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粟裕年谱-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日与叶飞、金明联名发出致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电,报告:“三战区国顽势将以全力与我争夺京沪杭三角洲”。为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事变,适当调整苏浙军区主力部队部署。

  8月12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中局,改变华中部署,“江南力量就现地向四周扩展,夺取广大农村及许多县城,准备内战战场。江南各大城市不作占领打算,除以人民面目活动外,党的组织仍取隐蔽政策。”

  同日提议苏浙区高级干部会议提前结束,要求大家迅速行动起来,争取总反攻的伟大胜利。

  8月13日张云逸、饶漱石等发出致中共中央电,提出拟从苏浙军区部队中调两个旅(纵队)到江北;江南任务由留下的两个旅担任,必要时进入闽浙赣创造新局面。8月16日,中共中央复电指示:“江南兵力不调动,有坚持现地,扩展胜利,创建苏浙皖边纵横数百里广大根据地威震江南(江北军亦如此)之极大可能。非至万一时机绝不轻言去闽浙赣,此旨望告粟叶,动员全党全军全民为此而奋斗。”并指出:“他们过去三仗(指天目山战役)打得不错,只是歼灭性还少了一点。与其调两个旅至江北,不如留在江南夹江配合为有利。”

  8月19日与叶飞联名发出致各纵队各分区并报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电,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新方针,作出苏浙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部署:

  “我们决定尽一切可能,尽一切力量与办法,要求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内,分别占领溧阳、溧水、宜兴、金坛、句容、郎溪、广德、高淳、长兴、吴兴、安吉、武康、德清等县城及我根据地内各市镇,肃清日伪与残顽,完成将我苏南一、二分区及浙西打成一片之计划”。当天就开始行动,指挥所属部队向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到8月下旬,接连解放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县城11座、重要集镇100余处及广大乡村,苏浙解放区面积扩大到108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00余万,完成了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给予的战略任务。

  8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组建野战兵团的指示:“为最后消灭日本侵略军及其走狗,各战略区应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编成野战兵团,其余则编为三三制的旅(每旅三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三个连和一个重机枪排),每旅不超过七千人,以三至五个旅编成一个纵队(在华中、山东已编成师者,以三至五个师为一个纵队)”。

  8月21日与叶飞联名发出致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并报毛泽东主席电,报告苏南、浙西民情和经济状况,请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对江南工作的意图。

  8月24日,毛泽东致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并转粟裕、叶飞电,指出:“时局变化,抗日阶段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指示:“江南、江北我军主力各就地集结整训,恢复疲劳,养精蓄锐,准备于顽军进攻时,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之(不要轻打,打则必胜,每次消灭其一部,各个击破之),打得几个胜仗,威震大江南北,对于促成国共谈判非常有利,顽军亦不敢轻视你们”。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并决定在毛泽东去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8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由延安到重庆。

  8月24日发出致中共中央华中局电,报告江南形势与我们的对策,判断“日本投降即将签字,顽军即将进入京沪杭地区,第一阶段即将结束,反内战阶段即将到来”。“我们再三考虑,苏南为南京外围,在内战条件下,四面受敌,地形不利,不能长期作为我军之根据地,必须另建立新根据地。我们认为皖浙赣三省边区及闽浙赣三省边区,适宜作为内战根据地。但在新根据地初具规模以前,现有苏南、浙西、浙东阵地不能放弃。否则,大军无根据地,部队给养与后方不能解决”。因此提出,“现在一面应准备作坚持苏南、浙西、浙东现有阵地之打算,一面应即作建立新根据地之打算”。为此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并“重新提议将皖南、苏浙统一领导”。

  8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其中指出,“新四军占领了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许多县城和江淮间许多县城,山东占领了整个胶东半岛,晋绥占领了平绥路南北许多城市,就造成了极好的形势”。

  同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

  9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苏南区党委与浙西区党委合并,成立苏浙区党委,以粟裕为书记。

  9月15日毛泽东在重庆复电中共中央,指出:“浙东、苏南、皖南三地部队须立即开始注意控制北上通路,保障北上安全,并准备将来适当时机渡江北上,请通知华中拟具体意见。”9月17日,华中局提出苏浙军区主力北撤的建议,同时提出“于粟(裕)、叶(飞)中留一人主持苏南工作”。中共中央于9月20日复电,同意华中局建议,并要华中局提出即将成立的华中分局成员名单。

  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指示》,决定撤出苏南、浙江等八个解放区的党政机关和部队,并决定将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

  同日刘少奇致毛泽东电,提出江南部队北撤后华中、山东组织调整意见,“新四军地区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组织分局”。

