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

    和列别杰夫,B。。

    :《心理学和孤独症精神病U理学》,莫斯科,1972。

…… 301

    692自 我 论

    “陌生化”

    (超脱)的机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并为布莱希特广泛采用的这一术语的意思是,割断习惯的联系,使熟悉的现象显得奇怪、不习惯和需要解释。

    “为了把自己的母亲看作某一个男人的妻子,必须要有‘陌生化’,比如说在出现继父时,就会产生这种‘陌生化’。当一个学生看到执法者用强制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老师时,便会出现‘陌生化’,老师便会失去他是一个‘大人物’的习惯联系,现在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他,他显得是‘小人物’了”

    ①。

    作为认识的必要前提,“陌生化”

    同时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造成一种心理距离,它很容易变成异化,使客体不仅看来是奇异的和令人惊讶的,而且是本质上异己的、不相干的或者没有情感意义的②。

    异化作为一种精神病综合症,也正是描述了与熟悉的地点、人物、情境和感受失去情感联系的感觉:它们似乎离远了,它们对于个体来说成为异己的和无意义的了,尽管他还能意识到它们的实体实在性。

    异化作为一种可以使造成创伤的关系失去情感意义的手段,既可以以环境为对象,也可以以“自我”为对象。在前一种情况下(非现实化)

    ,外部世界被当作异己的、不真实的东西。

    有这种病的人纷纷诉说:“我对一切的感受都跟从前两样;仿佛在我和世界之间有一种障碍,我不能够与世界溶合;

    ①《布莱希特戏剧文集。剧本。论文。言论》,五卷本,莫斯科,1965,第5卷,第2册,第114页。

    ②文艺理论中“陌生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和心理学中一样,有不同的解释。

…… 302

    自 我 论792

    我什么都看得见;什么都能理解,但感觉却和从前不一样,仿佛失去了某种精确的感觉。“

    “对象的外观仿佛和它的实际意义即这一物体在生活中的用途分开了。”

    “我有这样的印象,仿佛一切事物都已失去它们所特有的某种内在意义,而我只是无感觉地、消极地观察着它们所具有的毫无生气的外壳、形式。”

    在第二种情况下(人格解体)

    ,发生的是自我异化:自己的“自我”看上去显得奇怪、异己,自己身体的实在感失去了,它只是被当作外部客体,任何活动都失去意义,出现了冷漠,情感迟钝了:“如果我去俱乐部。电子书,就应该快乐,于是我做出快乐的样子,但我心里是空虚的,没有任何感受”

    ;“我只不过是对别人的反应,我没有自己的个性”

    ;“生活对我来说失去了任何色彩。我的人格好象没有内容只有形式”

    ①。

    非现实化和人格解体使自我意识的各个情感侧面发生紊乱,但不会破坏“自我形象”的认知清晰性。坎金斯基—克列兰博提出的心理自动性综合症常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它会引起更严重的心理破坏:病人开始感到自己的感觉、知觉、动作、需求、爱好是别人的,来自外来力量的。由此引起的结果是,病人常常失去“自我”的感觉,而他们的私人内心世界仿佛变成了大家都知道的、“公开”的、透明的。

    最后,内外交流的完全断绝意味着人格分裂或“自我”

    多重化(精神病理学著作描写了几百种这样的病例)。

    这种病症

    ①参见梅格拉比扬,A。

    :《人格解体》,埃里温,1969;莱恩,R。

    D。

    :《分裂的自我》,巴尔的摩,196。

…… 303

    892自 我 论

    的主要特点是,在自我意识中出现自己的替身,个人同替身不能建立密切的关系。虽然病人常和自己的替身说话,甚至始终不能把自己和他分开,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没有相互理解。

    替身体现的常常正是病人“自觉的自我”所反感的东西,病人对他怀有恐惧、厌恶,对之极力表示抗议。

    和异化综合症一样,人格分裂也有各种形式。在有些病历中(所谓“人格交替”)

    ,个体身上仿佛共存着两个独立的“自我”

    ,轮流对他起支配作用,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年不等。

    当第一个“自我”占支配地位时,个体意识不到第二个“自我”的存在;他在自己的另一个“自我”占上风期间所做的一切都被遗忘,都被从意识中排除。两个“自我”截然不同:本来的一个一般是腼腆的、胆怯的、迟缓的和多疑的,而在个体一生中某个关键时刻首次出现的第二个“自我”

    ,则具有较为果断、善于交际和灵活自如的特点。第二个“自我”对第一个“自我”的生活一无所知。在有些病例中,本来的“自我”似乎较为成熟,但在情感发展方面却远远落后,第二个“自我”有时也会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出现,他往往“知道”第一个“自我”的存在,能够对第一个“自我”的行为和感觉作出评论;但本来的“自我”

