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韩孺子真想问赖冰文当年勾引的是谁,可他是皇帝,有些好奇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表露出来。
赖冰文似有不平之色,很快平静下来,“以德选将,则天下无将可用。”
韩孺子道:“你觉得因为早年的无德之行,自己才不能成为平海盗大将?”
赖冰文点点头,他参与过好几次倦侯府的聚众商议,对皇帝不像第一次拜见时那么敬畏,敢于表达真实想法。
“平海盗的事情先不说,匈奴才是真正的大患,朕欲派大臣出使匈奴,赖将军可愿一往。”
赖冰文虽然不明白话题怎么会转到匈奴这边,还是躬身回道:“末将愿往。”
“此去不是几个月,而是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朕需要一人留在大单于身边,时刻关注那边的变化,你能做到吗?”
赖冰文一呆,再回答时已显得勉强,“只要陛下觉得有必要,末将……”
这样的回答与拒绝无异,韩孺子大笑,“赖将军果是恋家之人,倒也无妨,只是平海盗并非一时之战,海盗骤合骤散,连个大头目都没有。在朕的计划中,三年造船可成,五年不让海盗近岸,要到十年之后,才能令海盗绝迹。在此期间,水军需常年泛舟海上,普通将士尚可轮换,大将却难登岸,请赖将军细思!”
赖冰文脸上一红,跪下磕头,讪讪离去。
对另一位将军狄开,就比较简单了,皇帝召见,勉励了几句,送他出府,此人可为辅将,做不了独挡一面的大将,他自己也清楚,能得皇帝赏识,已经非常满足,没有更多的要求。
只剩下一个燕朋师,韩孺子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已派人给东海国的景耀送信,让他暗中调查军功的真相,在此之前,他仍给予礼遇。
崔腾特别推崇这位年轻的将军,一有机会就说他的好话,韩孺子往往笑而不答。
这天傍晚,韩孺子进膳时发现一件怪事,满桌子一股药味,许多菜肴里明显掺有药材,他叫来侯府总管老太监何逸,问道:“这是什么?”
“回禀陛下,这是专为陛下准备的药膳。”何逸的日子本来过得挺滋润,自从皇帝常住府中之后,他很长时间没敢碰酒了,神情有点恍惚。
“朕又没病,为何要吃药膳?谁的旨意?”
何逸一愣,“呃……是宫里……是皇后派人特意做的,我以为陛下早就知道。”
说到皇后,韩孺子神情缓和许多,可是仍然纳闷,“将厨师叫来,朕要问个清楚。”
厨师来了,不是一位,而是两位,十分惶恐,一进来就跪在地上,看到其中一人的服饰,韩孺子一愣,“你是太医吧?朕既无病,也未宣召,你来做什么?”
太医不敢抬头,颤声道:“是、是皇后命微臣来此监督制作药膳,微臣不知……微臣不知……”
“药膳是治什么病的?”近日天气转冷,韩孺子以为这是预防风寒的药膳,可是看菜肴中的药材颇有几样古怪不可辨认的东西,心中越发困惑。
太医也很困惑,因为他以为皇帝早已知情,抬头瞥了一眼,没等看清就低下头。
“回答朕的问题。”韩孺子严厉起来,赵若素、赖冰文这样的人在皇帝面前放肆一下也就算了,小小一名太医可没有保持沉默的资格。
太医磕头,小声回道:“此药专治无子之症,陛下、皇后以及众嫔妃皆服此药……”
韩孺子又好气又好笑,拿筷子挑起盘中一物,看了一会,想问这是什么东西,想想又算了,挥手道:“退下吧。”
这顿晚膳韩孺子吃得小心翼翼,只拣认识的菜肴吃了一些。
当晚侍寝的正好是淑妃邓芸,在十几位嫔妃当中,只有她在皇帝面前什么都敢说,“药膳的味道真差,听说男女有别,陛下的药膳不知味道怎么样?”
