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厚一倍,也必定被射个对穿。
原是要破口去骂,却只听得城头上霹雳趴拉一通巨响,然后就是轰然巨震,无数长过矛尖的巨箭破空而来,就在各人身边急速飞过。
在他们身边,原有一些亲兵赶过来护卫,一时躲避不及,被一支弩箭直穿而过,将一个亲兵洞穿而过,直抛上天,然后重生跌落在地,各人急躲之余,拿眼去看,只见那个腰间被射出一个拳头大的空洞,鲜血流的满地都是,显然已经是不活了。
适才撒八还说韩常小题大做,借机打压,此时自己却也是魂飞魄散,急速打马,来回扭曲,躲闪着来自城头的床弩箭矢。只是对方地床弩是三张大弓叠在一起,虽然因太过硕大而运转不灵,调较射程也需要时间,但此时一切准备停当,虽然这些女真人拼命躲闪,箭矢却是射个不停,而且一直将对方笼罩在射程之内,虽然射击精度不高,除了开始时的那个倒霉鬼,并无别人中箭,却是使得这些女真人胆战心惊,一直待奔出一里开外,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成了,这样也算灭了他们威风,不必再射了。”
康承训是此时城头的最高级武官,看到赵桓不露声色,他便上前止住诸射手的乱射,下令停止。
适才韩常的举动,深深刺痛了城头所有宋将的心。若不是皇帝在场,城池安全要紧,想必有不少宋将宁愿战死当场,也不愿受到如此羞辱。
而适才箭如雨下,却始终不能留下对方性命的那些厢军士兵们,更是脸带羞色,不少人手中的弓箭低垂,仿似重若千均,再也无力拿起。
赵桓冷眼去看,对面的金兵已经被这一阵床弩的射击吓住,一时间显然不可能再攻,他放下心来,满是冷汗的双手,终干离了开座椅的扶手。
看看眼前各人的神情,知道是因为韩常的事而沮丧,心中一动,突然大笑。
他这样的表现,若是换了三国志上,必定有人上前问:“主公为何发笑?”只可惜他不是曹孟德,而眼前的各人,也不是蒋干,看他发笑,各人面面相觑,却是不知何故。
却听赵桓笑上一气,终于开口道:“敌人几万精骑,在我长安守兵十倍之上,气势汹汹而来,企图一战而破城,而除了韩常做血气之勇之外,一通床弩就吓的他们抱头鼠窜,不敢再攻,朕想了又想,这就是女真人的无敌雄师?这就是纵横天下的金国铁骑,当真可笑,当真滑稽!”
皇帝如此一说,却教城头上下人等,精神一振。
各人略想一想,倒确实是如他所说,敌人气势汹汹而来,一合不战,床弩响了几通,便已全师退却,女真人的勇悍,难道就体现在此?
见各人面露释然之色,赵桓微微一笑,又道:“将厢军将士对着强敌,巍然不惧,朕心甚慰,传旨,赏赐牛酒,犒赏三军!”
他对适才诸军将士的失误,不但不加责备,反而绝口不提,而且加以奖赏,使得原本就愧恨的厢军及其余杂役士兵,心中更加自责的同时,对皇帝也是敬服到了极点。
——————————————————————
看到有人说箭雨射不到是不可能的,来说两句。
其实我说明了,韩常相隔是近两百步,在古代弓箭的射程极限左右,而且单人独骑,需要精准的射术。而城头士兵,多半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杂兵[奇+書网…QISuu。cOm],虽然人多,但对方又隔的远,又左右移动,能有多少射在范围内,又有多少力大势沉的呢?
