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3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太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度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三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三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上百辆坦克同时在流水线上生产的背景,看上去极为壮观。
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往往只能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3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3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三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1941年时甚至不到四百)。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如果想大辐度提高德国坦克的产量,就必须对德国的整个工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这个工作量,只有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才做得到。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太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三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品。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回收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百三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3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子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百分三而已(此百分三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百分十,甚至百分二十之说,但百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度夸大了。)
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子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三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学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
第58章 谈判
到坐上接人的加长型林肯车时,林汉和汉娜的手一直紧紧地握在一起,而他的左手臂则被喀秋莎作亲热状地死死搀着。三人就这么紧贴着一直走到林肯车后车门前一起“塞”进车内。
从码头的接站入口到停车场,这一路上林汉和汉娜都在不停地“交流”。
“原来她是俄国舰魂……什么,她居然知道我们的一切?”
“喀秋莎就像你说过的那样,她的意识有一部分来自我,是我的分身,欲望或者劣根性的分身,这一点就和你一样。你是我的理性,还有过去中二时期的分身。”
“别说笑了,我是我,你是你,我们现在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你说这么多,只是因为你现在又死心不改地想向我推销苏德联合的那一套了。你从前不是已经死心了吗?”
“那只是从前死心了,情况变化了,现在我又想试试了。”
“是中国的那个人给了你信心吗?”
“是的。在苏区的时候,我请教过他,我问他,有一个人,就象过去的我一样,中二而死脑筋,明知前面是条死路,却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还是强行要走,撞了南墙都想走,还妄想撞倒了墙走过去,却不知道就算他撞倒了墙,墙外面也不过是一道悬崖,对这个人,我该怎么办?”
“他告诉我,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现在他的和过去的他是有区别的话,你不能用一成不变地眼光去看待问题。过去的他头脑僵化不变,现在或许另有所思,另有所想了呢?如果他依旧没有改变,那么你可以就去试着改造他,改变他……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现在又卷土重来了。”
汉娜直接了当地道:“那么,你现在可以败兴而归了!”
这此时林汉三人已经全坐进了林肯车内。林汉居中,汉娜在右,喀秋莎在左。当汉娜与林汉在交流时,喀秋莎的右手同样也和林汉融合在一起,三人的心灵此时都链接在一起。
林汉道:“没关系,我擅长屡败屡战。再说,你的灵魂有一部分是属于我的,我了解你,你狂热地好战,但你同样不喜欢战败,更何况,你的本质是舰魂,蓝色的大海才是你的目标。在陆地上和毛子用钢铁碰撞,并不符合你的品味,你向往的是大舰巨炮的激情咆哮。”
说到“大舰巨炮的激情咆哮”时,汉娜身体一震,猛地抽回左手,断开了和林汉的心灵链拉。
林汉一笑,决定暂时不再逼迫汉娜,他自语道:
“所谓的成长,就是过去之我,战现在之我!以及未来之我,战现在之我。汉娜,你是过去之我。”
汉娜不语,而一直在作旁观者不吱声喀秋莎却插口道:
“欧尼桑,那我是什么?”
林汉没好气地答她道:“你是中二之我!”
“你才中二呢!”
喀秋莎没好气地抽回右手,也中断了和林汉的心灵链接。
在先前的三人交流中,喀秋莎和汉娜也有过交流。
喀秋莎:“我不喜欢布尔什维克,但是,我是俄国人,你要是象小胡子那样,想把爪子伸到俄国的土地上,我一定和你拼命。”
汉娜:“……”
汉娜没有回答,却杀机大动,逼得林汉当场表明态度与立场。
“你要动喀秋莎,请不要忽视我的存在。你真那样做,就意味着和我也闹翻了。德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身处四战之地,环顾皆是敌人,缺少靠得住的稳定盟友。你应当学会,什么叫统一战线!学会联合更多的朋友而不是象纳粹一般,四处树敌。”
“其实你也不恨布尔什维克,你只是想享受战争的乐趣罢了。你是舰魂,你是军舰,你向往的是轰轰烈烈的大海战!考虑一下吧,汉娜,苏德联合这条路虽然不好走,但一旦走通了,德国就有足够的资源去搞大海军,然后在海上和英,美国,玩你最爱的海战游戏!”
“喀秋莎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如果能做到苏德联合,她寄身于军舰上,就是你打大海战时重要的战力,你不该这样轻率地将她推到对立面上去。”
林汉的态度,暂时消弥了汉娜涌起的杀机。她切断了双方的联系后,就一直陷入思考和沉默状态。
长期相处,林汉知道汉娜和人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在做出决定时,不象人类那般“纠结”,也不会考虑人类的“纠结”心理,她情商不高,思维简单,只要定下主意,就会立刻做出决定,做下决定后,除非有意外的变数发生,否则也不会轻易地变卦。
关于林汉提出的未来苏德的提案,汉娜并没有直接给予林汉回复,但也不再象从前般直接拒绝。
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变数太多,喀秋莎的出现就是最大的变数,其他的变数则是林汉与汉娜都在成长。
汉娜现在的行为处事,还在受构成她的战争狂热意志的操纵,但林汉相信,随着她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战争狂热”对她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或许有一天,她能从这种狂热中挣脱出来。
关于苏德同盟,汉娜没有当场拒绝,这让林汉看到了一丝希望。
林汉知道,自己的方案远不象他嘴上对汉娜说的那般容易,光有德国的想法还不够,还得看斯大林的想法。不过他推算过,对于苏德同盟,一起瓜分英国牛的提案,斯大林应当不会拒绝。
林汉知道,汉娜对苏联的敌意,更多的是来自后世对苏联红军战斗力的认知,对二战后世界两强之一的超级大国战力的了解。
德国和苏联开战,无论胜负如何,德国的最后下场,都只会是象历史上一样地灭亡。
因为德国四面皆敌,绝对不能出现元气大伤,兵力大损的局面。一旦德国在和苏联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哪怕是他惨胜了苏联,英美也一定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来捅刀。
而苏德战争,苏联的国土面积和国家构成形式,注定了这场战争,会是一场极漫长的战争,注定了这场战争,会让德国流无数的血。
所以,德国如果在和英法开战后,还想再打苏联,不管他取得多少胜利,最后的结局,都只会是象历史上一样地灭亡。
汉娜其实也明白这一点,她不赞同林汉的意见,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却是她在害怕苏联“准备好”后的战争潜力。
但林汉对苏联的看法,和汉娜稍有出入。
苏联很可怕,但苏联真正可怕的,是其在压力下暴发出来的战争潜力的可怕。如果当苏联主动去“侵略”他国时,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可怕,甚至很糟糕。
苏联的民族成份太复杂了,被侵略时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团结起来,而主动进攻时,则很容易变得松散。
而苏联红军真正地强大,是在经历了苏德战争的两年的血战后,用铁与血,用无数的生命硬生生地磨砺出来的,而在1941年6月之前,连斯大林自己,估计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都没有太多的信心。
1941年前的苏联,其实是个常败之国,弱鸡,其战斗力,并不被世界认可。
苏联的前身,沙俄,外号叫泥足巨人,一战时更被德国用一支偏师打垮。
到了苏联时代,华沙战役的惨败,苏芬战争时的巨大损失,加上诺门坎战役时的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