现在比前世接触到的知识和事情更多。
尤其是军事上。
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在兵力上吹牛逼,注水是很正常的事情。
譬如,这一次周亚夫出征,对外的宣传就是“分置三十六路将军,统兵三十万”。
事实是,算上养马的、做饭的、备粮的以及打酱油的,总共也就十万人。
这十万人,真正上阵冲杀的,其实最多只有五万是合格的。
其他人,打打酱油,摇旗呐喊,是可以的。
但真要上阵,那就够呛了。
甚至这些人一上阵,忙还不帮上,就撒丫子跑路了。
这样一看的话,刘濞的军队,真正能战斗的战斗兵力,比例应该不高于周亚夫大军。
换句话说,刘濞的手下,真正的中坚主力,不会超过十万!
这还是算上了楚军以及南越、闽越和东瓯的仆从军。
两者的力量对比,并未产生差距。
检阅完列队的军阵后,天子銮车来到了中军将台之前。
周亚夫已经领着他手下的数十位将军,在哪里等候了。
不得不说,战争,是武将们的狂欢。
无论是汉室还是吴王刘濞的叛军都是如此。
那些平时的司马、校尉什么的,此刻摇身一变,挂上了将军印,瞬间就完成了从前十几年也未必能完成的晋升。
至于刘濞那边,刘彻听说,连以前给刘濞端夜壶的奴仆,现在都挂着一个司马的头衔……
刘彻跟着自己的老爹下了车。
周亚夫连忙带着众将迎上前来,拜道:“末将等拜见陛下,家上,请恕末将等甲胄在身,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