“一样差,皇后怎么会突然想出这样的主意?”
“陛下别冤枉皇后,其实这是我的主意。好几个月了,众姐妹一个也没怀孕,于是我向太后建议,该请太医看看,太后觉得不必着急,所以我就建议配几副药膳吧,我在晋城的时候听说过几个方子,很管用……”
“这是你开的方子?”
邓芸笑道:“当然不是,是太医开的,太后可信不着我。”
“所以这是你的建议、太后的决定,但是让皇后传旨?”
“这种事只能由皇后传旨。”
慈宁太后与皇后都以为对方通知了皇帝,总管何逸也没细问,结果发生了偏差。
皇帝尚无子嗣,这已成为许多人的一块心病,韩孺子却不着急,而且不喜欢来自皇宫的干涉,也不留宿了,重新穿好衣裳,对淑妃说:“既然是你的主意,明天就由你转告太后与皇后,说朕不喜欢药膳,从今以后,未得朕的旨意,不准随意换膳。”
“可是陛下……”
韩孺子转身出屋,守在外间的太监很意外,没敢多问,立刻跟上,送皇帝前往书房。
不理解皇帝的人不只是朝中大臣,还有宫里的许多人,他们似乎还没有明白大难即将临头,若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大楚将亡,朝廷与皇宫到时首当其冲。
书房里有点冷,太监们忙着去取炭盆,韩孺子坐在书桌后面,很想找孟娥谈谈,可孟娥不在,最近关于刺客的传闻比较多,她要与其他侍卫一道轮值,除非必要,不能随意再守在皇帝身边。
韩孺子看了一会书,命人将总管太监何逸叫来。
何逸已经躺下,听到传召,立刻爬起来,穿了一件外衣就来了。
何逸已经很老,当初追随皇帝一道出宫,有从龙之功,他的要求却从来不高,有吃有喝、有穿有住足矣,唯一的嗜好是喝酒,喝多了迷糊,不喝更迷糊。
韩孺子犹豫多日,还是决定将事情挑明,对身边人,他的确不能太放纵了,“何逸。”
“老奴在。”
“南直劲给了你什么好处?”
何逸一惊,扑通跪下,“陛下……陛下……”
“朕不怪罪于你,也不会追究南直劲,只想了解真相。”韩孺子平淡地说,南直劲此前向中书省传递消息,明显是在府内得到了帮助,事情查起来倒也简单,卫兵十分尽责,记下了每一位探访过南直劲的人,蔡兴海那边则记录了每一位进出府者,两相对照,立刻就找出了老太监何逸。
“我……老奴什么也没……就是一顿酒,南直劲不知从哪听说老奴爱酒,声称有位朋友要送他两坛收藏多年的好酒,那位朋友马上就要离京,他没法去取,所以求我帮忙,许诺分我一坛。他、他将那坛酒说得天花乱坠,老奴没忍住,就去了一趟,顺便帮他……传递了一张纸条……”
韩孺子轻叹一声,中书舍人果然最了解皇帝,连皇帝身边的人都要打听得清清楚楚。
何逸老糊涂,降罪于他也是无用,韩孺子道:“何逸,你年纪大了,别管别的事了,去后花园看管鸡鸭,每日有酒有肉,保你尽兴。”
何逸砰砰磕头,被两名太监扶出书房。
韩孺子枯坐一会,又派人去传赵若素。
赵若素还没睡,很快就来了,恭敬地行礼,既不显亲近,也不露惊慌。
“别再提朕身边人的事情。”韩孺子得立下规矩,“起码三年之内不要提。”
“是,陛下。”
“朕问你,吴家是怎么回事?”
