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楼兰情缘-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6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总的说来,新儒学基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6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6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展的最高成果。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次提出的。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种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编辑本段'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编辑本段'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6九渊、王阳明

    '编辑本段'

    儒家体系结构

    儒学理论

    仁义礼知信

    天命良知天理心性中庸诚敬

    三纲四端五常五伦七情六欲八德

    忠恕孝悌廉耻名节

    格物致知内圣外王教化和谐

    大同道统圣贤君子小人

    经权文质礼乐

    仁政王道宗法井田

    儒门人物

    中国

    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孔子颜回子夏子贡曾子子思孟子荀子

    古代儒学学者

    中国

    董仲舒何邵公文中子

    邵康节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

    6九渊薛瑄吕坤曹端王阳明罗钦顺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日本

    桂庵玄树南村梅轩藤原惺窝

    林罗山木下顺庵新井白石

    室鸠巢雨森芳洲祇园南海

    石田梅岩山下龙二加地伸行

    朝鲜

    王仁崔致远薛聪白颐正

    安珦禹倬权簿李齐贤李穑

    郑梦周郑道传权近李崇仁吉再

    徐敬德赵光祖李彦迪李退溪李栗谷

    越南

    朱文安黎括阮廌阮秉谦

    黎贵惇潘廷逢张定

    琉球

    程顺则向象贤蔡温

    儒家经典

    《四五经》《十三经》

    古代儒学流派

    中国儒学

    经学

    程朱王心学

    实学

    日本儒学

    明经道纪传道萨南学派海南学派

    圣学古义学古文辞学

    水户学石门心学

    朝鲜儒学

    退溪学派畿湖学派

    越南儒学

    琉球儒学

    现代儒学

    学者

    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

    贺麟钱穆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

    方东美徐复观蒋庆杜维明陈复

    学派

    新儒家、孔教运动、学衡派、波士顿学派、盘古心学

    相关事项

    六艺诸子百家孔子弟子纲常

    儒教书院孔庙祠堂宗族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科举国子监

第八十五章 道家 上

    道家

    百科名片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目录'隐藏'

    道家历史起源

    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展时期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对道家的理解

    道家创始人介绍

    道家文化影响

    '编辑本段'

    道家历史起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

    '编辑本段'

    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