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强的自制力(具有推迟满足自己的直接愿望、抵制诱惑等能力)的4岁男孩,七年以后长大时,被专家们描述为能够控制情绪冲动,注意力强,精神集中,善于内省,喜欢思索,踏实,等等。反之,这种能力较差的男孩,长大后自制力也很薄弱:狂躁不安,席不暇暖,情感外露,好斗,易怒,反复无常,在紧张的情境中表现得很不成熟①。

    自制力和推迟获取满足的能力的相互联系在女孩身上也存在,但是表现得较为复杂。

    许多个体个人特征的稳态性虽然可以认为已经得到证明,但不能不附带说明,这主要还是指同神经系统的特点有

    ①芬德,D。

    C。

    、布洛克,J。H。

    和布洛克,J。

    :《满足的推迟——论个人纵向关联现象》,载《个人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983年第44卷第6期,第1198—1213页。

…… 206

    自 我 论102

    这种或那种联系的心理活动特性而言。那么个人的实质,个人的价值取向、信念、世界观倾向,亦即个体不仅借以实现其所蕴藏的潜在能力,并且借以进行自己的自觉选择的那些特征,情况又如何呢?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大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小至看来似乎是偶然的、实则是决定命运的机遇,在这方面都有极大影响。人们往往很重视生活计划和生活定势的恒定性。一个雷打不动的人比起一个随风转的人,往往会先验地受到更多的尊敬。但任何先验之见都是靠不住的。正如克留切夫斯基所精辟地指出的那样,信念的固定性不仅可能反映思维的一贯性,而且还可能反映思想的惰性①。

    如果不从本体发育的角度,而从更广泛、更丰富的生活经历角度来看,那么,个人的守恒、变化和发展究竟取决于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传统的心理学有三种观点。生物发育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和任何其它机体发展一样,都是具有种系发育程序的本体发育,所以其基本规律、阶段、特性都是相同的,虽则社会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它们的表现形式也会留下自己的烙印。社会发育观点则把社会化过程、广泛意义上的学习过程视为首要,认为年龄阶段的变化首先取决于社会地位的变迁,取决于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系统的变迁,简而言之,取决于个体的社会活动结构的变迁。人格学观点则把主体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置于首位,认为个人发展不同于

    ①参见克留切夫斯基,B。

    O。

    :《书信、日记、警句及历史的思考》,莫斯科,1968,第344页。

…… 207

    202自 我 论

    机体的发展,其基础乃是个人形成和实观自身生活目的和价值观的创造性过程。这三种模式(生物发育程序的实现,社会化,自觉的自我实现)各自反映的都是个人发展的不同实际方面,因此,“非此即彼”式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把这三种模式“分摊”到不同的“体现者”(机体、社会个体、个人)名下也不行,因为这意味着将个体的机体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加以刻板的、硬性的区分,而这是为整个现代科学所不容的。

    这一问题的理论解决,显然包含在下述命题中:个人正如文化一样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其整个发展期间一方面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同时又比较有目的地、积极地改变环境,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已被意识到的需要。苏联的理论心理学正是沿着这种整体综合方向向前发展的①。

    遗传决定的成分、社会养成的成分和独立取得的成分这三者的比例关系对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活动种类和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说也各迥然不同。既然个人的特性和行为不能脱离任何一个独立的决定因素系统,那么所谓年龄阶段过程完全一致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因此,非此即彼的提法(不是年龄决定个人的特性,就是个人类型制约年龄的特性)

    乃由二者辩证相互作用说所取代,而且,这种相互作用也不是笼统而言的相互作用,而是指具体活动范围之内的、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年龄范畴系统也随之变得复杂了。原先人们认为年龄范

    ①参见阿斯莫夫,A。。

    :《个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莫斯科,1984。

    Z

…… 208

    自 我 论302

    畴只有一个读数系统,其实有三个读数系统——个体发展,社会的年龄层理化和文化的年龄阶段标志①。

    “生命时间”

    、“生命周期”

    、“生命全程”

    这几个概念常常被当作同义词使用。

    但它们的内涵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

    生命时间即平均寿命期,它仅仅表示生与死的时间间隔。

    寿命的长短有着重要的社会性后果和心理学后果。例如,各代人的一代存在时间长短和儿童期的初步社会化过程长短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平均寿命期有关。然而,“生命时间”

    是一个形式概念,它只表示个体存在的时限,而与存在的实质无关。

    生命周期这一概念是说生命流程服从一定的规律性,而它的各个阶段犹如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关于人类生命如同自然过程一样具有周期性的观念,。电子书是我们的一个最古老的意识方式。许多生物学的和社会性的年龄阶段过程的确具有周期性。人的机体经历着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连续性过程。个人接受、充当、继而逐渐放弃一定的社会角色配套(劳动角色、家庭角色、父母角色)

