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新从十多年前参与北美独立战争起,就开始了这个生涯,作为唐军内部的高级军官,他既没有在唐军带兵,也没有在国防部享受优厚待遇和掌管权力,特种兵出身的他热爱着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并且热衷于协助各国的革命势力反对殖民或者封建统治。
他在唐军内部的军衔少将,不过驻外的时候不穿唐军的制服,而是穿外军的制服,同时也不设任何的军衔标识,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顾问以及参谋工作。多年的革命指导使得郭新对这类工作是十分的得心应手,尤其擅长于扬长避短,以革命军的力量以弱胜强。相对来说,他做了多年的革命战争指导,德军的情况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部队,规模不算小的军队,良好的革命基础和群众拥护,来自大唐的支援以及德意志兵团转隶,都使得德军虽然刚刚成立没多久,但已经算是欧洲的一流军队了。
不过,多年以来,郭新都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场战役,是如今莱比锡战役这个规模的。仅仅是现在战场上,德军有一万三千人的兵力,以普军为首的诸侯联军规模超过四万人。如果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话,普奥联军至少能够向这里增派多达十万的部队,而德军除了第四师五千人的援军之外,也能集合战力差一些的人民卫队的力量,如果真的组织起来,也有至少五六万人的兵力。
当然,不管怎么算,德军都是处于人数规模上劣势的一方。郭新曾经在之前协助指挥过秘鲁革命军对抗西班牙殖民军队的大型战役,不过仍旧无法跟现在的莱比锡战役相比。而且,西班牙殖民军的实力显然也远逊于精锐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军团。
真正在战争中拍板做决定的还是德军的统帅布吕歇尔,这位原大唐德意志兵团的高级军官,已经习惯了唐军模式的作战,而且也沾染了唐军那种独有的勇敢自信,或者说狂放。郭新觉得,布吕歇尔分兵以第三师的兵力前出建立易北河防线,阻挡普军西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武断和刚强的决定。德军毕竟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而且普鲁士是欧陆强国,陆军水准在欧洲或者世界范围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便德军抢出了易北河防线,并且拥有机枪火炮等众多火力支援,但与普鲁士军团硬碰硬,并不是多么聪明的办法。
但是德国人有着德国人应有的一种执拗和直愣,布吕歇尔对于德军有着很强的自信,并且认为一旦普军在易北河防线遭到惨败,德军就能打出气势,并且震慑住诸侯的联军。同时这场战役还能够为后方的德意志共和国提供喘息时间,做出更多的准备。德意志国革如果能够武装出更多的部队,那么布吕歇尔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军,从而在战场上慢慢扭转局势,最终由守转攻,获得胜利。布吕歇尔的执拗还体现在,他其实根本没有指望第四师能够快速地从比利时回转,参与到莱比锡战役中。他更加在意的是从南线突进过来的奥地利、慕尼黑和符腾堡军团,所以他需要第四师在法兰克福南方莱茵河一带构筑防线,阻挡从南方进犯的诸侯联军。
这个战略也绝对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它建立在德军能够稳守易北河防线和莱比锡的基础上,如果普军突破了易北河防线,实际上莱比锡也是守不住的。其次,奥地利人对于德意志共和国连同比利时的独立大为光火,原本并不想大举出兵的利奥波德二世,已经调集了奥地利的包括匈牙利兵团、波西米亚军团在内的部队,总员额可能在五万人左右,从东南方向奔赴莱比锡。这些部队从集结到开拔,最后抵达莱比锡战场,估计会在二到三个星期,奥地利方面的行动确实是比普鲁士慢的。但是如果真的到二三个星期之后,莱比锡战场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德军和普军仍在僵持,那么大规模的奥军援军的到来,会使得战场的天平严重倾斜。
郭新还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军的整个战争的储备,并不算多。毕竟德军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后勤补给,都是不远万里从美洲运过来的,虽然之前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储备,但是如果战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那么德军的弹药消耗也会十分巨大。普军和奥军都能够从本国的军工业得到充足补给,不必说他们本身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军事储备,德军的枪弹炮弹打完了,短期内很难得到补充,即便现在大唐方面不停地在向欧洲派遣运输船,但毕竟需要时间。
所以这就给布吕歇尔带来了一个大的难题,他需要拖时间,从而让后方武装起更多的增援部队,但同样不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因为他的部队消耗不起。所以即便布吕歇尔没有明言,郭新明白布吕歇尔究竟是怎样一个打算——这位德军统帅希望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彻底瓦解大规模的普奥进攻,为德意志共和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这估计也是共和国总统、国革领袖马恩斯所想的最佳战略。以国革的实力,短期内对抗普奥两方,十分吃力,就算是武器装备足够好,人民支持足够热情也不行。所以,马恩斯希望布吕歇尔的决定性胜利,能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来到谈判桌上。马恩斯不需要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承认德意志共和国,他只需要中止这场战争,有时间来夯实国家基础,从而获得更强的实力。
第571章 莱比锡战役(三)
