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取在明年春天集齐足够兵马,北上征讨东奴,把东奴从地图上抹掉。”
殿中的将官们轰然领命,下去准备招募新兵的事宜去了。
####
乾清宫中,天子朱由检抓着李植的奏章,沉吟不语。
王承恩偷偷把朱由检手上的奏章看完了,啧啧说道:“圣上,李植当真不得了。以天津一镇之力,就要征讨东奴啊!”
朱由检点头说道:“东奴荼毒我大明几十年,十几万边军都拿东奴没有办法,李植却夸下海口要独力荡平东奴,实在是令人吃惊。”顿了顿,朱由检说道:“看来李植在日本收获不小,否则也不会有底气放话独力攻打东奴。”
王承恩想了想,说道:“圣上,我们在辽西有七万关宁兵马。但李植却声称要从海路独力攻打东奴。这是什么意思?”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才缓缓说道:“这是李植看上东北的土地了,想独吞整个辽东和奴儿干。”
明初大明在东北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的管辖范围大概是后世的辽宁省。奴儿干都司是永乐年间设置,幅员更加辽阔,地盘一直蔓延到外兴安岭,远超后世的中国版图。
不过到了明末,建州女真崛起,夺去了辽东都司的土地。奴儿干都司则更加遥远,也被女真人统治,大明失去了影响力。满清现在称为满洲的土地,在大明基本上被称为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
李植要求独力征讨满清,不要求友军协同,显然是准备独占战利品。这第一个战利品,就是东北的土地。
朱由检想了想,将李植的奏章扔在桌上,说道:“如果津国公能讨平东奴,倒是为我大明除去一个大害。如果东奴被灭,洪承畴麾下的七万边军也可以南下剿贼,相信闯贼和李定国一定能被轻松剿灭。”
王承恩说道:“可津国公说他粮饷不足,要朝廷每年转运三十万石粮草和九十万两银饷给他啊。”
“这等狮子大开口,不必理会他。”朱由检将手指头在桌子上敲了敲,淡淡说道:“回朕的旨意给他,就说他有心讨平东奴,朕心甚喜。不过朝廷没钱,他如果要扩军,粮饷需要自筹。”
王承恩说道:“这样回绝津国公,津国公会不会失望之下就不讨伐东奴了?”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那就封李植做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的都指挥使,让他清楚,只要能打下东北,这块地方朕就许给他了。”
####
七月初五,李植在范家庄检查军械的生产。
本来六月初李植下令在天津招募一万新兵,军械的生产就很紧张了。这些年李植扩军的速度越来越快,仓库里的步枪早就全部拿出来装备了。现在步枪作坊是每做出一批步枪,就立即运到军营里装备新军。
但随着山东征募两万新兵的计划发布出来,步枪作坊的生产无论如何是跟不上军队扩张的步伐了——李植的部队不但每人都装备步枪,而且还进行强度极高的打靶训练。新兵几乎三个月就要打坏一把步枪,步枪的消耗量惊人。
虽然李植的步枪作坊使用镗床加工枪管,一个工匠七天就能生产一支步枪,但依旧跟不上李植的扩军速度。
李植需要招募更多的枪匠了。
李植站在步枪作坊里,转身对幕府海外厅大使高立功说道:“你到山东去招募两千会做铁匠手艺的匠人,最好是会做鸟铳的匠户。每户匠人给二十两搬家费让他们搬到范家庄来。我把制作步枪分为四十七个工序,来了范家庄以后我们让这些铁匠每人掌握一个工序,以流水线的形式快速生产步枪。”
如今海外厅没什么事情,高立功做事颇为精干,李植便让高立功去山东招募铁匠。
高立功答应下来,又说道:“国公爷,范家庄已经没有地方建新的工厂和作坊了,匠人们来了住哪?”
李植点头说道:“匠人来了先安排在天津卫城里,租房子住。接下来我们就雇佣人手扩大范家庄,在范家庄东面扩建新城,建设新的别墅区和工厂。”
李兴听到这话,咧嘴说道:“大哥,那得花多少银子?”
李植看了看崔昌武。
崔昌武算了算账单,说道:“这一次性扩军三万,钱花得实在是很快。如今扩大范家庄要花大钱,算上三万新兵的军饷、武器、弹药、服装、被褥等各种物品,估计今年的赤字要达到二百多万两。若不是国公爷从日本掠来一千万两银子,我们根本没有财力北伐。”
李兴吸了口气,说道:“一年赤字二百多万,当真是吓人。便是有些家底,也经不住这样花销啊!”
众人正在那里说话,看到韩金信骑着马跑了过来。
韩金信骑到李植面前,下马说道:“国公爷,京城里的线人说了,天子在国公爷圣旨上的批红已经披露出来了。天子拒绝为国公的北伐出钱,却封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的都指挥使两个官衔给国公爷。”
“估计圣旨这几天就要到了。”
李兴嘿了一声,说道:“这天子当真精明!如今我们为国讨伐东奴,朝廷一分钱不给,我们要动用自家压箱底的钱为国杀奴。”
李植想了想,说道:“赤字这么大不是办法。必须想办法开源。既然天子不给钱,我们就在山东收田赋了!”
“山东的士绅富得流油,不能让他们继续逃税下去了!”
