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堑摹白晕摇薄
阿Q同学头上有疤,就最痛恨别人说“疤”这类字眼,甚至连说“光”“亮”都不行。
多年前,我曾经有一位同事W,20多岁了,身体上长得还像一个八九岁小孩的样子(我建议,我们最好用描述,而不用“侏儒”之类不友好的词汇来界定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在他面前该怎么说话我还是懂的,从来不敢说“矮”“小”“短”之类的字眼。我想都想得到,自卑已经使得他的心理极度扭曲,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他。
而且,我预感,W以后肯定会出事。这是一个心机颇深,对自尊有着几乎是致命要求的人,现实迟早会把他引爆。
有一次,我和W,还有另外几个人一起去体检,碰到了另一位同事。
他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举动,看到W觉得非常稀奇,居然像看猴子一样地看着W,眼睛闪着嘲笑和挑衅。面对这种简直是找死的举动,我真为他捏一把汗,并观察了一下W的表情。我看到平时极会隐藏的他眼睛里充满了杀人的欲望。
最后W终于杀人了。不过,死者不是这个找死的同事,而是W的老婆。
原因据说是因家庭琐事而争吵,W拿起了刀。真是悲剧。
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往事,而且在心理结构深处,也装了人类的往事。
除非是天生的白痴,否则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在心理上都会演化一番人类史。现代人和古代人、90后和80后、80后和70后的区别仅仅在于,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仓库上面的房间,装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时代,社会上的那些东西都不一样。
对于个人的往事,很多我们已经记不起了。我们之所以记不起那些东西,或者是它们当初对我们的情感冲击不强烈,掠过大脑就像烟云一样消失了,就算掠过心理结构,因为不太重要,也很快就被放到了黑暗的地下室;或者,有些东西太让我们痛苦,我们要阻止自己记起它们,于是,这些东西就像魔鬼一样被驱赶到了地下室,我们得把它们囚禁起来。
1909年9月,弗洛伊德应美国克拉克大学邀请,在其校庆20周年之际,从奥地利跑到美国去作了一次演讲。
那时,他在欧洲极不得志,非常郁闷。心理学界的大佬们,因为弗洛伊德革命性的创见而显得他们像个白痴,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于是动用自己控制的资源,拼命打压老弗,说他搞的精神分析是伪科学。而老欧洲的人民也假正经,被心理学大佬们洗脑后,也认为弗洛伊德是个鼓吹色情的坏蛋。相比之下,美国人民的心灵就要纯朴得多了,对新的心理学发现更有兴趣。
第一天,美国人的热烈欢迎就让弗洛伊德感动得热泪盈眶。士为知己者死,真理更应对有理性教养的人宣示。于是,在演讲中,老弗第一次把自己对人类心理的破译给系统地抖了出来。
他宣布了一条不亚于《圣经》“十诫”中某一“诫”的发现:很多人之所以得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之类的神经症,是因为在最初某人某事某情境刺激到了他的心理结构,让他遭受了心理上的创伤,但是他当时因为害怕、因为羞耻、因为面子等原因,无法让情绪以正常的方式发泄,痛苦被压抑了。
什么是神经症?神经症的本质,就是这些被囚禁的情绪,你不让它们正常地发泄出来,它们就会改头换面,让你认识不到它们,以变相的方式进行发泄!而这个变相发泄的过程就是症状的表现。
其中一些情绪还一直驻扎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了心理生活中长期障碍的根源!
要治好这些神经症在理论上也很简单,老弗的学生弗洛姆接过话说,就是把无意识变成意识。老弗解释说,所谓把无意识变成意识,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神经症病人在心理上重新进入当初出现心理创伤时的情境,记起以往那些痛苦得不敢面对的往事,把当时不能正常发泄的情绪痛快地发泄出来。像催眠、自由联想这类在现在的心理治疗中常见的疗法,干的就是这种事情。
我要站在老弗的肩膀上补充几句话:不仅神经症,很多人心理扭曲、心理变态,也是这么一个逻辑。
假如你的上司狠狠地羞辱你,你很生气。但除非你不要工作了,有胆拍桌子,揍他一顿,否则,你就会选择忍气吞声。也就是说,在当时那种情境中,你压抑了你的情绪,在他面前保持了情绪的稳定。但是,你的“自我”已经被他踩在了脚下,你在心理上很难生存。为了获得心理的生存,你那一股气一定要出,不能在上司面前出,那就换一个人,或换一种方式出。碰巧你可以管一个人,那么,你非常有可能像上司羞辱你一样羞辱他,让那一股气变相地发泄出来,获得了平衡。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情绪变相发泄的食物链:老公在单位里受上司的气,不敢发作,便回家拿老婆出气;老婆受了老公的气,无法发作,于是便拿儿子出气;儿子干不过老妈,便拿皮球出气。这样的强者拿弱者出气的食物链,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很多人就是这样变态的。
为了让一些白领减轻“压力”,在上司羞辱自己时变相地出气,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发泄公司”,弄一些“假人”,供有气要出的白领发泄用。而有的公司甚至不需要市场提供这类服务,很人性化地弄了一个房间,把公司高管的“假人”放在一起,让员工去拳打脚踢,甚至用鞭子抽。
这类玩法,的确可以让人的情绪发泄出来。但它对准的并不是当初制造了这一情绪的人,所以有点意淫。它只能让一个人不至于因为没有得到发泄而被引爆,而不能阻止一个人在心理上的变态。