皇帝传旨削夺吴氏兄弟的侯位,结果官府竟然派人将吴家包围,不准随意进出,韩孺子已经通过金纯忠让差人撤去,可他不明白自己的圣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最初这个主意是赵若素提出来的,他有义务解释。
赵若素已经听说过这件事,上前道:“因为朝廷有两位皇帝。”
一旦抛去中书舍人的身份,赵若素可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两个皇帝
韩孺子历经千辛万苦才成为真正的皇帝,对某些事情不免有些敏感,听到朝中有“两位皇帝”,脸色沉下来,“此言何意?”
赵若素拱手,“一位是坐在这里的陛下,一位是众人心目中的皇帝。”
原来是一次文字游戏,韩孺子笑了笑,突然有点怀念那个谨言慎行的中书舍人,但这是他请出来的“神”,只能忍耐,“你的意思是说众人心目中的皇帝,与朕并不一致?”
“完全不同。”
韩孺子没有马上追问,坐在那里想了一会,心中再无恼怒,反而认真思考了赵若素的话,良久之后,指着角落里的凳子,“坐。”
赵若素双手搬来凳子,搭边坐下。
“你将‘两位皇帝’都说说吧。”实话虽然刺耳,却是韩孺子最需要听到的劝谏。
赵若素起身拱手,然后坐下,“坐在微臣面前的陛下,聪明英武,深谋远虑,敢为人先、敢迎强敌、敢为人所不能为,正是大楚最为需要的皇帝。”
韩孺子苦笑道:“你把第一位‘皇帝’说得这么好,看来‘第二位皇帝’一定很差。”
赵若素咳了两声,正色道:“众人眼中的皇帝却是另一副样子:连杀同宗子弟,血洗京城,以无数条人命夺回帝位……”
韩孺子刚想辩解说那个伪皇帝和冠军侯都不是自己杀死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那是众人眼中的皇帝,他控制不了,那两人的确死了,而且死在夺位之战期间,朝廷又从来没有过调查与解释,怪不了外人胡乱猜疑。
他安静地继续听下去。
“第二位皇帝已有残暴之名,满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尽皆畏惧。”
“嘿,这算好事还是坏事?”
“有好有坏。陛下此前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脱离大军,带领少数人马北上,以至被困晋城,虽然最终得脱,在众人看来,这位皇帝不免还是太年轻、太急躁,受冒无谓之险,没有长远规划。”
皇帝废寝忘食地设计除四患之计,却被看成没有长远规划,韩孺子仍然没有解释,他所做的事情大都在倦侯府进行,外人的确看不到,对朝中大臣来说,皇帝很可能只是在倦侯府里聚集一批亲近之人闲聊,顺便拣选大将。
“嗯,还有吗?”
“还有,要等三年之后才能说。”
韩孺子大笑,一见面他就下令,不准赵若素再提皇帝身边人的事情,至少要等三年,毫无疑问,众人眼中的皇帝宠幸近臣,已有昏君征兆。
“朕明白你的意思,皇帝一人能力有限,必须通过群臣,才能让万民‘看’到朕,君臣若是离心离德,众人眼中的皇帝就会走样,对不对?”
赵若素再次起身拱手,“陛下睿智,一点就透。”
这可不是“一点就透”,韩孺子轻叹一声,“该由群臣靠近皇帝,还是该由皇帝理解群臣?”
赵若素又要起身,皇帝示意他坐在凳子上回答即可。
“比如牧羊放牛,前方即是沼泽陷阱,是该由牛羊做出决定,还是放牧者?”
这既是吹捧,也是指责,韩孺子竟然无言以对,过了一会才说:“如果放牧者对这群牛羊不是很满意,打算另换一批呢?”
“陛下拥有天下最大的一群牛羊,再无放牧者可与陛下交换,因此不可换,只可以新代旧。”
“怎么个以新代旧法?”
“办法就在朝廷的规矩之中,有科举,可以招揽天下俊杰,有升迁贬黜,可以凭此选贤任能、逐退平庸之辈。”
“科举三年一次,升迁贬黜也有定规,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朕有些等不得。”
“陛下针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