    ,然后由它的后代再来重复这一周期。

    社会中一代人接替另一代人,也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发展的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的类比,不乏启发价值。但“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把过程的某种封闭性、完成性作为前提,认为过程的中心就在这一过程本身之中。

    然而个人的发展是在同其他人以及同各种社会成规的广泛相互

    ①参见拙著:《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中的年龄范畴》,载《社会学研究》》1978年第3期,第76—86页。

…… 209

    402自 我 论

    作用中实现的,而这却套不进周期性的刻板公式。即便个人的某一个别侧面或要素构成某种周期(生物学的生命周期、家庭周期、职业劳动周期)

    ,那么个体的发展也绝不是一组同工异曲的总和,而是一部具体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情都是通过尝试、过失而从头做起的。

    生命全程(生活历程)概念恰恰是指许多独立发展线索的统一,这些线索或重合、或分歧、或相交,但如果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把它们同社会历史条件割裂开来,它们就会变得不可理解。

    对生命全程的研究,必然是一种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绝不可只局限于旧心理学的个体发育理论模式。如果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个人的本体发育发展”这一用语,那么它本身就包含着用词矛盾。个体之由社会活动的客体或媒介向社会活动的主体转化(个人的形成和发展即指这种转化)

    ,如果绕过和离开个体本身的社会活动,那就无法实现,这种转化并非储存在个体机体之内的程序,因此研究它就需要更为复杂的调查方法和分期原则。

    生平与命运

    一切人的命运都形成于偶然,都取决于周围人的命运……我青年时代的命运也是这样形成的,而青年时代决定了我整个的命运。

    布 宁

…… 210

    自 我 论502

    前面我们从个人的个别特征是守恒的还是可变的这一角度考察了个人恒定性,现在让我们再从另一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阐明个人以及个人自我意识的个体发展的一般分期原则。这里有三种方法。

    生物学和心理生理学中有所谓各个危机期或敏感期的说法。在这些时期,机体对某些特定的外部因素和(或)内部因素极为敏感,而这些因素的影响恰恰在发展的这一个点(而不是任何其它点)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逆转的后果。

    社会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中有个人发展的所谓各个社会性转变即转折点的说法,指个体的身分、地位和社会活动结构的各种根本性转变(如上学,取得公民权,结婚)

    ,这种转折点常常伴有社会礼仪即所谓转变仪式(典礼)。

    由于危机期和社会性转变通常伴有某种心理状态的改变,所以发展心理学还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作年龄期常规生命危机,这一概念强调指出,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变尽管看上去象是病态,但对发展的这一阶段来说,它是合乎规律的,从统计学角度看是正常的。只要了解相应的生物学规律和社会性规律,就可以十分准确地(就平均值而言)预测出某一社会个体在多大年龄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危机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受什么制约,以及解决这一危机的典型方式有哪些。

    如果我们感兴趣的不是一个平均个体的生命全程结构,而是一个具体个人的经历(生平)

    ,那么仅有这样一些客观的数据就不够了。

    每个个人的生活,正如一部人类历史,一方面是一个自

…… 211

    602自 我 论

    然史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部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戏剧,其中每一场戏都是许多具有个体独特性的性格和情况交错纠结的结果。

    任何一种生活情境都是具体的、多元的、可变的,而“事件”一词则表示一次性变故。无怪乎历史科学的逻辑方法论特征恰恰是同说明事件,而不是同说明发展规律或趋势的课题相关联。

    当然,生平事件(传记事件)如同历史事件一样,可以分门别类,可以用过程术语或结构术语加以描述①。

    事件根据所属生活领域,可分为身体事件、生理事件、社会事件和心理事件。根据其发生于个体周围、个体本身或个体内心又可分为外部事件(环境事件)

    、行为事件(所作所为)和内部事件(精神事件)。发生在个体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叫做个体事件,个体受历史情况决定的事件则叫做社会文化事件。根据事件次数多寡、重复程度和可预料程度。又可分为一般事件(正常事件)和偶然事件(非常事件)。

    除了对生平事件进行一般性分类外,学者们还归纳出事件的下述结构特性:

    ①参见洛吉诺娃,H。

    A。

    :《个人发展和个人生命历程》,载《心理学中的发展原则》一书,莫斯科,1978,第156—172页;赫尔奇,D。

    F。

    和普莱蒙斯,J。

    K。

    :《生活事件和生命历程的发展》,载《生命历程的发展与行为》一书,第2卷,第1—37页:丹尼士,S。

    J。

    、斯迈耶,M。

    A。

    和诺瓦克,C。

    A。

    :《发展对生活事件进程的干预和增进》,载《生命历程的发展和行为》一书,第3卷,第34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