    却不知道自己的替身,不记得他在心理上受替身控制时所发生的事。

    描述这种情况最生动准确的一个例子,甚至被改编为同名故事影片,这就是《伊娃的三副面孔》①。二十五岁的女人

    ①西格彭,C。

    H。

    、西格彭,H。和克莱克利,H。

    M。

    :《伊娃的三副面孔》,纽约,1957。

…… 304

    自 我 论992

    伊娃。怀特因头痛剧烈发作并失去记忆而去看医。诊断检查发现她还有其它症状。有一次她照例去就诊,平时一向冷静的女病人非常激动,最后终于承认,她周期性地听到某种臆想中对她说话的声音。当医生对这一说法加以考虑时,病人的面目和行为突然发生剧变。坐在他面前的不再是一位稳重的、有教养的太太,而是一个轻浮的少女,她的语言和语调与怀特太太迥然不同,她开始起劲地谈论怀特太太的问题,以第三者的身分来谈到她。至于她自己的姓名,她声称自己是伊娃。布莱克。

    这个奇异的精神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在十四个月里,在查询病情的将近一百个小时里,医生面前忽而出现这一个伊娃,忽而出现另一个伊娃。起初要唤出伊娃。布莱克来需要使伊娃。怀特进入催眠状态。后来的唤出过程就简单了。结果发现,在怀特太太身上从童年时代起就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自我”

    ,而伊娃。怀特却全然不知伊娃。布莱克的存在,直到她在一次心理治疗时突然出现。布莱克小姐却相反,她知道而且能说出,怀特太太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到什么。

    但她并不分担这些感觉。伊娃。怀特关于不顺心的婚姻的感受被伊娃。布莱克认为是天真的和可笑的。伊娃。布莱克也不分担伊娃。怀特的母爱。她记得许多伊娃。怀特不记得的事情,而且她的信息的准确性为病人的父母和丈夫所证实。

    医生们指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很不相符。伊娃。怀特是严肃的、克制的,主要是忧郁的,衣着朴素和保守,举止体面,喜欢诗,说话平静温柔,是个贤妻良母。伊娃。布莱克容易与人接近,以自我为中心,孩子气地好虚荣,活泼开朗,

…… 305

    03自 我 论

    无忧无虑,说话幽默但有些粗俗,喜欢冒险,穿着稍有挑逗性,不喜欢任何严肃的东西。借助一系列心理测试和投射测验,某些不那么明显的差别也被发现了。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除了两个伊娃外,又有第三个人登场,她称自己为珍妮,与两个伊娃截然不同。

    对于精神病医师来说,上述所有情况只是一些不同的精神病症状而已,其生理病因以及这些症状的分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有争议的。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人格解体症状学说明了自我意识功能活动的某些机制。

    列宁格勒精神病学家努勒尔指出,过去的医学把任何病理反应首先看作正常功能的破坏及某种“危害”

    的直接后果。

    而现在根据西利和温纳的著作,似乎把防御适应机制看作病理反应基础更为合理。整个机体及大脑都是大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抵制外来影响的稳定)系统,按照否定性反向联系定理发挥功能。有可能破坏稳定系统的任何影响都会引起恢复稳定的逆反应。如果补偿反应过分,过于强烈或持久,那么它本身就会破坏稳定,自己也引起第二轮补偿反应,以克服第一次反应引起的偏差,如此等等。从这一点出发,努勒尔设想,由于机体原因或信息负担过重,大脑不能完全消化和加工,从而使大脑机能受到破坏,就会产生补偿性防御反应,例如应激反应。如果这些反应过重,那么为了补偿它们所引起的破坏,就可能出现第二轮陀御性反应,以减轻大脑承受的负担。这可能是心理积极性整个减低,思维速度减慢,敏感阈限提高,结果则是大脑调节功能的恶化。这种类型的反应涉及整个机体,这是抑郁症的典型特点。这也可能是信息

…… 306

    自 我 论103

    流入量减少,一种“感觉上的自我剥夺”

    ,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这还可能是进入意识的信息中情感成分减少或完全封闭,因为正是信息的情感作用使它能够引起应激反应,这对于人格解体以及一般的心理异化来说正是典型的特点。人格解体的防御合理性在于,它在消除信息中情感的、“应激”

    的成分的同时,并不破坏思维过程,不会妨碍为机体功能所必需的“外部”信息的进入,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人格解体本身会变为严重的精神变态症状①。

    这一理论同前边说过的关于自我意识的本性和功能的看法很一致。我们来回忆一下前面说过的内容。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他把自己作为行动者同自己行为的过程及结果分开。但是,人要“抓住”自己的这种“自我性”

    ,只有通过把“自我性”

    客体化为自己的劳动产品及自己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才可能做到。因此,“自我形象”必然是多重的。但是,这些形象应该以某种方式结为整体。为了使个人得以成功地发挥功能,个人的对象性活动和交往不仅要有客观的合目的性,还应有某种主观的、个人的意义,还应作为“自我”的一定侧面来感受。不能使人得到内在满足的活动,人不可能承认它是“自己的”。

    这种态度必然也被推及加入这一活动的各种对象上,——我们的生命世界是统一的,物质客体不是自动加入这一世界,而总是和某种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果与各种事物相关联的活动失去意义,各种事物也就失去“现实性”

    (非

    ①参见努勒尔,。。

    :《抑郁症和人格解体》,列宁格勒,1981,第194—R P197页。

…… 307

    203自 我 论

    现实化)。

    这一过程的反面就是人格解体:失去了自己活动的意义,人便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