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的都市,彼此在对方的生活里来来去去也可。然而,意外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走向:两个半月之后,赖雅收到张爱玲的来信,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张爱玲恐惧生育,曾说:凭空制造出这样一双眼睛,这样的有评判力的脑子,这样的身体,知道最细致的痛苦也知道快乐,凭空制造了一个人,然后半饥半饱半明半昧地养大他……造人是危险的工作。
又说:我们的精力有限,在世的时间也有限,可做,该做的事又有那么多—凭什么我们要大量制造一批迟早要被淘汰的废物?她还曾引用“地母”的话:“生孩子有什么用?有什么用,生出死亡来?”
撇开精神层面,单就现实来说,张爱玲也没生孩子的条件,经济压力自不待言,她对自己的期许尚未达到,身体里却突然多了个时刻生长着的小孩子,让生活上相当低能的张爱玲几近崩溃。
满世界的风雨都泼了过来,张爱玲给赖雅写信,只有他,能够跟她共同分担压力,赖雅迅速给她回了信,向她求婚。他不是想以此给孩子一个名分,他同样要不起一个孩子,应该是张爱玲信中的惊惶让他感同身受,他用求婚来为她压惊。
他们拿掉了那个小孩子,结了婚。许多人认为张爱玲的这段婚姻里有太多现实打算,却忽略掉居无定所的赖雅并不是年轻多金的范柳原。张爱玲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是帮不了自己的,反而有可能连累自己,以她那样理性的头脑,又胸怀宏大的抱负,也不见得想把这段感情向婚姻推进。应该是“怀孕事件”让她慌了手脚,如同在兵荒马乱中奔向一个人,奔向一只伸过来的温暖的手,顾不上其他了。
她的朋友,也是她的资深研究者夏志清很不以为然,他想不通她为什么要嫁给这么一个又老又穷的过气作家,还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他甚至怀疑赖雅居心叵测地隐瞒了自己的病史,并做出另外一种美好想象—假如张爱玲嫁个身体健康经济状况良好的人,一定不会那么惨。
“剥夺做母亲的权利”的指责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张爱玲和赖雅养活自己都困难,再来个孩子只会雪上加霜。至于“嫁错郎”这件事,嫁给谁又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呢?—赖雅也不是故意要生病的。况且,人在一时一境中,是会有盲点的,那一刻,张爱玲只能孤注一掷地扑到赖雅的怀中。
5。和清洁的男人在一起
赖雅是老病之身不错,而且没有钱,但他是那种生命力超级旺盛的人,但凡有一点儿缝隙,他都要活得兴致盎然。婚后他按照张爱玲的喜好,定居在繁华的都市,他喜欢逛街、购物、布置房间、搜寻美食,他带着张爱玲享受他发现的一切。虽然她惋惜他花太多时间在街头逡巡,但仍然赞赏他有担任导游的天赋,说,当他跟我住在纽约时,那城市仿佛是我的,街巷也因此变成活生生的。
1958年9月30日,是张爱玲三十八岁的生日,那天早晨秋雨绵绵,又赶上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来核查赖雅的某项债务问题,就这么着,都没能影响他的好心情,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这个人赶紧离去,好让他们的节目鸣锣开场。
当那个人离去,天空也凑趣地放晴,赖雅和张爱玲踩着五彩缤纷的落叶去邮局寄信,然后回到家中,享用晚餐。之后,张爱玲精心地装扮了自己,两人一块儿去电影院,电影很精彩,他们笑出了眼泪,又在冷瑟瑟的秋气里回家,吃完剩下的饭菜。这样写下来,只是一篇流水账,但是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的生日。我想一定是赖雅有那种让人快乐起来的天分,他是那种挂在悬崖上还要乐呵呵地指导别人欣赏绝地风光的人。
除了生活的艺术,张爱玲也推崇他的道德水准。赖雅是著名作家布莱希特的好友,当年布莱希特从德国流亡到美国时,赖雅给他提供了最为热情的帮助,包括资助他,并帮他把家眷弄到美国,等等。俩人还合作写过一部《伽利略传》,但是布莱希特在最后的定稿中没有把他写的部分编进去,有人怀疑这是两人友谊转淡的原因,张爱玲则认为赖雅对人热诚,且有着性情随和的特质,所以这件事无关宏旨。1947年布莱希特离开美国之后,赖雅还担任过他在美国的正式代理人。之后布莱希特声名鹊起,一度邀请赖雅到欧洲发展。赖雅的字典里大概没有“虚邀”这两个字,1950年左右,他兴致勃勃地看望老朋友去了,到那儿才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布莱希特已经学会淡漠地有距离地微笑,并将这种笑容运用到和赖雅的见面上。
赖雅很生气,他是个直肠子的人,生起气来就很直接,提前归去,这时布莱希特才发现他对这位老朋友的了解不足,写了几封信想要挽回,但赖雅那边音信全无。
尽管赖雅不想再与他发展友谊,却仍然保持着对于朋友的忠诚,他提起布莱希特的文字仍然赞赏有加,还推荐张爱玲去看布莱希特的剧作《四川好人》。
也许读者会质疑,他是否想借炒作布莱希特给自己脸上贴金?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干起这种事是一把好手,都分手多少年了还“爱玲”“爱玲”地喊得让人如闻其声。但赖雅却正好相反,他宣传布莱希特的作品,却并不四处张扬自己和他的友谊。张爱玲提到,有次“一位黑人作家到辛克莱·刘易斯家作客后,写了一本书,(赖雅)读后相当愤慨。平日他也会把辛克莱的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但仅止于嘴皮上说说。我也不认为他有意将这些事写成文章,可以说那就是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吧!”他对布莱希特就是这样。
张爱玲对赖雅的形象也很推崇,说:他戴的扁帽则予人十分欧派的感觉。她曾听过与他初会面的年轻人以及年长女士评论他的外形,言词中饶富敬佩之意。
