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大隋-第5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家以前祖上就是中原的江南人。家里几百亩地,就是种水稻。一年能种两季,一亩好水田顶这里种豆十亩的收成呢。”胡安家族,父子代代相传,他们是汉人,祖上是中原江南人,也曾是个不小的地主,后逢战乱参军,结果与北方人打仗被俘,后来又当了北方朝廷的兵,又跟更北方的胡人打仗,最后又兵败被俘,一路就到了这扶余川中,然后立足下来,从最初时祖上的战俘奴隶,到如今,经历了相当不容易的数代经营努力。
  “这次非要去相亲吗?”
  老头子点了点头,对女儿带着些愧疚的道,“如今这里是大隋的治下了,我们这里属于辽北省,新到的官员传达了隋国天子的旨意,要我们这些原高句丽百姓和新迁来的汉民们和睦相处。”
  “和睦相处也不能就要我们嫁给他们啊,就这么草率,相亲,简直就是抢亲。”小女儿今年十六岁,原本这个年纪也是到了婚嫁的年龄,只是胡安向来宝贝这个女儿,一心想要替她找个条件好的夫婿,谁知道结果一时挑花了眼,还没挑好呢,这辽东扶余就成了大隋的辽北省了。而汉军进驻各城之后,马上就是汉官到来,划州设县,分乡编村,再然后,大量的中原人开始迁来。来的大多数都是些年轻人,据说都是中原一些贫困山区里的人,而且多是些家中田地少兄弟子女又多的,中原田地少难以再均分田地耕种,然后朝廷就鼓励这些年轻人来到新设立的辽东和辽北省,让他们来此移民垦荒。只要愿意来的,朝廷为他们提供路费,将他们送过来,到了地方后,当地官府会先给他们设立囤堡,集中一起开荒囤田,待三年过后,再分给每人两百亩土地,这些土地是中原均田数量的两倍,而且中原其实很多地方早就没有地可均了。不过这些接受皇帝鼓励前来的移民,多数都是年轻人,也多数都是穷人,许多人二三十岁,都还没有娶妻。现在迁到了辽东辽北,组建了一个个囤堡,在此安家,可却没个女人。因此官上有令,遵照皇帝陛下移民和土著一家亲的旨意,让辽东辽北所有土著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的未婚嫁的女子,或者是丧偶离异的女子,都要奉命往州县朝廷登记,然后参加官府举办的相亲活动,与州县内的中原移民未有成亲者相亲,然后合适者成婚。
  甚至官府还有一条特别命令,每个适龄未婚的原土著女子,只有十次相亲机会,如果十次都相不中来相亲的移民男子,最后就将由官府的官媒,直接帮她们指定对象嫁过去。
  这样的命令很严厉,但对于高句丽的百姓们也是有补偿的。那就是只要有女儿嫁给了移民,那么这些土著家庭也有了得到朝廷均地的资格,凡田产不超过百亩的土著家庭,只要有女儿或者姐妹嫁给汉人移民,他们就也能得到均田,补足每户百亩之额。
  胡安家族经营着家传的产业,并没有田地,如果他的小女儿嫁给了一个汉人移民,那他家就也能分到一百亩地。而据说只要表现的好,五年后。到时就会改为每个成年男丁授一百亩地,他有三个儿子,再过五年。还有三个孙子都成丁了,那时他家就有七个成丁,一人百亩,那他家岂不是就能得到七百亩自己的田地?这简直是他这些年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扶余,虽然家传的产业也能保一家温饱,可总不如自己的土地让他更满足。而原来想要有自己的地。太难了。高句丽半牧半耕,可农业并不发达,但土地却大部份都集中在那些贵族与豪强头人们手里。绝大多数的高句丽百姓都是些佃农,或者干脆就是那些贵族们的奴隶,很少人能有自己的土地。因此这次汉官的官府命令一下,虽引得大家惊讶。觉得这种强征他们女儿嫁给汉人的命令太过强人所难。可在看到能分田分地后,大家却又几乎都带着女儿们赶赴官衙报名了。一来如今这是大隋的统治,他们小胳膊拗不过大腿,而另一方面,能分田的吸引力确实是很大的。