这种范例,研究过冷兵器战史的,可以看到很多的。而且,宋金时的箭头根本穿不透重甲,伤害极小。杨再兴战死时,身上挖出来的箭头有几斤重,一来是说明这个人勇敢能战,二来说明了什么呢?就是一个穿透力的问题,当然,一般的小兵不会有这样的精良战甲的。而且宋朝的弓弩比金兵的精良。
大家有意见就提,我会抽空回复的。
第五十一章 潼关大战(13)
看到皇帝如此安慰士兵,康承训等人唯有苦笑。
身为武将,自然知道厢军士兵如此的表现,根本对敌人形不成真正的危胁。而一想到明天清晨,几万个精锐女真骑兵弃马而战,蚂蚁一样向着城头冲杀过来时的景像,几个殿前司的将领,无不浑身战粟,难以仰制自己内心的惶恐。
他们到并不是担忧自己的性命,实在是悠悠然负手走在前头的皇帝,他的安危关系太大,一想到自己可能成为宋朝百年江山汉人几千年传承的大罪人,纵然他们的身份只是武将,也很不想到皇帝再失陷敌手,或是战死城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康承训犹豫半响,原本要再次劝说皇帝,待赵桓上了御马,前后仪仗摆开,向着宫中进发时,沿途的长安百姓得到风声,开始在道路两侧下拜欢呼。人头攒动,很多地方挤的水泄不通,一眼看过去,密密麻麻的人头随着赵桓的到来,忽高忽低,很是壮观。
而除了下拜和欢呼之外,很多百姓都情绪激动,自请上城帮助守兵防御城池,很多老人含泪而拜,口中称颂赵桓不离弃百姓,是大宋难得的英武之主。在这些激动的人群中,有靠着卖力气为生的苦役,也有普通的市民,还有前来参加秋试的应试举子。
他们紧紧围绕在皇帝四周,展露肌肉,大声求战,请求皇帝下令官府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到城头助战,此时此刻,一切的身份地位,都不再重要。
衣衫破烂的脚夫,被衣着光鲜的绅士攀住肩头,身形瘦削的儒生,悄悄取下自己头上的儒巾,与一群逃难进城的乡兵弓手混在一处。皇帝没有出逃。愿意与百姓共赴国难,抵抗敌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连它的当事人赵桓,也完全没有想到。待亲眼见到此情此景,不仅赵桓为之动容,再三在马上向着百姓挥手致意,康承训等人也是为之动容。
靖康五年地秋天。在大宋和长安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时,这个年代不过百年,其实肩负着几千年高等文明的帝国,在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终干在敌人的屡次打击下,在最高当权者皇帝赵桓的鼓动下,开始迸发出王朝建立初期刻意打压下去的尚武与坚毅的精神。
在这个民族初兴起时,在黄河流域地一个小小部落,就是依靠着这种精神,屡败强敌。终干一统诸夏。扫荡四夷,并且有了强汉盛唐,以先进的文明和强大的武力。相辅相成,成为不仅是东亚,而且也是螯个世界屈指可数的强盛文明。
这个文明,在靖康三年之前,已经迷失在自己建立的文明迷宫之内。越来越厚的经典,越来越多的约束,越来越多的繁荣城市,带给这个文明的,却也是越来越孱弱。
不仅仅是它的统治者,它地国民中优秀地一部份。血液中的强悍因子也越来越少,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宁愿屈服在异族的铁蹄下,也不愿意强壮自己地精神,锻炼自己的肌体。
在靖康三年的某一个瞬间,一个棋子的转变,使得整段历史洪流,开始往着另一个方向转变。
而到了靖康五年的秋天,这种变化则在一场关系到王朝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开始散发出它异样的光采。
长安战后,不仅军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就是很多士族儒生,普通百姓,也开始雄纠纠气昂昂的佩带起刀剑,练习骑射,而挥刀舞枪,流血流汗,也不再是一件丢脸和有辱斯文的事。
