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植的火铳能全部不炸膛?想让匠人们用心造出合格鸟铳,那工匠钱、材料钱可是一分都不能贪墨,要下得足足的!
这样的训练强度,那士兵在战场上的命中率得有多高?鞑子冲上来,这边万铳齐发,鞑子怕是一下子就要乱成一片。
难怪李植的兵马如此强盛,这样说起来,全是用大把银子换来的。听闻李植是用私产养军,不但不贪墨朝廷的兵饷,还从自己腰包掏海量的银子出来报效朝廷,这份忠心大明独一份。这支强军无法复制,在大明也是独一份。
听到李植的话,洪承畴和孙传庭抚着胡须,若有所思。
洪、孙二人和李植说着闲话,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几个时辰。到了晚饭前,首级查验的结果出来了,一万一千一百七十九具首级,全是真的。
听到这个结果,洪承畴眼睛放光。他名义上是李植的上级,李植立下这样的功劳,他是有帷幄之功的。捷报到了天子那里,自己的赏赐自然也少不了。不说别的,就说天子对自己的信任,恐怕都会提高不少。
洪承畴红光满面意气风发,便要和李植告辞。
李植说道:“我已经命人备好酒菜,督臣不留在寨中用饭么?”
洪承畴翻身上马,抱拳说道:“不劳总兵了,我这就赶回去写捷报!”
说完这话,洪承畴就焦急地一甩马鞭,带着亲兵冲了出去。
孙传庭看着洪承畴的焦急模样,哈哈大笑,也抱拳朝李植一拱手,追了上去。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太保
大明天子朱由检坐在乾清宫的书房里,叹了一口气。
如今这局势,实在令人心焦。范家庄大捷后迎来的曙光,因为李植的莽撞消灭殆尽。
一个月前,清军撤了对济南的重重包围,往青山口退去。七万清军押着二十多万百姓和劫掠来的无数钱粮财帛,走得极慢。可即便是这样,一路上大明的十几万大军没一人敢上去邀战。洪承畴和陈新甲十分“持重”,守在天津的堡垒之中,只看着清军安逸地往青山口去。
在这样的关头,李植却突然跳了出来,率领一支孤军要去青山口堵清军。其他的明军,没有一个和李植同去的。朱由检知道这是明军怯战。
然而朱由检这次却没有为李植的敢战而欣喜。虽然朱由检没上过战场,不通军事,但也知道,这一万李植兵马不是七万清军的对手。清兵若是围而攻之,李植怎么顶得住?
如今大明朝内忧外患,明军对阵清军不敢战,大明只剩下李植这绝无仅有的一支强军。第二次范家庄大捷擒斩东奴一万多首级,算是给耀武扬威的清军一计重击,让他们以后再想入关劫掠时候也要掂量掂量。然而这个李植却如此鲁莽,竟用一万人去战七万人?若是李植这一支兵马折了,以后明军又要恢复无军可战,任清军四出劫掠只能作壁上观的局面。
此次清军入关,攻陷五州二十七县,杀死百姓无数,劫掠人口二十多万,牲畜十余万,钱粮物资无算。这些都算了,大明军不敢战,没有办法。如果再把李植的兵马也折在青山口,那我大明真是损失惨重。
清军七万大军进了青山口已经半个多月,奴骑封锁了关口入口,朱由检对山谷里的大战一点消息也没有,这些天是越来越焦急。
这次朱由检调洪承畴秦军入卫京师,是冒着流贼死灰复燃风险的。如果秦军长期留在京畿,本来已经蛰伏的流贼肯定会重整旗鼓。大明朝哪里有两线作战的实力?流贼一灭鞑子就来,鞑子一来兵马就往京畿调,好不容易靠人数优势逼走鞑子,流贼又起来了,这样的死循环已经两次了,变成了朱由检的噩梦。
同时和流贼和东奴作战,大明朝这脆弱的身板有崩溃的风险。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精神上支撑着朱由检的话,那就是李植的一万二千强军。这支强军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能在范家庄击败三万满清鞑子。
但如今李植却带着一万人莽撞地冲到了青山口去。如果李植败了,大明朝就再没有能战的兵马了。朱由检便只能依靠杨嗣昌,回到和满清求和的老路上去。
但是和满清求和,也是阻力重重。不但满清态度暧昧,而且大明朝中百官也是坚决反对,事情几乎无法摆上桌面。
不仅如此,前几天,黄崖口又被清军攻破了。鞑子收买奸细,里应外合攻破了这个长城关口。这是什么意思?鞑子还要往我大明的京畿增兵?还要再掠夺更多的州县?莫非是李植已经被多尔衮斩杀,清军再无所畏惧,不急着走了?
朱由检想着想着,越来越焦躁,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朱由检暗道这书房里空气混浊,竟让自己咳嗽起来了。他走到乾清宫门口门口,看着长长的甬道,深吸了一口气。
朱由检正在那里焦虑,却看到王承恩手上抓着一个奏章,从平台上一路冲了下来。
大概是一路跑过来太跑得太辛苦,王承恩已经有些喘不过气来,只低着头在甬道上一路猛跑。走到半路,他脚下一滑噗通一声摔在了地上。但他叫都没有叫一声,立即从地上一跳爬了起来。
他低着头,也没看到站在乾清宫门口的朱由检。朱由检往门旁边一让,王承恩竟顺势就跑进了乾清宫,抓着奏章往书房里跑去。
朱由检咳嗽了一声,喝道:“王承恩!”
王承恩一只脚已经冲到了书房里,这才听到天子的叫声,诧异地转身看了看天子。但看到天子他也没时间尴尬,而是立即举起手上的奏章,一边喘气一边大声说道:“圣上。。。圣上。。。大捷。。。又是一个大捷啊!”