在这毫不讳言的公开赞赏之外,另一个细节也许更能透露他们的婚姻状态。赖雅有次对张爱玲笑言,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你是我的填房,张爱玲立马反击,说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你还是我的接脚婿呢。这样的玩笑,也许没有“低到尘埃里”那么优美,不如“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那么抒情,但它去除了后者的表演性,不再拿捏身段,还原成一对平实的夫妻,在对方面前百无禁忌。
当然,经济压力依然存在,赖雅一开始就坦言自己在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大概会无所作为,张爱玲在美国依然没能打开市场,还得探回半个身子到母语世界里讨生活,靠给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挣钱,在美国花。
母亲去世时留给她一只古董箱子,她和赖雅称之为宝藏,他们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取出来变卖,张爱玲总能以超出众人期望的价钱卖出去,连赖雅也惊讶于她经商的天赋。
如果说一开始张爱玲更为主动,现在则赖雅爱她更多一点儿。这当然是因为他天性仁厚,和谁在一起久了,就会产生深刻的感情。另一方面,张爱玲一旦放松下来,亦有她的一种可爱吧,倒不在于她的锦心绣口,而是一个寻常女子的温情,又比寻常女子来得更为干净。
张爱玲善写“如匪浣衣”式的悲哀—堆在盆边的脏衣服的气味,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伤,用江南话叫“雾数”,她自己做人,则力避这“雾数”,朝爽洁可喜里去做。然而,“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在灰扑扑的天地下,这种努力常常证明是徒劳,就算和亲人之间,都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芥蒂,像华美的袍上蠕蠕爬动的虱子。
好在亲情没的选,爱情有的选,爱情比亲情更私人化,她立意在自己选择的爱情里,扮演理想中的自己。上次她的干净碰上了胡兰成的油腻,她也并没有完全灰心,这次,她仍然用那种东方式的贤淑、单纯与赤诚去对待赖雅。她的付出获得了回报,炎樱说起赖雅对她的感情,说我从未见一个人如此痴爱另一人;赖雅的女儿说起父亲对于继母的感情,也不约而同地用了“痴爱”这个词。
虽然,也有小小的摩擦,比如张爱玲怎么也学不会把箱子里的东西分门别类,赖雅的热情偶尔也会给张爱玲带来困扰,她嗔他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到了过分的地步。有次他的朋友带了只山羊要给她看,他幽默地称之为一个朋友要见她,张爱玲非常抵触,最后他不得不煞风景地道出真相。还有,多少年前和继母激烈对抗的张爱玲大概没想到,她也会做人家的继母,那个和张爱玲差不多大的“女儿”对于这位来自东方的继母同样有点儿找不着感觉,她们保持着面子上的客气,内心并不互相认同。
但这些毕竟无关大局,张爱玲和赖雅的关系,已经是她感觉到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比较完美的一种,他的单纯让她能够不设防地掏出自己的单纯,他的痴爱让她可以放松到放肆,他不可救药的乐天精神让贫穷也不再那么难以忍耐,余生似乎可以就这么度过,用彼此的一点儿暖来慰老温贫。
然而,张爱玲并不是一个有了爱情就可以满足的女人,这又要说到她的伟大志向上去,来到美国好几年了,她始终没有打开市场,小说被频频退稿,她到处受到冷落。一天夜里,她梦见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位中国作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心中惆怅万分。醒来之后,她跟赖雅复述这个梦,不由得潸然泪下,内心的隐痛被揭开,她从未甘心蜷缩于平凡生活的一隅。
6。台湾臭虫,命运的暗示?
1961年夏天,张爱玲开始筹划一趟东方之旅,目的地是中国的香港和台湾。除了寻找更多的经济渠道外,张爱玲还另有一伟大计划,为创作以张学良为原型的小说《少帅》搜集素材,最好是能跟张学良本人见一面。
看得出,张爱玲想要放手一搏,旅费不菲,她甚至都没有筹到返程的机票钱,就带着大展身手的雄心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去了。
张爱玲不甘心眼下的灰暗,不是她不努力,不是她没有才华,她受到冷落的原因,应该是中西文化的隔阂。张爱玲选择张学良为主人公原型,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因为这个人被美国人知晓,写一个他们认识的中国人,他们总会有兴趣一些吧?
对于张爱玲的“重利轻别离”,赖雅很难接受,心理感觉变成生理感觉,他浑身上下都感到刺痛。他写信给麦道伟文艺营申请重返那里,又写信给女儿问能否把自己的东西运送到她那儿,给女儿的那封信,他特地给张爱玲过目,让她感觉到自己的那份无助与酸楚,但张爱玲沉浸在对未来的想象中,顾不上照顾他的感觉。
这也许是赖雅衰弱的开始。之前,他虽同样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他不用求助于任何人。这一次不同了,他眼巴巴地企望张爱玲留下来,很可怜,很弱势,却没有得到回应。
眼看着这个乐观的、明朗的、曾经给过她安全感的男人倒下来,张爱玲有怎样的感觉?抱歉?怜惜?感伤?—让我老实说,是否还有一点点的嫌弃?她说过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现在,看到这个男人,在自己面前低下白发苍苍的头,会不会像看到她最怕的软体动物一样,生出那种夹杂着惊惶、恐惧和不知所措的嫌恶?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对理想的向往,1961年10月,张爱玲如期登上了前往台北的飞机,对于赖雅的歉意淹没在开拓未来的踌躇满志中,她指望凭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