大丈夫当提三尺剑,平定天下,而不是做一个寻章摘句地书虫,在与壮烈与绚烂相比时,一切所谓的圣人语教都显的陈腐而讨厌,不再令人信服。
这是一个民族在被压迫到谷底时,由干它内在的传承和领导者的刻意激发,所反弹出来的巨大力量,这样一股力量,足以粉碎当世时任何的挑衅者!自然,这只是在长安之后,而在与来犯敌人进行了一次不是战斗的小规模接触后,任何一个有着不那么丰富军事经验的人,都不敢对长安是否能够固守有着不可动摇地信心。
长安城内,有殿前司八千名精锐禁军,六千名刚刚转为工程部队的厢军部队,一千二百零八十四人的灭火兵,这是宋朝的特殊设制,因为城市多火而特设,只然是军队编制,其实它主要的任务只是扑灭城市大火,并不负责做战。除了上述军队外,还有不到一千人的衙役、邮传、卫生检疫,粮草看守等杂役部队。
所有成建制的军事力量相加,不过是不一万八千人的实力,其中有一多半还只是辅助部队,真正可以一战的,就是那九千人的殿前司的禁军。宋朝的长安城,自然比周围十几里的唐代长安城小了许多,但是这样的军队展开在城头,仍然显的稀稀拉拉,连自己人的信心,都显然能感觉到这样的兵力铺排很成问题,在很多地段都无法兼顾。
文心手打组丫头手打,仅供试阅,转载请注明,同时请支持正版。
况且,在守城的同时,需要留下相当人数的预备队,准备随时支援吃紧的地段。这样的安排必不可免,而又使得城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这样的守城力量对面,是不需要太大后勤保障的蛮族骑兵,他们由着辽东起家,一路横扫到江南,都是采取着以敌制敌的战略,因地制宜,在宋人和辽人的地界,靠着掠夺来满足军需。对这样的军队,采取断敌粮道或是坚守以待对方粮绝自退的战术,显然是完全的不可能。
对方士气高涨,战术射术娴熟老练,每个人都是久经沙战的嗜血战士。他们吃苦耐饥,沉默少言,是每一个统帅眼中最可爱的士兵,只要军令下达,则必定不死不休,绝没有畏惧和害怕的情绪。
没有虚弱,没有恐惧,也没有怜悯。他们是人,也是野兽。
在面对这样一支在战术战略都先行一步抢得先机,甚至在人数上也超过守军两倍的敌人,长安驻防宋军,则唯有因赵桓表现而鼓动起来的高昂战意和不死不退的决心,除此之外,就只是在弓箭强度射程上的领先,和一道并不坚固和特别高大的城墙。
在目睹了韩常的举动之后,赵桓并没有怪罪前线将士。他们原本就不是为了战斗而准备的部队,让所有的士兵都和精锐部队一样的善战,那只是疯子的痴人说梦。造成辅助部队也要上城与敌交战的局面,显然是最高统帅和高级将领们的责任,与那些士兵无关。
同时,他也并没有去试图改变前线将领的部署。因着长安被围一事,赵桓已经痛感自己在军事上的不敏锐和无能,下决心改变这一点。
然而一切均需时间,现在他只是需要换上战甲,到城下督促军队做战,至干具体的部置,目前自然是以康承训等前线将领全权负责。
在回到宫中之后,皇帝下令可以发给愿意上城助守的百姓武器,但是前提是先编队整训,不能骤然就拉上城头,否则,多人并不代表战力提高,反而会因为这些人的无序和慌张而影响城头的宋军。
这一道诏旨发过之后,赵桓不再接见外官,只是下令给他自己准备一套战甲。除此之外,便只是去后宫去见了一次孟后,说明自己不肯奉着太后逃跑的苦衷。
待到得晚间,赵桓只是在少数卫士的护卫下,在深宫渡过了战时的最后一晚,今晚之后,他便决定在城门附近居住,不再回宫。
靖康五年九月初四的清晨,当太阳半遮半露的在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一缕缕红色的光线投洒向长安城头时,长安城外,四万多金兵在花费了半天一夜的相应准备后,只派了少量士兵看守战马,其余骑兵弃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