朱由检愣了愣,问道:“哪里来的大捷?”
王承恩大口喘着气,说道:“李。。。李植的大捷!”
朱由检听到这句话,眼睛一亮,却又有几分不敢相信。
李植的大捷,难道李植打败多尔衮了?不可能啊?一万人能打败七万清军?其他的一万明军连三千清军都打不过。李植能击败浩浩荡荡的七万清军?
而且不是战胜,是大捷,要斩获多少首级才能称为大捷?
从王承恩手上接过奏章,朱由检有些紧张地打开了那封奏章,生怕是王承恩大惊小怪让自己空欢喜一场。
然而那奏章上面,洪承畴白纸黑字写的清楚:
经历一场大战,李植擒斩了一万一千鞑子首级。多尔衮大败后已经向西逃去!李植缴获的首级,洪承畴已经带人验明,全是真鞑子首级!
一万一千首级,真真的大捷!
朱由检看着那奏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本来满是焦虑的脸上渐渐带上了一片笑容,脸上浮现出越来越多的神采!到最后,朱由检已经是红光满面。
李植又打赢了,把多尔衮打怕了,往西边逃去了。李植不是莽撞,是真的骁勇善战。鞑子十万大军在关内折了三万多人,以后还敢入关劫掠否?
李植打赢了,我大明的江山,似铁桶一般牢固,再不会有人能撼动!
朱由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抓着奏章走上了御座,志得意满地坐在御座上,又细细看了那奏章一遍。
王承恩看着天子的脸色,小心地问道:“圣上,这可是大喜事啊!”
朱由检把奏章往御案上轻轻放下,大声说道:“明日朕率百官献捷太庙。让列祖列宗知道,我大明的江山安然无恙!”
想了想,朱由检又大声说道:“进洪承畴太子太师。”
“李植实乃我大明之中流砥柱,不可不赏!进李植正一品左都督,封太子太保,特进荣禄大夫!”
第二百八十四章 诰命夫人?
三月六日,李植在回天津的途中收到圣旨,得知自己已被升为左都督,封太子太保,特进荣禄大夫,大喜过望。
荣禄大夫是正一品武官的散阶,赐给有功的官员。
左都督则是武官的最高职位,正一品。大明以五军都督府为管理军队的最高机关,有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就是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为最高军事长官。明代以左为尊,所以左都督又在右都督之上。再往上再无武官职位。李植若是再立功,就是公、侯、伯,要封爵位了。
而太子太保则更加尊贵,封了太子太保,就位列“三公”了。
“三公”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官职,大明以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公:其中太子太师是教授太子读书的,太子太傅是教授太子武艺的,太子太保则是保卫太子安全的。当然到了明末,三公的职位成为虚衔,并不需要真正去指导、保护太子,而是变成给重臣的荣勋。
李植有了太子太保的荣衔,意味着李植已经是朝中重臣。以后即便是遇上总督、巡抚,也再没有哪个人敢让李植行跪礼了。在议论军事布置的时候,如果身为太子太保的李植参战,一些地位较低的巡抚不但不能指挥李植,更应该询问李植的意见,才能做最后决策。
有了太子太保的荣衔,李植已经是大明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连串的升赏让李植很欣喜,他塞了一百两银子给宣旨的太监,把那太监乐得眉开眼笑,“大都督好阔气”,“恭喜大都督高升”叫个不停。
得了天子的升赏,李植的大军士气更盛,便往青山口关口攻去。皇太极在青山口留了五百辅兵,但这些人哪里是李植的对手?一见到李植的大军攻来,这些鞑子立即做鸟兽散。他们早就备好了快马,李植兵马还没到,他们就一溜烟往北面逃去。
兵不血刃,李植就夺回了青山口。
三月七日,李植的大军开拨,雄赳赳开回范家庄。走了十日,大军到达了范家庄地界。范家庄的百姓早就张灯结彩,迎到了道路两侧,喜气洋洋地迎接凯旋而归的李植大军。
李植头戴乌纱帽,身穿蟒袍,腰佩玉带,骑着御赐的骏马“踏风”走在队伍的前列,十分地威风。有这样一套行头,李植所到之处,范家庄百姓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将军大人穿龙袍哩?”
“那不是龙袍,那叫蟒袍!”
范家庄有些识字的百姓们看到李植打出来的旗牌又变了,不再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变成了“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特进荣禄大夫”,“天津总兵官”。他们把旗牌念给了左右不识字的百姓们听,把那些不识字的百姓们乐得兴高采烈,仿佛是自己升了官一样高兴,“大都督”,“大都督”叫个不停。
不光是范家庄的百姓们迎了出来,范家庄附近几十里的百姓全来了。这些百姓好多都有亲友在虎贲师当兵。此时看到大军安然无恙地归来,这些百姓十分高兴。尤其是一些年长的士兵父母,探着脑袋在一列列前进的士兵中搜索自己的孩子,直到看到自家儿子为止。一见到自家儿子活着凯旋,这些老父母都激动地哭了出来。
但是青山口之战也有伤亡,有四十多个士兵被鞑子的弓箭射中面部,创口较深重伤不治,中毒死去了,还有两个士兵被皇太极的大炮打死。这些死者的父母在队列里没寻到自己的孩子,急切切到军官那里询问。确认了孩子的死讯后,这些父母一个个嚎啕大哭。
李植看到这些老父母的悲痛情绪,当场宣布,以后范家庄士兵的阵亡抚恤金,由每月一两五钱升为每月二两,依旧供给三十年。
那些受益的老父母们听到这个消息,扑通扑通地跪在李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