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任20军副军长、登陆指挥所司令员黄朝天在他晚年的回忆文章中说,当时,也是军区领导命他撤回部队,他没有服从。他说登陆部队归前指指挥。他是他的老首长,也许因此得罪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作为一名军人,能参加这样一次战斗,他终身为此骄傲。
父亲应该感到欣慰了。一个团队,一个同仇敌忾的团队,一个团结在他周围的、对他无比信赖的团队,是赢得胜利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失去了这次机会,那么他们下次,或者是再下次,他们一定成功!
总参谋部为什么会对这次作战行动一再提出质疑,张震在他的回忆录中已有所披露,还是华东军区自己内部不同意见所致。回顾历史,排除人为因素,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借鉴。和平时期,在局部战争中,面对现代化的诸军兵种的协同和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战场建设和准备,由战区派出前指显然是不妥的。既然是由战区负责保障,前指一定是由统帅部派出,级别高于战区,才可能做到保障服从作战的需要,而不是掣肘。这也可以算是对我军在研究未来作战的指挥体制时的一个参考吧。
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写过一部长篇小说,题为《一日长于百年》。当一桩策划已久的大事件终于来临时,每一分钟都会像一年那样漫长。
北京,中南海。
陈赓迅速向总参谋长粟裕汇报。粟裕遂要陈赓速报彭德怀。此时的彭德怀正在中南海参加政治局会议,在得到报告的同时,即打断会议,向毛泽东报告前方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毛泽东没有马上表态,当即征询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意见,然后对彭德怀说:授权你来下这个决心吧!
总参的否定意见是经报彭德怀同意的,可见彭老总对打这一仗也有所犹豫。但是,他当即表态“相信前线指挥员”,他说:我们都是打过仗的,按爱萍的意见办,战斗照原计划进行!
作战处长石一宸回忆:我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张总指挥。当时,许世友副司令员正在作战室,他听说军委已批准了,大声说:“坚决支持张参谋长的意见,不要再干扰张参谋长的行动。”他的话很简单,但很有力,表达了他的态度。(注:《石一宸将军亲历三次“台海危机”》)
真是好事多磨。打不打这一仗,自3年前的动议,到部队发起攻击的前一天,从最高领袖到政治局、到军委、到总参谋部,又层层走了一圈。这对力挺打这一仗的总指挥来说,就只能干好,不能有误了。我相信,这时,对父亲来说,真的是没有退路了。
父亲说:“一路上,风力还是没有减弱的迹象。黄昏时到的海门,气象突变,海上起了大风大浪,我们是坐登陆艇上头门山的,摇晃得厉害,16号晚上前移集结的船只在风浪里互相碰撞。我一到指挥所就打电话给聂凤智问气象,我要他让徐杰同志直接跟我讲,他说,西北风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个尾巴,明天就没事了。我听了觉得太玄乎了。追问他是真的假的,不行就说不行,没有关系的,我们再想办法就是了。他说是真的,没问题的。我和王德商量,一边准备天气转好按计划登陆,但如果还是不好,就再等一天。通知部队做好防空,空军无论如何要保证不能让敌机进入我待机地域的上空。”
前指空军气象科科长徐杰回忆:“1月17日夜晚,电话铃响了,是前指打来的,说海上风很大,登陆部队的隐蔽棚多处被吹走了,首长很关心天气。我和台长和预报员研究,认为不是天气图上大系统的变化影响,估计是小股冷空气尾部在海上扫过而产生的。我又和上海气象台通了电话,会商结果,证实了这股大风的来龙去脉,是副冷风尾部带来的短时大风,已经向南移去。”
父亲继续回忆:“等到半夜还是那么大的风浪,我想没有希望了,与其眼巴巴地盼着,不如睡觉。回到下面帐篷里,可怎么也睡不着。也许是太困了,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睡过去了。猛地一睁眼,天放亮了,心里一惊,就往外跑,呵!”
……
风平浪静。父亲没有去形容当时大海的样子,但我能想像得出:一望无际的大海宁静得就像熟睡的婴儿,深蓝色的天幕上,几颗晶亮的星星正向他眨眼睛呢!东方发白了……
1955年1月18日,当天的气象预报是:大陈海域云量为0~3,云高3500米,风向中午前北至西北,午后转东风,风速3~4米/秒,能见度10公里以上。这对航空兵、舰艇部队、登陆兵和炮兵都是一个绝佳的天气。
一月份的大陈海域,预测只有3天的好天气。但实际上17日并不好,徐杰写道:“而18日傍晚,大批舰艇返航后,海上的平静就消失了,风力逐渐增大,云量也布满天空。19日,对大陈轰炸,机场上空云量减少,但能见度较坏,11时才转好;但下午执行任务时,目标区上空天气急剧转坏,云的层次增多,云底高有2000米,但飞行员报告下面还有1300米的云层。”也就是说,投弹高度只剩下700米,这对轰炸机是危险的。
徐杰又说:“急剧的天气变化,我们未能事先分析出来,但谁也没有去注意我们这次失误,因为战果是明显的,大陈的敌指挥部被我空军炸掉了。”
1月18日,只有这一天,偏偏被他们抓住了。
大海和天空,垂青于这些为共和国的统一而战的军人们。
10.战争奏鸣曲
在刚刚过去的17日下午,在距一江山岛以南直线距离不过80海里的披山列岛,已是浓烟滚滚。我轰炸机群在歼击机掩护下,从容不迫地狂轰了披山守敌。当日夜间,浙江军区又组织了10余艘机帆船,抵近披山实施佯动炮击。国民党大陈防卫部一下子将注意力转向披山,电令披山守军做好一切抗登陆准备。
18日凌晨,我参战舰艇100余艘分别从定海港、石浦港、檀头山锚地起航,分别抵达头门山前进阵地。我120迫击炮连当夜以木帆船秘密运至大茶花礁阵地,炮兵射击引导分队和侦察分队则登上百夹山抵近观察,头门山炮兵群已作好射击准备,而参战部队的全部无线电则保持绝对静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斗是早上8时整开始的。据目击者描述,远方的天空中突然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刹那间,一江山岛顿时火光闪烁,烟雾腾腾,一江山成了雾岛。
9点以后,突然一切都安静下来了,烟尘随着风渐渐散去,一江山岛在朦胧中依稀可见。
敌我双方都沉默着……整个海域出奇的寂静,只有平静的海水和耀眼的阳光。
父亲在20军副军长黄朝天等人陪同下,来到头门山北岙岸滩。站在他面前的是第一批突击队员,他们将在几小时后登上一江山岛。他们和这场战争的总指挥的目光交织在一起,他们相互都知道,在他们中间,有的人也许能活着回来,有的人就永远回不来了。据父亲身旁的参谋人员和警卫人员回忆说,司令员对他们一个一个的都凝视了很久,默默地没有说话。
只有风吹着军旗猎猎作响,他是要记住他们吗?
