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噬希绻舜硕疾幌嗳茫票鼗崃桨芫闵耍共蝗缟宰魍巳茫馊ヂ榉场�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一条道路本就窄狭,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这一类的俗语。凡事都应学会宽容,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能将其逼至绝处。比如堵老鼠洞,如果将所有的鼠洞都塞住堵死,老鼠无路可逃就会将室内的所有东西都咬坏。
老子的态度
有句古话,叫作:“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又是一种宽容,宽以待人,难得糊涂。其实有些时候,装糊涂倒是最聪明不过的办法。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在于他能够时刻进行自我反省。有时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也会首先思考自己本身,思考自己是否做了不仁的事,或者有欠缺周到地方。别人怎会平白无故地不公正地对侍自己呢?经过反省,自认合乎仁也合乎礼了,但对方仍对自己的待遇不公正。这时君子还会进一步自问,思考是否自己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仍然是不公正的对待自己。君子才慨然长叹:“他不过是一个妄诞之人,与禽兽无异,而对于禽兽又何必斤厅计较呢?”
有一次,老子正在家中静坐冥思,忽听门外有人轻唤:“请问智者老子可在家中?”
老子睁眼一看,自门外走进一人。这人彬彬有礼地来到老子面前,深施一礼,道:“久闻先生睿智过人,今日特来拜会,还望不吝赐教。”
老子还礼让坐,淡然一笑,说:“老夫本是一拙野粗人,不敢妄称智慧,今幸逢先生到来,可切磋一二,不敢言教。”
那人坐下后,环视老子居室。却见室内床上被衾未拾,像一堆烂物胡乱堆在床上,旁边堆着书卷,也是凌乱不堪占再看地上,尘屑成堆。老子吃饭用的餐具器皿也不曾洗刷,横七竖八地堆在一处。
这人看罢,心中又惊又气,忍不住指着老子鼻子说:“嘿嘿,人人都说你是一位德高望重智慧通达的智者,谁知,原来你竟是外强中于的庸者。你素称智慧,却难你自己的家室都收拾不整,可见你所言皆为妄言。你不是智者,这算什么智者,你只配作一个遐迩的俗物。”老子很平静地望着他,脸上毫无怒色,只静静地听他说下去。
“哼,果然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莫敢相信,莫非他们都磨了眼睛,竟会把你这样的人奉为智者进行崇拜,太不可思议了。我今天是找错了人,——”
说着“霍”地起身,甩袖而去。
老子依然凝神静思,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第二天,那人又来到老子家中,毕恭毕敬地对老子深施一礼,口中连声道歉:“老者莫怪小人粗野,昨日小人一时糊涂言语冒犯了您,还望您原谅。都是我才疏智浅,不识大体,所以
老子轻轻一摆手,淡然一笑,说:“无即是有,有便是无。这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昨天,你好像很在乎“智者”这个名词。其实就我而言,这却毫无意义。智者如何,不智者又如何。言其假即是假,道其真即是真,我又何必与你争论。所以说,即使你昨天说我是口猪,一口不知脏净的懒猪我也不会反驳你。既然你有那种想法。你可能会骂得更加难听,而我又何苦呢?再说,我一向主张“无为而治”,任何事情总有其自身的道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又都会自然而然地消灭,我又何苦去管它呢?”