同样被布吕歇尔部署在易北河防线上的还有国际纵队的两个大队。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主义战士们组成的国际纵队,规模在一个旅左右,五千多人,其中唐人占了一大半,不过其中却甚少唐军的正规军,即便有也更多是退役之后加入国际纵队的志愿者。国际纵队的编制是纵队—大队—中队和小队的编制,由于规模不大,所以纵队相当于旅,大队为加强营,人员在600…800人;中队实际等于连,有一百多人,有些中队也经过了加强;小队则等于排,基本都是三十多人的编制。
两个部署在易北河防线的国际纵队大队,人数在1500人左右,这使得德军在易北河防线拥有七千多人近八千人的兵力了。当然这个加强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因为普军在另一面的实力也得到了加强,萨克森将约一万残军置于了普军元帅卡尔一世的统领之下,使得对面也拥有了四万多人的兵力,也就是说卡尔一世统帅的部队是德军防御力量的六倍到七倍之间。
经过多日的行军,普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易北河沿岸,卡尔一世临河而望,听取着侦察的报告。
“叛军在一周之前已经全面控制了易北河的西岸,并且组织了当地的暴民,强行破坏了八十公里宽幅内,河道上面所有的桥梁。叛军拥有不少的起爆物,所以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我军如果要进行渡河的话,必须临时搭设浮桥。”
易北河的水流并不算是湍急,舟桥作业的难度并不算高,但是卡尔一世仍旧比较忧虑,对面的德军指挥官的名字虽然他听都没有听过,但是明显不是易与之辈。德军在整条防线上打造了数个据点,能够做到攻守相望,虽然卡尔一世可以选择在整条河段的任意一点抢渡,但德军都能够迅速反应然后做出反制措施。更何况,在随便一个位置渡河只是纯理论上的情况,进行舟桥作业的话,普军需要考虑地质、河流宽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卡尔一世一直留心军事科技上的进步,即便是很多东西普军并没有装备,但是他却有所耳闻。
让他十分眼馋而又担忧的一件东西,就是产自大唐的步兵电台。此时在欧洲唐人掌握无线电通讯已经不是一件秘密了,然而唐人并没有向欧洲国家开放无线电的技术,只向欧洲国家出售有线电报。卡尔一世早已听说,在唐军的部队中,基层部队是普遍装备步兵电台的,这使得步兵单位之间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大大提高。
普军如果攻击易北河上的一点,那么负责防御的德军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招引大量的友军前来支援,这种能力让卡尔一世还是十分忌惮的。
不过,深沉老辣的卡尔一世毕竟带兵多年,虽然对于德军还有一定顾忌,但是却极为尽职专业,会打好自己指挥的每一场战斗。在带领先锋部队抵达之后,卡尔一世立即着手安排数个步兵团,发起抢渡作战。
普军在初次作战中并未尝试在宽度在1…2哩的易北河上建设浮桥,这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即便易北河的水文条件比较好,流速并不快,但要完成一条上千米长的浮桥,对于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少特长的普军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普军能够利用的只有易北河上的一部分渡口。德军当然不傻,在他们进驻易北河之前,就已经破坏了河对岸的所有渡口,这个行动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广泛支持。甚至一些以摆渡为生的从业者,也积极地支持德军的行动,亲手将自己的渡口和船只焚毁了。
这也使得普军在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面临了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那就是他们难以在河面上架设浮桥,同时又缺少渡口和船只进行渡河。一条易北河就这样将普军生生地阻拦在了东岸,上万的普军只能吹胡子瞪眼。
卡尔一世下令他的士兵们开始伐木建造简易的舟船,用于渡河。原本卡尔一世还想征召当地的农民和船工们进行协助,可是在普军抵达之前,当地大部分人都已经逃离了这一地区,德军将这些民众带到了河西岸,完成了一次坚壁清野,这使得卡尔一世的普军部队很难在河东岸得到补给,也不能利用当地的人力为他们服务。就连打造舟船这样的事情,都得让普鲁士的士兵自己去做。为了避免出现麻烦,普军的造船行动十分低调,尽量不被德军发现。
不过,卡尔一世还是低估了德军的能力,德军在整条防线上兵力虽然不足,但是却有大量的革命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大量的革命群众就在河岸边上,潜藏着进行侦察。普军的造船行动没有逃出群众们的眼睛,并迅速汇报给了前线坐镇的尤利乌斯将军。
尤利乌斯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做出了反应。他调动了德军第三师108团的炮兵营,也是装备了原唐军使用的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部队,在普军的造船地点对岸建成了炮兵阵地,18门榴弹炮立即开始对普军造船地点进行轰击。
突如其来的炮击打懵了普军,士兵们不得不放下各种木料和已经半成品的船只后撤。卡尔一世希望普军的炮兵能够对德军炮兵进行反击,但是却被告知他们无法做到,因为隔着河对射的情况下,平均射程只在三四公里的普军炮兵,根本是射不到在西岸距河岸三公里位置上设置炮兵阵地的德军炮兵的。而且如果他们要在东岸设置炮兵阵地的话,那么也直接在德军炮兵的火炮笼罩之下,必然难以作业并造成损失。
卡尔一世也并没有想到德军的反应如此迅速,而且良好地利用了射程和火力的优势,破坏了普军的造船行动。整个炮兵坐镇的射程半径内,普军难以立足,被德军形成了真空。
第572章 莱比锡战役(四)
其实易北河战场上,普军最为尴尬的一点就是远程火力的不足。易北河是欧洲大河,宽度比较大,这不仅给渡河带来了麻烦,而且在进行火力掩护的时候,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卡尔一世所统领的四万多普军部队,看起来规模十分壮盛,但在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