20年前,在长征途中,在争夺遵义外围老鸦山的战斗中,他也组织过敢死队。所不同的是,他那时作为红11团的政治委员,是亲自率领敢死队冲在最前面的。父亲曾对我回忆过,他说:“团长邓国清负伤,彭老总对我下了死命令。攻了两次没拿下来,伤亡非常大。我收拢部队,准备第三次冲击……”父亲讲述时没有多少细节,在岁月的流逝中往事已被打磨成粗线条,但红11团的老同志还记得:“我们都学作政委的样子,把上衣一扒。他是一手驳壳枪,一手大刀片……”
20年,这么一晃就过去了。今天,他要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许久,他才平静地说:天气转好了,风力减弱了,空军火力准备效果很好,快到12点了,炮兵要开始了,一直会打到你们登陆。海军的舰炮也在支援你们。记住,14点30分,你们要登上前面这个小岛。我会和你们在那里会面。祝你们成功。
声音平和而又委婉。
12时05分,突然炮声大作,4万发炮弹,雨点般倾泻下来。整个天空和海洋都战栗了。
一江山,成了一个燃烧的岛。
让我们回到北京。
1月18日上午9时,中南海,居仁堂,总参谋部作战室。
从彭德怀传记组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得知,彭德怀、粟裕、陈赓和各总部、各军种、兵种的首长都来到这里。首先由作战部长王尚荣汇报:“美军尚无异常调动,其海空兵力仍在菲律宾和日本。……现在美蒋双方似均未发现我军之作战意图。”
很明显,军委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美国的反应。
彭德怀对这场仗开打后的局势走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说:我们都是打过仗的,作战指挥有它的程序。美军也不例外,首先要判断我们是不是攻岛,是攻一江山?还是攻大陈?还要搞清我方的兵力。早上的航空轰炸敌损失不比1月10日大,所以敌人不至于判断我们这次就是登陆。待到他判明了,虽然有预案,但总要根据情况修订,决心最后要由白宫定。行动前,还要在台湾解决协同问题,规定行动中的政策界限,再逐级下达,需要相当的时间。动用的兵力越多需要的时间也就越多。我估计,一两天内美军是难以来到战区的,这就给了我军比较从容的时间。只要能占他一两处滩头阵地,后续部队就能源源上去。加上明天一天,能攻得下来,顶多伤亡大些。当然,打仗这种事,不能只想顺利,或许遇到意外情况呢!比如,大陈敌舰和台湾的空军会不会倾巢出犯?部队抢滩时会不会遇到大量水雷?总之,成功与否,今天下午是关键。(注:摘编自《第一任国防部长》203~204页)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打了他的小兄弟,大哥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何况他们兄弟之间还有个生死契约呢!
再切换到一江山前线。
第一次炮火袭击后的10分钟,登陆部队分三个编队起航了,他们将要分别进攻南、北一江山岛的三个地段。起航的暗语是:起床!
海上的航渡约两个小时,离登陆兵抵岸前的10分钟,海岸支援炮兵群进行最后一次火力急袭。是为了向他们勇敢的步兵兄弟致敬吧,他们以最大的速度射击着,因为在这以后敌我双方将交织在一起,再打就会有误伤。前面纵使是刀山火海,步兵兄弟,只有靠你们自己了!
下午2点29分,20军60师178团2营首先登上一江山岛的最北端乐清礁这块狭长的地段。
20军的前身是新四军1师,参加过黄桥决战,著名现代京剧《沙家浜》演的就是他们的故事。解放战争中作为华东野战军主力,转战于华东战场,参加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他们进上海后,不进民房,露宿街头,透过大上海这个窗口,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人民军队的风采。朝鲜战争爆发后,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战斗中,出现了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我问为什么决定使用这支部队?父亲说:“这是我们华野最过硬的部队。”
首批上陆的5连很顺利,在艇上只伤了一名战士。但6连因为搞错了方向,连长未经请示就决定在湾部登陆,遭到三面火力夹击,由于携带的速爆炸药被击中引爆,两个排未离艇就伤亡20余人。下艇后