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农村建设60年-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的比例,由1984年17∶83调整为21∶79。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在1985年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保持了收入持续增长的趋势。

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新的农产品购销制度的推行,使蕴藏在广大农民中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迸发出来。他们在积极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的同时,开始逐步把剩余劳动力、资金,向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方面转移。转移的方式大致有四种:一是就地转移,从土地经营转到当地的工商业或服务业;二是流动性转移,即在农村内部搞运输、经商,或流动进城,早出晚归;三是跨地区转移,即农民转入其他地区经营工商业或服务业并且比较稳定地居住下来;四是进城投资和进城就业。

1986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第二步改革一年多来的形势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中央指出,我国农村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去年又在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成效十分显著。最主要的标志是农村经济搞活了。广大农民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商品经济的横向联系有所发展,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和加工、服务业得到加强,农村正沿着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道路前进。去年尽管遭受较大自然灾害,并且有计划地调减了粮棉油播种面积,粮棉产量下降,但仍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他作物普遍增产,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仍然有较大的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总结同时指出,1986年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落实政策,深入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到1987年初,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扩大自主权方面,普遍扩大了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随着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入,多数农产品已基本实行市场交换,粮食等实行了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随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也开始横向流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在改革产业结构方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趋向合理,林草业、畜牧业、水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均获得迅速发展,原来那种单一经营和城乡分割的产业结构和格局开始被打破。

在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方面,适应生产和市场的要求,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新的联合体,包括双层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伙经营、股份制经营、不同所有制间的联合经营等形式,体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既统一又分离、不同所有制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

农村经济新体制的初步构建,促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农村第一步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第二步改革,即实行新的农村购销体制和调整产业结构,又为这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于是,以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私人经营共同发展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已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这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如果说农村第一步改革最令人瞩目的成果是普遍建立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它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式发展,那么第二步改革最令人瞩目的成果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它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式发展。

乡镇企业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而崛起的。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中,开始把原来的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原属于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管理的社队企业,是政社合一的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经营范围限于社队内部,而且数量很少;在分配上则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在放宽政策的条件下,有了较快的发展,经营范围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为此,中央在通知中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来源,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

由于乡镇企业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吃大锅饭”,“不捧铁饭碗”,投资少、费用低,自主权比较多,容易应用科研成果,经营比较灵活,因而容易适应市场需要。它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发展速度超过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到1984年,乡镇企业达到606。52万个,其中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占69。3%。乡镇企业总收入为1537。08亿元,比1983年增长65。5%。1985年,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又增加了600多万个,乡镇企业总收入比1984年增长66。9%。1986年,乡镇企业总数中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占到88。6%,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29。8%。

在乡镇企业的崛起过程中,家庭和联户办的合作企业之所以占的比重较大,是因为绝大多数地区乡镇、村级办的集体企业,一般规模相对大些,又受到筹集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起步较晚。这样,在人民公社解体、国家又放宽政策的条件下,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小型企业便应运而生。这种小型企业,较之靠乡镇集体力量办的较大的企业,更容易调动农民的资金和人力,“船小好掉头”,更能适应发展乡镇企业的需要。

在1987年到1988年的两年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农村小企业呈现蓬勃生机。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齐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也在“迎头赶上”,数量日渐增多。早年办的乡镇、村级企业,此时走上了上规模、上水平、逐步完善的道路。其中有些佼佼者,已组成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乡镇企业集团,开始有能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一比高低。

广大农民在兴办乡镇企业的实践中,创造出一些各有地区特色的模式。有一位社会学家称其为“草根企业”。所谓“草根”,蕴含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这些模式主要有:

——苏南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其特点是在所有制形式上,以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工业为主,尤其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在城乡关系上,与城市企业、科研单位有着紧密联系,城乡经济相互依存和渗透;在流通结构上,以市场调节为主。

——温州模式。这是一种以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型乡镇企业。它在所有制上,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在产业结构上,以日用小商品生产为主导,兼营门类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业。在流通结构上,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联结生产循环过程,形成了小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组合方式。在城乡关系上,形成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商品生产群体。

——耿车模式。这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它是以江苏省北部宿迁县耿车乡发展乡镇企业的格局而得名的。该乡从起点低的户办企业开始,进而同乡、村、联户一起,“四个轮子”一齐转,形成多种所有制、多样化产业、多渠道服务的乡镇企业模式。

——珠江模式。这是外向型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在地域上是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东莞市和顺德、宝安等13个县。这种乡镇企业的特点是:在所有制上,以乡(镇)村两级集体经济为主,形成“五个轮子”(乡办、村办、农民联户办、个体办和其他合作形式办)一齐转的多层次结构;在经营形式上,以集体经营为主,积极发展包括同外商合资、合作经营在内的多种形式横向联营;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二产业为主,积极发展包括创汇型、“三来一补”型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型企业;在企业营销目标上,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扩大产品外销比重,多出口,多创汇;在企业资金来源上,采取积极引进外资、社会集资、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办法。

此外,还有福建侨乡以股份经营型为特征的晋江模式,以上海郊区为典型的城乡紧密结合的沪郊模式,等等。

这些不同特点的乡镇企业模式,是在各自地区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也是当地农民对多种生产要素综合利用与组合的结果,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到1991年,乡镇企业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各项劳务收入10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上缴国家税金由1988年的236。5亿元增加到333。8亿元;百元固定资产投资原值实现产值、利税分别比上年提高3。7%和5。3%,百元资金实现产值、利税分别提高3。4%和4。8%。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三节 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深入。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阶段,农村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一直是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稍一放松,就会出现波动,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江泽民曾反复提醒全党,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992年以后,在新一轮的经济加速发展中,曾一度出现农村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流向工业和城市的现象,致使1992年至1994年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出现连年减产,粮食供销不平衡,粮价上涨。1992、1993、1994年大米价格分别上升19%、24。6%和70。5%,进而带动了整个物价的上涨。

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摆脱了一度出现的徘徊局面,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粮食价格逐步下降,为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实现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