  9月22日张云逸、饶漱石致粟裕、叶飞、金明并谭启龙、何克希电,决定浙东部队及地方干部全部撤至江北。

  9月25日华中局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报告江南部队北撤分批入鲁计划。

  中共中央军委9月26日复电,指示:“江南撤退,但江北必须控制,不可放松”。

  “粟裕两个旅可作北进预备队,看山东形势需要时即调赴山东,不需要时,可留华中工作”。

  9月26日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致粟裕、叶飞电,指示苏浙主力尽早北撤,将到山东接防。

  9月28日华中局电示苏浙、浙东、第七师:江南主力北撤后,应留一定武装坚持斗争。

  9月下旬率领苏浙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由长兴县仰峰担频揭诵讼卣配荆橹睾筒慷咏斜背纷急福苯屑岢纸隙氛牟渴穑怨愦笾刚皆薄⒌胤礁刹亢腿嗣袢褐诮行逃�10月1日,发表《江南新四军北移告别民众书》。

  10月2日华中局致粟裕、叶飞电:对坚持江南游击战争的指示。
 



第13章


  10月3日率领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65万人分批渡江北上,于10月中旬分别到达苏中泰兴、南通地区。在泰兴黄桥举行的军民联欢大会上发表讲话。

  10月6日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致中共中央电,提出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组织方案,认为,“江北苏皖地区必须尽力坚持控制,对国顽进犯必须采打击和歼灭方针。因此,提议粟裕留下帮助谭(震林)、邓(子恢)”,“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任常委”,苏皖军区“粟裕任司令员”。中共中央10月8日复电:“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11月26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发出通知,宣布中共中央批准的华中分局常委和委员名单:常委6人(除原有5人外,增加曾山),委员调整为21人。

  10月7日张云逸、饶漱石致粟裕、叶飞电,指示:从镇江以东渡江为好。

  10月8日张云逸、饶漱石致粟裕电,指令苏浙军区北渡部队到涟水、车桥、宝应地区集结。

  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双十协定”公布后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指出“和平基本方针虽已奠定,但暂时许多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解放区军队一枪一弹均必须保存,这是确定不移的原则”。“过去中央指示各地扩大军队编整主力计划,继续执行不变”。

  10月13日蒋介石发出“酉元密令”,要求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中正所订的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

  10月中旬率领苏浙军区领导机关转移到东台县城。接到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通知,即由东台赶赴淮安,参加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的组建工作。

  10月14日在华中局看到中共中央任命他为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的电报,当即向华中局负责同志建议,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职,没有得到同意。10月15日,直接发电报给中共中央,说:“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孚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复华中局上报的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组织方案,“同意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刘晓五人组织华中局常委,以邓为书记兼政委;粟为司令,张为副司令,谭为副书记兼副政委,组织华中军区,粟、谭到前方指挥野战军,邓、张留后方工作”。10月27日,华中局据此发出关于华中分局、苏皖军区组成的通知。当天晚上,粟裕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再次建议以张鼎丞为司令、自己改任副职。10月29日,中共中央复电,认为粟裕的建议“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各中央局并各区党委电,指示:华中、华北作战重心应放在铁路线上。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致罗荣桓转陈毅、黎玉并告华中局电,指示:组织一支野战军,进行津浦路作战。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津浦前线野战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10月20日,陈毅、黎玉发出致中共中央并华中局、山东分局电,提出津浦路野战军由新四军入鲁部队组成。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张云逸、饶漱石等并告陈毅等电,指示:华中、山东应组织两个野战军。“组织华中野战军,由粟裕、谭震林组织野战司令部指挥之”。

  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山东、华中作战问题的指示,指出:“第一,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利于打运动战的战场;第二,必须集中强大的野战军,山东、华中各须有一个至少三万五千至四万人的野战军,并须计算到连续战斗后的补充,动员民众助战,地方党、政亲自动手,协助作战,我山东、华中均须以连续战斗各歼灭四万至五万顽军为目标;第三,为了集中歼灭顽军之目的,山东华中两地只应该各有一个主要作战方向,其他都是辅助作战方向,不要分散兵力。”“如你们能在山东、华中打几个好的歼灭战,则对整个局势将起大影响”。

  10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致陈毅、黎玉并华中局电,指出:“华中可能成为蒋介石最先向我进攻之地。如华中现有地区不能确切保障,不独影响山东局势,且对全国形势及国共谈判均极不利。故必须首先在华中组织一个强大的野战军。华中抽调到山东部队,除黄克诚及叶飞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