第六百零二章 均赋
方老二揣着十七两七钱银子,战战兢兢地来到了昌邑县县衙,准备交税。
方老二是独生子,从早亡的父母那里继承了二十一亩旱田。他是个胆小怕事的性子,看到今年收成不错,就早早揣着银子来交税了。
“租曰夏税,曰秋粮,凡二等。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
方老二这样势单力薄的自耕农,正是衙役重点欺压的对象。本该由逃税士绅们缴纳的田赋,一层一层地堆在方老二的身上。那些衙役罗列各种名目,硬是要方老二的二十一亩旱田缴纳一石一斗的夏税,六石三斗的秋粮。
按照现在二两四钱一石的粮价,方老二一年要缴纳十七两七钱的折色银子。
这田赋是压在方老二身上的沉重负担。
刨去留存的种子和田赋,方老二一年只能收进八石五斗到自己家里。这还是账面上的,若是在往年,卖粮给粮庄时候还会被那些缙绅老爷咬一口。那些粮庄三两一石卖米,二两一石收米。为了缴纳七石四斗的折色银子,有时候方老二最后要贴九石粮食进去。
所以方老二很穷,到二十岁了也没有人给他介绍媳妇。方老二琢磨,以自己这没出息的性子是要穷一辈子,怎么也不可能娶上媳妇了。
不过今年,方老二的收入好了一些。实际收入家中的米面比往年多了一石半——全赖津国公为民做主,这些年在山东的各乡镇县城都开出了平价粮庄。如今粮庄和农民买米面一石给价二两三钱,向农民卖米面一石给价二两五钱,只赚一丁点薄利,大大实惠了方老二这样的小农。
方老二在平价粮庄里卖了米面,得了不少银子。所以方老二今年早早就来到了衙役交税,只有把税交完,把压在心头的这件心事解决了,方老二才能开心地享受今年多出来的一石半米面。
有了这一石半多出来的粮食,方老二中秋节可以吃饼了,过年可以买些肉来吃了,还能扯几尺布做一件新棉袄了。
方老二想着想着,往昌邑县衙门走去。走到衙门的户房,方老二却觉得那里分外冷清。原先在这里摆桌子收税的跋扈衙役们全部不见了。户房的院子里只有一个老头坐在门房里,靠在门口的墙壁上打瞌睡。
方老二想了半天,战战兢兢地走到那个老头跟前,问道:“差爷,收税的老爹怎么不在?”
那个老头被方老二的询问吵醒了,睁开一只眼睛看了看方老二。
用一只眼睛上下打量了方老二一番,那个看门的老头才说道:“你不听报的么?现在交税都到津国公的税务局去交,你还来这里做什么?”
方老二愣了愣,问道:“税务局不是只收商税么?”
那个老头冷哼了一声,把睁开的一只眼睛闭上了,再不搭理方老二。
衙门的人平日里只想多收几两税,恨不得把你的骨头都吃掉。衙门的人说收税找津国公,应该不会是假的。方老二见老头不再搭理他,便往昌邑县税务局走去。
走到税务局门口,方老二看到门口排着长长两排队伍。方老二搞不清楚状况,正在那里张望,便有一个穿着圆领的税务局办公人员走了上来,亲切地朝方老二说道:“这位老弟,你是交田赋吧?交田赋到那边那个队伍里等待!”
方老二赶紧对这个提醒自己的“差爷”作揖行礼,这才排进了交田赋的队伍里。在队伍里等了半个时辰,方老二终于走到了队伍最前面。最前面有十几张桌子,每张椅子后面都坐着一个差爷。方老二选了一个看上去和蔼的差爷走了过去。
“太保庄乡清泉屯村方老二。”
“老弟稍等!”
那个收税的“差爷”急急喝了口茶,就到库房去翻查账册了。过了一会,他举着一本赋役黄册和一本鱼鳞图册出来,和方老二对了对。
“你家有旱田二十一亩,对不对?”
“对头!差爷,对头!”
那个差爷和方老二对了田地,就打着算盘开始计算方老二的田赋起来。
方老二不知道津国公会收自己多少银子田赋。按道理来说以津国公的一贯政策,是不会多收百姓田赋的。然而不知道结果之前,方老二不敢奢望事情会突然变好。这田赋直接关系方老二的生活,他看着那差爷飞快地拨弄着算盘,越来越紧张。
那个差爷终于算好了方老二的账,摇动蒲扇扇了扇风,笑道:
“老弟,山东的田赋标准是每亩地七升五合,你二十一亩地缴纳一石五斗七升五合米面,折银三两七钱八分!”
方老二听到那差爷的话,一下子张大了嘴巴,半响说不出话来。
一年只有三两七钱银子田赋,自己岂不是一下子多出十四两银子出来?一下子多这么多银子,这笔钱要怎么花?他感觉自己整个人飞了起来。
“一年的田赋只要三两七钱银子?”
那个税务员笑道:“还有八分,三两七钱八分!”
方老二忍不住再次出言确认:“这是我一年的田赋?我以后不用到其他地方交田赋了?”
那个税务员摇了摇蒲扇,笑道:“正是如此!”
方老二一脸地震惊,抓着银袋的手都有些发抖起来。他从银袋里摸出了几块银子,交给了那税务员。
那税务员秤了银子,让方老二摁了手印,把一张盖着税务局大印的完税证明交给了方老二。
一直到办完赋税走出税务局,方老二还是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有点飘。
方老二走到税务局门口,站在门口还是有些反应不过来,抓着手上的完税证明左看右看。
一直等在那里的太保庄乡王媒婆看到了方老二。王媒婆满脸堆笑的朝方老二走上来,大声说道:“方老二,如今你二十一亩旱田交多少田赋?”
“三两七钱。。。”
“哎哟,方老二,你可真是一下子富起来了呀。怎么?想不想娶媳妇,王婆给你介绍个好的!”
历来看都不看自己一眼的媒婆主动来给自己介绍媳妇了,方老二越发觉得整个人都飘了起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