弱者受到强者欺负,估计在打不过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直接去反抗,而是会寻找替代性目标,出一口鸟气。像制造了福建南平校园屠童案的郑民生“郑屠”,就是这样玩的。作为这个社会的利益受损者,在心理上,他就是把损害他的人放大为抽象的社会,并以社会中最弱势的儿童为具体辨认对象进行“报复”,杀的是当地贵族学校的学生,而不是乡村学校的学生,让他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报复到了该报复的人。
一个人绝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他个人的往事、他的心理背景去和别人打交道的。忘记这一点将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我们和别人打交道,都会首先碰到一个问题:性格。性格在心理结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着不可忽略的心理功能。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早就说了,性格是人的守护神。用我的话来说,性格就是你和外部世界打交道,让你在这个世界中凸显出来的一种固定方式,同时它用来防御外部世界对你“自我”的冲击。关于性格,在后面我将详细分析。
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没有价值偏好的人。有的人喜欢美女、有的人喜欢金钱、有的人具有宗教信仰、有的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粉丝、有的人喜欢平等、有的人却觉得压迫别人才爽……在心理结构上,价值偏好往往代表着一个人关于某事某物某人的“认同”,他往往把他的智力、他的利益、他的尊严、他的情感等押了上去,即把“自我”押了上去。
所以,攻击一个人的价值偏好,等于攻击他的“自我”。你迎合他的价值偏好,等于恭维他的“自我”。拍马屁高手的一个绝技就是从价值偏好入手,投其所好,很多事情往往都能搞定。
人好某一口,这一口就是他的“自我”的一部分。
价值偏好往往会注入情感。一个人越是对他爱和恨的东西注入情感,心里就越抓狂。自古以来就有雇佣兵出现,但情况往往是,雇佣兵在打仗时,往往都不如国家的民兵组织。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雇佣兵只是为钱卖命,为钱杀人和被杀;而民兵组织打仗,则是基于对自己国家的爱,打仗是注入了强烈情感的。
在心理结构里,某人某事某物越是构成一个人的“自我”,他对他(她、它)就越发难以割舍。所以,爱一个人可以爱得死去活来,并且绝不允许其他异性分享。那是因为对方已全部纳入到了他的心理结构,他要完全控制和占有对方。往往越是如此,一个人就越不允许他所爱的人独立、自由,因为这意味着对方不是他的“自我”,而是另一个独立的存在。
在真正的爱缺失的情况下,只是由强烈的情感支撑的“爱”具有毁灭性的后果。一旦对方显得不再爱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就等于逃出了他的心理结构,这完全可以让他的“自我”彻底崩盘。这种心理上的巨大灾难非常可能驱使一个人杀死对方。他绝对不允许她在逻辑上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即把自己的“自我”交给另一个男人的情况出现。并且,他要对自己不能完全控制“自我”进行惩罚,杀死对方,实际上是掐死那个让他痛苦的“自我”!
要获取心理优势,一个人在大脑里必须像狙击手一样对别人的语言和行为进行狙击
有时候,我们对外界的反应,只能用脑,要诉诸理性、逻辑;而不能用心,诉诸于情感、愿望。比如在认识事物时,如果让心理的内容取代大脑的内容,那我们就戴上了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以自己的爱和恨、自己的愿望和恐惧去看待世界,弗洛姆称之为“人格失调性歪曲”,轻微的,比如卑鄙的人想象着谁都卑鄙;极端的,得了被害妄想症的人,以为谁都想害他。
有的时候,则是只能用心,不能用脑,比如在家里和亲人相处时,靠的是心的感受,要表达爱,和家里人斗智斗勇就没意思了。家里毕竟不是职场,更不是生意场。
而有的时候,则必须既用脑又用心,比如在思考一个人生问题时,除了头脑的推理、想象,还需要心的体验,头脑有必要带动心灵的参与。只有思考触发了心的体验,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某个问题。顺便说一句,古代社会的哲学家之所以比现代社会的哲学家心理更强大,更能坚守某一种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的哲学不仅是头脑的产物,更是生命的产物,他们的存在是和他们的思想一体的。但现代的哲学家,思想往往只是他们的“头脑风暴”,和行动是分离的,他们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我在前面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被心理取代,不可避免地就会变成一个不讲逻辑的白痴,变成一个一被刺就跳起来的心理动物。现在让我们考察一下,智力结构如何和心理结构相互影响。
先看一下媒体如何对大众洗脑。请记住,不只是某些机构对你洗脑,你所希望提供真相的市场化媒体,同样如此。
假设在某个学校,有老师和学生冲突的事件发生。好,媒体,而且是市场化媒体作了一条报道,标题是《老师猛搧学生耳光》。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充满了道德义愤是不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这一标题,作为一种外界的信息,迅速地绕过你的大脑,直达你的心理结构,激起了你的情绪。
但你为什么被激起情绪?情况是,你在作出反应之前,在智力结构上已经预设了这样的认知背景:老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非常不幸,你的智力结构和标题提供给你的“事实”合拍了,所以,“老师猛搧学生耳光”逃过了你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