  “咱们家也是汉人,如果能找一个勤快老实的汉人移民小伙子,也是一桩不错的婚事呢。”老头对于田地充满了期望,而如今扶余已经是汉人天下了。自己原来因是汉人,平时没少受过那些扶余的高句丽族贵族头人们的欺压。这次汉人当政,自己总能翻身了吧。若女儿能嫁个不错的汉人女婿,肯定更好,总比再去嫁个高句丽人或者靺鞨人、契丹人、扶余人什么的强的多吧。
  老头子这时转过脸来,用他那一年四季见识无数过路人的眼神看着他的女儿,“你平时也有机会见过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了,等相亲的时候一定得擦亮眼睛,找一个勤快老实又聪明的小伙子。这些小伙都是移民,大多数是家里穷,且兄弟多的,因此才出来闯,咱们也不看其它的,就看他是否踏实肯干。只要是个勤快老实的,暂时穷些什么的都不要紧,他不是能分地嘛,咱家也有些积蓄,到时我们支援你们一些,几年下来,这日子就能过红火了,待回头,以后还得要你们夫妇帮衬下娘家兄弟们呢。”
  “阿耶,你说什么呢。”小女儿有些害羞的道。
  “哈哈哈。”老头高兴的道,“爹这是跟你说实话,本来儿女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可如今既然皇帝有旨官府有命,也只能如此了。你可记住了,千万别只顾着那长相好的,长相好赖没什么关系,关系得是个踏实肯干日子的,另外相貌无所谓,但身体一定得强健,找个高大点的,手粗脚粗的。”
  “哎呀,知道了,你别说了。”小女儿捂住了脸,有些撒娇似的对父亲说道。
  “好,不说了,不说了。你看,快到了,好多的人啊。”远处扶余城已经遥遥在望,城外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车马,更多的则是年轻的女子,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本地未婚的几乎全来了,乌怏怏的一大片,都在排着队等着报名。
  胡安小女儿这时早引颈探头,向城门处遥望,看了半天,有些失望和疑惑的道,“怎么没有看到移民呢?”
  老汉哈哈大笑,“刚还不让阿耶说,现在你倒是心急了啊。别急,咱家闺女这么漂亮,十里八乡都是知道的。一会相亲,准是众人追捧,你可千万要记住我刚说的那几条就好,别到时一下子眼花了就行。”
  “登记登记,没有登记的过来排队了,送人站一边等候,来相亲的女子都在这边排队了。”一名高句丽男子穿着身汉式长袍正站在城门前卖力的吆喝着,胡安一眼就认出这人正是原来扶余城里城主府里的一名书吏,他以往也与他打过交道,很狗眼看人低的一人,可眼下却是一副认真办事的样子,尤其是对着旁边穿着铠甲的汉人军将以及几名青绿官袍的汉人文官,更是一副低三下四的讨好谄媚模样。
  “哎哟,胡掌柜过来了啊,是送令千金来选相亲选婿的吧。”高书吏远远看到胡安,眉毛一扬,立即露出一张笑容跑了过来,热情的跟两人是八拜之交似的,弄的胡安有些十分意外。
  “胡老儿见过高书吏。”胡安连忙行礼。
  “咱们谁跟谁啊,何必这么客气,叫我老高就行。”高书吏十分自来熟的笑道,然后拉着胡安走到一边,小声的道,“老掌柜啊,咱们都是老交情了,因此呢,今天我就特别给你透露一个情况啊。今天呢,其实不止是相亲,还是一次选秀,难得的机会哦。只要你愿意,老高我立马给你个方便,为你争取一个选秀名额怎么样。”
  “选秀?”胡安有些疑惑的问。