老子的做法固然有消极不足取的一面,但其宽容一面值得我们借鉴。设若当时老子与侮辱他的人唇枪舌剑争个面红耳赤,那人定不会第二天再来赔礼道歉,而传扬出去,也定是让人嗤笑,那老子就真得称不上是智者了。
三个中国人能唱戏
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其中对的一面,对于过激或偏颇的一面我们则应学会不在意,注意自身的涵养。生活中有好多事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得计较的,不要因小失大,自取其辱。
国人凑到一起总好张家长李家短扯上几回,评论一番,论人短长,说三道四,遇到这种情况也大可不必恼火,是非曲直自有公断。套用时髦的一句话说便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商纣王朝有名的贤人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固粟,隐居山林,采薇度日。而另一位商朝贤圣伊尹则人仕为官,作到宰相之位。孔子驾牛车周游列国,宣扬“仁”道,终不为人所用,后返回故里,著《春秋》办私学,后人亦奉为“孔圣人”。孟子曾说:“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使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
伯夷、伊尹、孔子三者的做法可谓大相径庭,但后人都尊他们为贤者圣人。这其中便有一定道理,三人的共同点便是都坚守了仁义节操,所以孟子说“皆古圣人也”。换成现代的话说,这三个人都能坚守原则,坚定立场。由此看来,只要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在细枝末节或者说在行为方式上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是随情任性的,并不一定要求千人一面。也就是说,人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别人的观点并一定因为与你的不同就不正确,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方式与你相同就会放之四海皆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和自己想得做得一样,也不能强求事事都按我们想得那样发生发展,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胸襟自然会开阔,也就不会再苛求别人。
羊肉羹与失国
在战国时代,有一小国名叫中山国。国君爱才,善纳贤士。
有一次,国君在国都大宴国内的名士贤才,那日,到场的名士不下几百人,都知国君招贤纳士,纷纷赶来赴国宴。
在当时,国君摆宴也不过是弄些米酒淡菜,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鸡鸭鱼肉,罗列奇珍,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再加上中山国是小国,国力微弱,即使是国君设宴也不算是丰盛。
席间有一道菜是羊肉羹。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准备过于仓促,羊肉羹不充足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有的便喝不到羊肉羹。当时国君也不知道,别人似乎也并不在意。
只有一名叫司马子期的人因为没有喝到羊肉羹而心中暗恨,司马子期心想:“今日到此的都是名士,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不能算作庸才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当着这么多人,别人都吃得有滋有味,惟独我没有喝羹,更何况有人还边喝边冲我得意地笑。哼,有什么了不起、我司马子期绝非等闲之辈!”
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当时场面混乱,中山国国君也并未注意。司马子期投奔楚国。
没过多久,强大的楚国却由于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举兵攻打中山国。楚国与中山国相差悬殊,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山河破碎,人民逃散,中山国国君仓皇逃往国外,逃亡途中有两个人始终紧紧护随在国君身边,中山国国君非常感动,问道:“你们怎么对孤如此忠诚,叫我好生感动。”
那两个人却跪地,说:“大王,不知可曾记得,从前有一个人在将要饿死时,是大王您赐他一盒食物,才使其免于一死。那人就是我俩的父亲,臣的父亲临死之时,曾再三叮嘱我们,无论中山国有何变故,我们都必须誓死报效君王。为了您,我们可以肝脑涂地。”
中山国听罢,仰天长叹:“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德不期多少,其于及心。吾以一壶淡食而得士也。”
的确是这样,生活中往往不经意间便可能刺伤了某人的自尊心,以致发生难以预测的凶事,也有可能不经意地赢得了一颗心。鉴于此,我们交友时更要学会宽容,学会糊涂,说不定你对别人的一点宽容会换来你想不到的好处。
方圆兵法(兵法五)
以诚为本 以信为用
巧诈不如拙诚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诸事都讲个“缘”字。什么是“缘”?缘就是“缘份”,概言之,就是彼时彼地彼人及彼机遇。有一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有些时候似乎真是这样,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过者数不胜数,然而相识相知者又有几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缘份在那偶然的瞬间,联起原本陌生的你我。
或许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视,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瞥,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许只是偶然说起的一句话语,或许……
缘份是捉摸不定的,是神秘的又是简单的,当我们与喜欢的人擦肩而过,陌然不识之时,我们总喜欢说:“没有缘份!”
其实,缘份只是交朋友的一种契机。“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汗水换不来,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的日子等不来”,没有哪个朋友会无缘无故地找上门来,更不会无缘无故地与你成为挚友知己。如果一个人自身修养很差,谈吐粗俗,举止散漫,便不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他交朋友;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身修养很高,谈吐不凡,举止高雅,风度翩翩,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愿意与他接近成为朋友。
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是指心怀鬼胎,有目的有意图地故意表现出某些能够吸引人迷惑人的假像,是自以为聪明的奸诈之举。这种做法,乍看起来,机动灵活,善于应变,一容易抓住别人的心,很有好处。实际上,这种做法只适合与一次性的人交往,即打过一次交道后便各奔东西,互不相遇了。在这种情况下,施巧诈有时能够欺住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利益。但如果交朋友施此巧诈之术,则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朋友不像别的关系,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长,而巧诈往往带有欺瞒哄骗之举,这种巧诈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露出破绽,让人识破。鬼把戏被人戳穿之后。便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朋友们会唾而弃之,最终非但获利不多,反而会损失更大,赔了夫人还要再折兵。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一次性交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
曾有一个名叫谢福慕的人,为人不够诚实。他在某单位上班,他初到那里时,他担心自己会受“外来户”的待遇。于是在一次聚会时,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大家可能都以为我叫谢福慕,其实,我本不姓谢,而是姓解。在我三岁那年,我们沧县,对,是沧县、我本来是沧县人,我们沧县发了大水、巨大的洪水吞没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