  “就是海选秀女,从天下各地挑选十四五岁的少女,最后优秀的秀女送入皇宫。若是天生贵气,一旦得天子宠幸,那可就是皇上的妃嫔了。就算万一没那个好运气,可只要在宫里待满十年,为陛下服侍十年后,还可以再送回家乡的,那时还能带一笔赏赐还乡,甚至选中秀女的家庭,州上会给五百亩地哦,怎么样,考虑考虑。”
  “五百亩地?”胡安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惊讶万分,立时就有些心动了。(未完待续。。)


第562章 开拓者

  赵煊是从江淮移民过来的,那里如今叫淮南省,那里是个富饶的地方,江河交错,一眼望不到头的平原,十里八乡都看不到一座山,阡陌纵横,渔米之乡。
  不过生长在那个富裕的地方,赵煊家却一直是贫困无比,他父亲兄弟两个原本是生长在江南,后来陈国灭亡后过江到了淮南,官家授田,可淮南人多地少,本来按制是每丁均田百亩,可兄弟俩只分到了二十亩地,这点田地勉强够一家人维持生活。遇上点天灾虫害什么的,就完全不行了,因此平时兄弟俩还给人佃田耕种,家闲时还要去码头揽工扛活,赵煊那时则替地主家放牛。
  一家人受了十年的苦,把血汗洒在土地上,一年年过去,慢慢积攒了些钱,又购买了一些土地。可是父亲伯父兄弟俩家孩子生了许多,两家十六个男丁数十口人一起生活,男女老少,都要靠那几十亩地,生活依然困窘。于是只能是佃更多的田地,农闲时就去揽工扛活,连小孩子都和赵煊当年一样去给地主家放牛放羊,混口饭吃。
  赵煊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家族里排行第七,父亲兄弟两人来到淮南生活,娶妻生子,他们堂兄弟一共十四个,还有六个姐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父亲伯父到淮南时还勉强分到了二十亩地,可之后他们兄弟们成丁,却是一亩地也没有的可分了。
  年前赵家听官府的人宣传了朝廷要移民北疆之事,在听说了移民能有田地分后,且每丁有一百亩。甚至连妇人也能分地后,赵煊的父亲和伯父动心了。两兄弟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家族确实繁衍起来,下一代有十六个男丁。可却没有安身立命的田产,十四个子侄也仅有几个娶妻结了婚,大多数早到了结婚成亲的年纪却因为拿不出财礼,也盖不起新房而找不到合适的人家,就连姑娘们,也都没找到什么太好的人家。兄弟俩召集家中的子侄们商议,最后决定报名去辽东。
  原本是计划去辽西,但朝廷去年收复了辽东,需要更多的移民去辽东。为了鼓励百姓们移民去辽东,朝廷更是开出了去辽东每男丁可分二百亩地,成亲的妇女也能分一百亩地的特别优惠条件。再加上官府提供路费,送他们去辽东,以及先期会有安家费等好处,最终赵家又决定既然是要闷关外辽东,那不如直辽东,辽西授田百亩,辽东却是翻倍的。
  商议好后。赵家就向官府报了名,许多人家都拿不出赵家这样的气魄来,他们虽然家里也穷困,可最终却也只是让家中的庶子或者次子去报名闯辽东。很有少如赵家一样,把家里的那点点土地房屋财产一骨脑后都卖给官府回收,然后就带着祖宗牌位全家去闯辽东的。不过按照赵煊伯父的话说。当年他们兄弟俩在江东的时候,也不过是人家的佃农。后来到了淮南,才分到了二十亩自己的地。通过辛勤劳作,家族下一代有了十四个男丁,可继续呆在淮南,一家人也只会过着他们当年在江东时的穷日子,以后子侄们只能给地主们揽工扛活租佃田地耕作,根本没出头之日。既然如此,还不如去辽东闯闯。虽然一把年纪了,可两兄弟依然不愿意留下来,情愿一家老小一起北上。
  故土难离,比不上新土的诱惑,生存总是艰辛的,但有一丝好的机会,总没有人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